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好的十大农学类专业
一、茶学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或部门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茶学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茶树栽培与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机械、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经济管理与营销。
主干学科:食品科学、园艺学。
茶学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二、林学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林学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森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林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土壤肥料学、森林环境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与遥感等。
主干学科: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
林学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教学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般安排28-30周。
三、植物保护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与检验、无公害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安全与检验、农药加工和经营管理工作。就业于各级农业、林业部门;进出口检疫检验部门;海关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农药生产企业;各级基层农场、林场、森林公园等。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唐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四、烟草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烟草及其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烟草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烟草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烟草化学、烟草机械学、烟草艺术设计、烟草育种学、烟草栽培学、烟叶调制、烟叶分级、烟草病理、烟草昆虫、烟叶品质分析、烟草商品学。
五、动物科学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
主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动物科学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3-25周。
六、水产养殖学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
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水产养殖学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七、动物医学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肉品卫生检验、饲料工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畜禽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伴侣动物医疗保健、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等。
主干学科: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35-40周。
八、农学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农学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
主干学科:作物学
农学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九、园艺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园艺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及营销学。
主干学科:园艺学
园艺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十、园林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园林专业就业方向:1.园林景观设计,进入设计公司设计院等;2.园林工程施工,进入园林工程公司或园林局等单位;3.园林植物研究及教学,进入科研机构或院校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绿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就业
园林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等。
主干学科:生物学、林学、建筑学
园林专业概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
关于环保的论文
贵州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组建于2005年。因此,该实验室的历史相对较短。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现有用房面积约200米2,实验设备共计70余台(件),设备总金额30余万元。成套设备占总设备的60%以上,每学年开出实验生时数在6000生时数以上。该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在用率、完好率、更新率达90%以上。目前,该实验室现有实验室主任1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人。
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主要面向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承担了鱼类学、水产养殖机械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饵料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养殖工程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渔业资源评估、贝类增养殖学、海藻与海藻栽培学、特种水产动物养殖学、毕业论文等13门本科生课程实验教学以及水产养殖硕士点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级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等的实验教学、学位论文科研实验工作。近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还承担了近10项贵州大学水产学科科研实验工作的任务。此外,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室还积极谋求开展对外服务。
动物医学实验室
发展历史及实验室概况动物医学实验室是由原贵州农学院普通病教研室及兽医院合并组建而成,隶属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总面积1453.94m2(第三教学楼362.66m2,动物医1091.28m2),由临床课(兽医外产科学、兽医内科学、家畜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室和动物医院组成。临床课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第三教学楼三楼及五楼,动物医院设大动物诊疗室、小动物诊疗室、化验室、X光室、B超室、药品室等。目前主要承担全院动物医学专业课及动物科学《兽医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面向校内外开放。动物医院还服务社会。实验室服务的课程及开设的实验数 本实验室为《兽医内科学》、《 兽医外科学 》、《兽医产科学》、《家畜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 》、《兽医学》、《人兽共患病》8门课程开设51个本科教学实验。本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兽医师3人,助理兽医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生导师3人。实验室除了完成本科生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为研究生培养创造平台和条件,同时,鼓励广大师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和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实验室现有800元以上的使用设备76台件,价值92万多元,完全能够满足本科实践教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由于学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大,甚至还引入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或者精密仪器。
动物科学基础实验室
动物科学基础实验室由动物科学系和动物医学系的动物基础综合实验室,动物科学实验室和动物医学实验室原有的12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在2000年5月组建而成,实验室下设六个子实验室。即子实验室1(动物形态、结构、组胚实验室)、子实验室2(显微镜实验室)、子实验室3(动物种质测定实验室)、子实验室4(营养成分、水化学、环境卫生测定实验室)、子实验室5(基础兽医实验室)、子实验室6(兽医病原实验室)。于2001年11月通过贵州省教育厅的评估。
现有专职人员8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高技工3人,其它工作人员1人,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占25%。参加实验教学的教师2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共有实验室12间,总面积645m2,实验室利用率为12.07 %,这些实验室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第三教学楼1—5层,其水、电、排污等附属设施都基本齐备,但电的负荷不够,经常出现超负荷的现象。本实验室共有仪器设备477 台(件),总价值185.90 万元,在用473 台(件),价值185.15 万元。仪器设备的在用率为99.20%,完好率为98.30%。
本实验室承担着三个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8个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制药工程、农学)2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实验生时数39752.67。实验室每学期面向8个专业开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将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内容提高到总实验课时的60%以上。此外,动物科学基础实验室还承担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硕士点及各层次成人教育的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任务和畜牧兽医基础研究科研课题实验工作。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卓吉华
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同全国一样令人堪忧,传统
粗放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
最大约束。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
用,禽兽和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
水以及乡镇企业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务必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
解决。
一、重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
全市畜禽养殖规模换算成生猪当量约3570万头,其
中,猪年出栏近2000万头,家禽年出栏2.38亿只。
年产畜禽粪尿总量近7500万吨,进入水体的COD
(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和TP(总磷)分别为
22.4万吨、2.48万吨和1.35万吨,其中畜禽粪尿产
生的COD(化学需氧量)污染负荷与全市工业和生
活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当。2005年
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所有34个监测项目中,只有粪
大肠菌群、石油类和总磷3项超标,其中粪大肠菌
群超标率为90.9%,石油类和总磷仅在个别断面出
现超标。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在梁滩河、花溪河等
已大大超过流域内城镇生活废水的污染负荷,成为
这些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肥水网箱、网拦养
鱼造成水质下降,并在局部地区超过水环境容量,
导致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农村环境质
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大量农药、
化肥不合理施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膜
等农业废物污染,造成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63.3万吨,化肥的增加率远
高于粮食的增产率;农药施用量2837吨(其中杀虫
类和杀菌剂占94.2%),农用薄膜使用量2.53万吨。
其中,氮肥施用量为220公斤/公顷,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每年约2700吨废旧农膜残留于耕地中。此
外,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也已由过去的城
