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谁知道开平种植面积及作物分类

根据江门日报说

谁知道开平种植面积及作物分类

进入10月份以来,开平农村各地又进入了冬种的高潮时期。记者近日从开平市农业部门了解到,开平今年冬种面积计划1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目前已经轮种了10万亩左右。 

今年开平市冬种作物主要以应节蔬菜为主。蔬菜计划种植面积近11万亩,其中长沙街道办事处东乐村委会、塘口镇冈陵村委会、三埠街道办事处勒冲村委会和水口镇冈中村委会这四大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11万多亩,今冬计划轮种蔬菜就超过5万亩。目前在月山、苍城两镇有着多年种植传统和良好经济效益的荷兰豆,今冬的种植面积已超过了7000亩;开平传统特色农产品金山火蒜的种植面积也比往年略有增加,超过了2000亩,除原产地水口镇沙冈地区大面积种植外,蚬冈、大沙等镇也有农户加入了种植金山火蒜的行列。

台山的经济

你是说广东江门台山广海镇吗?

你如果去上下川岛,必须经过台山广海镇,然后才到上下川岛高速口下。

广 海 概 况

广海镇地处台山市东南端,靠山近海,为台山市沿海要地。北面与端芬镇相连,东北面与斗山镇相接,西部与海宴毗邻,东面与赤溪镇接壤,南邻南海,与上、下川岛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132.58平方公里。广城苑新城区是广海镇政府所在地。全镇辖9个村(居)委会122条自然村,总人口44695人。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是著名侨乡。历史上广海镇是有名的古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一,也是台山市最旺、最发达的商埠和渔港。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35亿元,农村人平收入4292元,2003年、2004年财政收入都超千万元。

广海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是台山交通要冲。有15公里海岸线,水路距香港96海里,距澳门52海里,可由广海港及南湾渔港码头通达世界各国和地区。陆路距台城38.5公里,村道水泥路四通八达,汽车可达江门、广州和佛开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从镇内经过,出、入口在广海新城外商投资示范区内,汽车可直达湛江或珠海。镇内基础设施完善,有11万伏的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普及了程控电话,建立了移动电话通讯网络。镇内有1个可蓄水850万立方米的康洞水库,还建有几个蓄水量共200多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自来水管网覆盖全镇。

广海镇自然条件好,物产丰饶,气象万千。有耕地面积23770亩,其中水田20934亩,旱地2836亩,山坡地和围田较多,海域辽阔,沿海沙滩线达9.05公里,拥有可开发滩涂30000多亩,滩涂面积大,海洋资源丰富,向海洋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10多年来,全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面积开挖鱼塘、开发滩涂、养殖优质鱼和种植优质水果、蔬菜,现全镇共有淡水养殖面积4000亩、咸围养殖5000亩、苗圃(花木)基地2000亩,水果3000亩、蔬菜1000亩,蔬菜特产“广海芥兰”扬名四海。拥有深海作业渔船400多艘,吨位13000多吨,2004年全镇海洋捕捞总产量41472吨,海洋捕捞总产值18719万元。广海南湾港是广东省五大渔港之一,港内有经广东省计委批准立项兴建的台山市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水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与渔业配套的服务业不断拓展,钢丝制造项目被中央水产总局定为重点生产厂,镇内有船厂、冰厂、冷藏保鲜、织网、供油、水产品贸易等众多企业和高标准的咸鱼加工区,广海成为台山水产品的集散地,“广海咸鱼”名扬海内外。全镇气候条件好,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7℃,适宜农作物生长。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66亿元,粮食总产量1032吨。

广海镇确立工业强镇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各种优惠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了总投入4亿多港元、厂区总面积达480亩(30万平方米)现代化设备的华一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及总投入1500万美元、厂区面积225亩(17万平方米)的华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颇具规模的工企业和江荣石材厂、光永电子元件厂等。全镇现有服装、制衣、洗染、建材、电子、石材、供气、冷冻、建筑等行业的大小工商企业900多家。开发了新城外商投资示范区和由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作出总环评(属三类功能区)并经省环保总局批准可办制革业的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定点为江门市制革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大沙环保工业园区,吸纳了8家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合同总额6870万美元。华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增资扩产,于2005年上半年投入500万美元。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5.68亿元。

目前,大沙环保工业区第一期的1400亩已完成开发和招商,第二期开发的3500亩正在进行填土和招商。第三期计划于2008年在本区公路北开发1500亩作皮革下游企业用地。投资200万美元的广城皮业有限公司和投资1200万美元的中惠皮业有限公司正在试产中。广扬皮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厂房建设。污水处理厂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日处理污水量4000吨,现正在进行最后的管道和相关设施安装,即将投入使用,为区内厂商提供二级污水处理服务。

