水产研究院东海所的水产养殖与中国海洋大学的渔业资源哪个好
水产养殖比较好,目前国内的水产养殖产业是极具潜力的行业,是未来经济增长重大行业。海大的渔业资源也就是一个名气而已,学的专业知识不怎样。好多毕业生都从事的和本专业不相关的行业。渔业资源倾向于海洋渔业吧,水产养殖侧重于淡水类的。
自建所以来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270余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70余项,获重大科技成果奖9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奖64项。荣获国家发明奖的“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技术”、“海带自然光育苗技术”、“石花菜营养枝筏式多茬养殖法”等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我国海藻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产业浪潮的发展,所创立的筏式养殖技术成功应用于海水鱼类、贝类、虾蟹类等养殖产业中,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乃至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所注重于科技人员科研水平与科研素质的整体提升,尤其致力于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研究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将生物资源的增殖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相继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示范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抗生素替代产品——中草药制剂防治海水鱼病害”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成绩显著;创新了刺参、鲍的“良种+良法+防病”的产业化技术路线;攻克了鼠尾藻大规模采苗的技术难题;突破了条斑星鲽、大泷六线鱼的苗种繁育技术;成功进行了贝类产业体系——魁蚶的苗种增殖与放流技术的研究;圆满完成了“908”专项的各类调查任务;主持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经济动物——鲆鲽等鱼类多品种健康安全养殖技术”顺利通过了结题验收等。
我所始终秉承“科研强所、人才兴所”的宗旨,坚持“科学技术研发、资源开发保护、提升海水增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山东海洋渔业生产。近年,我所科技人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刺参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海参池塘环境控制与生境修复技术研究”、“鼠尾藻苗种规模繁育技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刺参病害及无公害防病技术”、“重要海湾海岸带典型受损生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908”项目“山东省潜在海水增养殖区评价与选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典型人工岸段生态化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黄渤海浅海底层生物资源产业生态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山东省良种工程重点项目 “优质抗病速生鱼类良种选育”、“速生抗病耐高温刺参良种选育”、“经济海藻养殖新种类的研究与应用”、“蛤类优质高产抗逆良种选育”、“水产抗逆、性控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发挥了技术支撑和行业引领作用,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产业开发与示范推广共进、科技服务与技术指导为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年建于青岛的山东省水产局所辖的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1958年山东省水产局将该场改为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1961年又改为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海洋经济鱼、虾、贝、藻类的增养殖,苗种培养、病害防治、新品种培育和配合饲料的研制等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 建场初时只有23人,而到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228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51.8%。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58人,初级职称的30人。机构设置有鱼类研究室、虾类研究室、贝类研究室、饲料研究室、植物研究室和增殖研究室。 藏有各类专业书籍1万余册,定期出版内部刊物《海水养殖》,并建有一处1500立方水体的综合苗种试验生产基地。 从建所到1990年, 该所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石花菜营养枝筏式多茬养殖技术获国家发明奖; 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技术”、“海带自然光育苗技术”和“裙带菜育苗及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海带和裙带菜生产的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