郊区域扩展到农村地区。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市农村
饮用水安全人口1082.11万人,仅占农村饮水总人
口的44.65%。水质超标和水质污染导致饮水不安
全人口高达599.11万人、337万人,其中32.08万人
饮用高氟水,27.1万人饮用苦咸水,饮用铁锰及硬
度超标人口168.39万人,饮用硫酸盐超标人口32.12
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220,63万人,用水
量不达标人口249.83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低人口
271.63万人,无供水设施人口806.56万人。饮用水
不安全,使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甲型肝炎
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村成为肝病、结
石、皮肤病的高发地区。
(四)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
突出。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没有统一的垃
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
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环
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
展。现有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单位投资
和运行费用高,无法维持正常运行,特别是三峡库
区区县多为国家级贫困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建
不起、更用不起”的矛盾十分突出。
(五)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较为普遍。乡镇企业
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大多数缺乏环保处理设
施,规模效益差,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
染。根据对三峡库区和渝西地区18个小城镇调查,
其企业类型主要是煤矿、水泥、机砖、铸造、皮
革、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利用型,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十分严重。
(六)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水土流失严重。森
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林种和林龄结构
不合理,退耕还林政策中经济林比例较低,林地生
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56万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43.3%,年土壤侵蚀总量为
1.34亿吨,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0亿吨。水土流
失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石漠化”。仅渝东南地区石
漠化面积3125平方公里,占渝东南地区幅员面积的
8.02%,加重了旱灾的发生率。
(七)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农村人口增
加,人地矛盾突出,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
坏;使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少物种的栖息
地发生剧烈改变,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
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而环境
的改变,又为外来入侵种的生存和扩展提供了空间。
(八)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
生态破坏。一方面,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
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以及土地资源的理
化结构和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等。另一方面,公
路建设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二、重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基础条件差,
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低,粗放型经济发展
模式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全市农业人口多,人均
收入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48%,自我发展能力弱;全市平均垦殖率31%,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9%的一倍多,不利的自然环
境条件加大了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
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
持。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社会整体投入不足,
大多数乡镇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
水直接排入河沟,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特别是
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资渠道,政策
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加上农村环境保护是
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
力,而库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县,无力投入大量资金
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难度大。农村环境问
题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困难。农
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许多农村地
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如养殖污染、面源
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处于空白,现行法律法
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
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很难对农村
环境实施有效管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管理机
构和队伍。
四是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和社会关注度不够。
由于没有适当的法律、相应政策和机制帮助农民减
轻农村环境污染,现有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制
度很难延伸到农村、农业和农村居民。农业产业发
展只注重数量的扩张,不考虑环境容量,忽视产业
结构不合理以及过量增长也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加
上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不强,
对污染的防范能力明显较弱。
三、对策与建议
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
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也对库区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这些问题
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库区移民的稳定和
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在西部地
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开
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
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
育,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
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
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
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
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
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城乡发展统筹,加大对三峡库区产
业发展指导。帮助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环境
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解
决库区产业空虚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库区农民发展
生态经济,切实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鼓励库区发
展传统中草药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帮助
发展库区环湖自行车赛、登山等一批体育与休闲产
业,推动库区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
项目。调整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如退耕还林中适当
增加经济林比例。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
保新机制。国家已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为
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
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
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
程建设,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
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
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建议将三峡
库区列为全国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地区,以及国家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地区,重点
解决三峡库区农村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小城镇
生活污染问题。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
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
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
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
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基于
重庆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和库区农
村环保基础条件较差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库区农村
环保能力建设,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五)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建议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
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
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
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
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
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
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六)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长
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畜禽和水产养殖污
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
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
例》的立法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
新的环保政策与相关要求,包括制定有机肥生产、
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鉴
于三峡库区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
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南北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具
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面临移民安置和维护
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和困难,建议国家按照“谁利
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长江流域生
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