内源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上半年注册内资总额1680万元,其中注册个体户9户,分别为中英百货商场,广客隆百货商场,洪记、广辉、华记、广兴、棠记、启祥、济记水产品加工场,注册资金840.5万元;继早年利用内资建成集水产品交易、冷冻、干货、冰鲜、加工、商住楼、文娱于一体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和日照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及注册投入内资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的森美制革有限公司、森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大沙环保工业区后,2005年又落实分别投资420万元的广联供水有限公司和大沙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家内资企业落户大沙环保工业区。发挥水产品资源优势,打造水产品牌,兴建高标准、无害化水产品加工区,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咸鱼加工场有7家,正在动工的有6家。

广海镇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开展各种创建精神文明的活动,发动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大办公益事业,发展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大笔资金净化、美化、绿化城区,大搞村场硬底化建设,使广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全镇人口饮上卫生自来水和一村一公厕目标。目前,镇内有广东省文明村1条,江门市标兵文明村3条,完中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3所(其中广海镇中心小学是江门市一级学校),幼儿园2所,一级甲等医院1所,门诊部4间。有海洋大厦、广海宾馆、海中玉酒店等,食、住、娱乐、健身等设施齐备。

广海镇有众多名胜古迹,如海永无波、余氏石室、烽火台、皇帝牌、烈女坟、李斩指、天后庙、灵湖古寺及历史悠久的南湾渔港等。近年来开发了海龙湾旅游区和营造了石窟口诗林景点等,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前来旅游观光。

台山市已具备了资源、侨乡、环境、后发四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资源、大旅游、大商贸、大养殖的发展格局。随着CEPA、“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接轨大特区,融入珠三角”已成为台山市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台山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强镇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增创资源、侨乡、环境、后发新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镇级经济、园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等特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铝材、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农业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产基地。

2012年,台山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05.85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3.2%。台山市县城经济综合发展力位居广东省第9名。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同比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3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7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65.3亿元,增长12.4%;外贸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8.3%。 台山是农业大市,资源丰富,再发展潜力很大。现有耕地80万亩,山地240万亩,滩涂40万亩。台山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水稻、水产、果蔬、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和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台山农业生产正朝着优质化、基地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耕作制度

20世纪50年代前,种植制度以一熟或两熟为主,三熟面积不大。低朗田、低围田、高亢田种植一造(单造),秋、冬闲田。1955年,推行“挣稿改翻耕”,分插早晚两造,冬种番薯,一年三熟制,即稻(早稻)、稻(晚稻)、薯(番薯),1956年曾改为稻、稻、麦。1958年,大炼钢铁,冬种小麦停顿。1975年至1977年,推广种植中造水稻,改三熟制为稻、稻、稻。1977年,种植中造水稻9869亩。因连作水稻,地力用多养少,用养失调,产量不高,收益不大。又改作绿肥、稻、稻为主的种植制度。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联产到户,种植制度向立体农业发展,除了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外,大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品种改良

建国前,台山民间流传“耕田勤换种”的农谚,农民十分注重选换优良品种,从外地引进早(晚)稻新兴白、福建占、罗定占、增城占及香薯、白种木薯等。

建国后,农业部门积极引进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县农科所、乡村农科站建立种子基地,组织农户串换和更新种子。60年代后,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县供销社成立种子经理部,统一收购和供应种子。

水稻品种

50年代,早稻推广南特16号、广场7号、广场13号、白壳矮;晚稻有塘埔矮、晚白占、白壳仔等。

60年代,推广矮秆良种。早稻有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广矮6号等;晚稻以塘埔矮、溪南矮、石脚矮、木泉矮为主。这些品种具有矮秆、耐肥、抗倒伏和高产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部门瘫痪,农科人员下放干校,引进的水稻良种不多,水稻选种、留种制度混乱。主要当家品种有科情3号、江矮早、江南矮、饶平矮、秋长3号和木泉选等。

70年代中后期,引进水稻良种逐年增多,计有广6矮、广解9号、红梅早、南科选、南京11号、科2、科6、科9、窄叶青、开珍3号、新4、晚占、包选2、包胎矮、平朝9、朝阳矮、大良矮、南早32、科矮早、科广10、古巴266、桂朝1号、桂朝13号、矮优2、黄占矮、朝灵11、南包、苍城矮、中包6、青工矮等。

80年代初,全县水稻种子基本实现良种化。早稻有玻惠占、龙单占、青油、桂朝4、桂朝7、汕优2、汕优6、汕优36、青优早等;晚稻有新油占、惠优占、玉所包、桂汕矮、青华矮、晚华矮、汕优等。

