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养猪生产的有什么主要特点
现代化养猪生产是指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按照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养猪生产,进行集约化养殖与经营。根据年出栏商品肉猪的规模,猪场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出栏10000头以上商品猪的为大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3000—5000头商品猪的为中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3000头以下的为小型规模化猪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运用现代畜牧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
包括先进的遗传育种、营养需要、环境生理、猪的行为特性、专业化的机械设备和疫病防治等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2)规模较大,集约化饲养。
一般年出栏商品猪万头以上,采用高密度(育肥猪或育成猪)或单圈饲养(公母猪),减少占地面积和猪舍的建筑面积。
(3)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仪器。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管理,尽可能装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仪器。由于畜牧业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完全像工厂一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条件,所采取的机械化程度可以有所不同。
(4)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根据猪的生理特点,运用现代设备设施,有效控制猪舍环境,使养猪生产不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从而可以使商品猪均衡地供应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猪肉产品,或者为养猪场、专业户提供优质的种猪。
(5)管理科学化,生产工艺化。
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组织生产,一般采用分段饲养、全进全出饲养工艺,使生产和管理方便、系统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有序平稳地进行。
在国内外养猪生产中,养猪生产的模式是多样的,如果按照泌乳母猪活动的空间可分三类:集约化饲养、半集约化饲养和散放饲养。
(1)集约化饲养集约化饲养即完全圈养制,也称定位饲养,泌乳母猪的活动面积小于2米2。最早的形式是用皮带或锁链把母猪固定在指定地点,也有用板条箱限制母猪的活动空间。现在采用母猪产床,也叫母猪产仔栏或防压栏,一般设有仔猪保温设备。这种方式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60~70年代,它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密集、约制、节约”,猪场占地面积少,栏位利用率高,采用的技术和设施先进,节约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工厂化养猪生产,在世界养猪生产中被普遍采用。(2)半集约化饲养半集约化饲养即不完全圈养制,泌乳母猪的活动面积大约5米2。可以母仔同栏,也可有栏位限制母猪,设有仔猪保温设备,或用垫草冬季取暖。其特点是圈舍占用面积大,设备一次性投资比完全圈养制低,母猪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繁殖。在我国有很多养猪企业采用这种模式。(3)散放饲养散放饲养泌乳母猪的活动面积大于5米2。其特点是建场投资少,母猪活动增加,有利于母猪繁殖机能的提高,减少母猪的繁殖障碍;仔猪可随着母猪运动,提高抵抗力。这种最古老的养猪模式,因其效率低曾经被养猪企业冷落,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加上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使散放饲养模式生产的猪肉受到欢迎,价格比较高,所以散放饲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户外饲养是典型的散放饲养,在欧洲又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满足猪的行为习性要求,投资少,节水节能,对环境污染少;另外动物福利事业促进了户外养猪的发展。但这种养猪模式受气候影响较大,占地面积大,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南方山地草山草坡多,气温较高,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发展养猪事业。
饲养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德国的诺廷根暖床养猪体系(Nurtinger system),是根据猪的行为习性、环境生理要求发明的猪用暖床及配套的工程技术设施形成的养猪生产体系,这个生产体系的核心设备是猪用暖床,即一种前面设有PVC塑料的温控保温箱。暖床可用于集约化饲养、半集约化饲养和散放饲养,它的优点为:①解决大猪怕热、小猪怕冷的矛盾,同时可使猪呼吸新鲜空气,而躯体处于温暖的环境中;②满足猪的生理及行为习性的要求,为猪只提供磨牙、蹭痒、淋浴、排泄等行为的场所,有利于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③母猪不定位饲养,可以自由运动,母猪的体质增强,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④符合家畜福利要求,对猪的限制较少,猪在接近自然条件下生长。所以这种生产模式在欧洲及世界各地都有应用。可见饲养模式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
养猪生产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气候、能源等综合条件来决定,最终要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照抄照搬看起来很先进,但不适用、经济效益低的饲养模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