1985年,全县水稻优良品种面积96.42万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8%。

杂粮品种

台山种植的杂粮主要有番薯、木薯和玉米。番薯有红肉薯、白肉薯、牛角薯、香薯。50年代曾引进洲府薯、雷州薯、挣破垄薯、萝卜薯和不论春薯。雷州薯产量高,但味淡,农民多用作养猪饲料。木薯主要是白木薯,有毒素,需浸水才能煮食。开放改革后,引进海南木薯种,高产,淀粉丰富。玉米当家品种有黄籽包、白籽包和苞萝粟。60年代引进糯米包、满蒲金和金皇后等。

粮食产量

清末民初,台山的水稻产量很低,土质较好的全年亩产150公斤,土质一般的全年亩产100公斤,低朗田和沙质浅脚田全年亩产只有50—60公斤。《新宁县志》载:“岁入粮食,仅支半年”。

民国中期,侨眷子弟,仰仗侨汇,懒于耕作,地力渐薄,加上民间往往因山坟、水圳争执,酿成械斗,农业生产遭受破坏日益严重,粮食作物(包括杂粮,下同)种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民国21年(1932)为正常年景,平均亩产为100公斤。

民国32年(1943)遭逢大旱,粮食作物产量平均亩产15公斤至20公斤。

民国38年(1949),粮食作物总产149869.20吨,亩产92公斤。

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粮食生产逐年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1952年,台山由缺粮县变为粮食自给县,1953年粮食总产量198423.4吨。1963年,粮食总产量271161.6吨,平均亩产从1949年92公斤提高到147公斤。

1964年至1976年,粮食总产量徘徊在25万吨至33万吨之间,平均亩产在137公斤至185公斤之间。

1979年至1983年是建国后粮食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79年,粮食总产量364371.75吨,平均亩产192公斤,1983年粮食总产量414893.9吨,平均亩产268公斤,开创台山县粮食总产超40万吨的历史。 在清光绪年间,白沙煤矿已使用机器采煤。民国初期,又陆续兴办一些机械、半机械工厂和作坊,手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日军入侵台山期间,工业、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恢复缓慢。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原口径,下同)仅440.61万元。

建国初期,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329户,其中国营8户,公私合营5户,合作社营76户,私营18户,个体手工业1222户,工业总产值1001.58万元。

1956年,全县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手工业社114个。糖饼厂、食品厂、烟丝厂、皮革厂及各区(镇)粮食加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2238万元。

1958年,县水泥厂和白沙区水泥厂投产,结束了水泥靠进口的历史,此外,还建成瓷厂、盐场和机械厂。

60年代,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整,并新建了磷肥厂、农药厂、斗山糖厂、氮肥厂等一批颇有规模的国营工业,这个时期,生产稳步增长,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277万元。

70年代,集体工业发展较快,二轻工业部门投放较大的资金,对二轻企业刊发改造,使自行车零件厂、金属厂、服装厂、木器厂、水步农用厂、公益五金轧钢厂、冲蒌机械厂等合作工厂和一批手工业合作社更新了设备,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1970年,二轻工业总产值只有913万元,至1979年发展为1979.93万元。1970—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147万元。

80年代,台山工业有新的发展,主要行业有:建材、燃料、化工、电器、电子、机械、制糖、制盐、造纸、医药、陶瓷、服装、食品、塑料、金饰、工艺品等。在这些行业中,家用电器工业发展最快,有生产家用电器产品的工厂9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四成多。建材工业,办起6家糖厂(后调整转产2家),日榨蔗量3200吨。制盐业,兴建盐场2个,年产原盐4196吨,产值63万元。医药工业也在兴起,已兴办3家制药厂,生产医药产品70余种,产值达6000万元。服装加工企业40家,职工4700余人,年加工服装500万件。

建国后,台山工业产值从1950年至1976年,用了25年时间,上了第一个亿元(原口径,下同);1976年至1981年,用了6年时间,上了第二个亿元;1982年至1984年,用了3年时间,上了第三个亿元。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8223亿元,工业产值第一次超农业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工业不断发展,群龙崛起。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个体工业并驾齐驱。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纺织制衣、医药食品、化工塑料、建材等行业,共有80大类产品,1500多个品种。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筑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台山是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广东省科技实力强县(市)之一。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万人,有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微电子、家电、机械等技术领域共43个品种。“九五”期间,全市获县(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102项;推广科技成果27项;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23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的专利申请142项。工业、农业、海洋经济实现了从资源型、粗放型到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开创了台山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