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的社会
至2010年底石渠县有在校中小学生9201人。投入各类资金3800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0000余平方米,投入资金2500万元新建洛须中学,购置课桌凳及实验设备1.9万套。
2011年石渠县新建、改扩建校舍29390.72平方米,投入资金6284.1万元,投入财政资金34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牧农民子女就读大、中专学校;投入1250.77万元用于寄宿制学生生活,选派96名牧农村学生到内地接受“9+3”免费中职教育。 2011年石渠县共投入资金3.38亿元,完成25个牧民定居点新村建设,建成牧定房屋3223户,定居点公路23.60公里,人口安全饮水压水井409眼、明井67口;建成10千伏输电线路5.53公里,0.4千伏输电线路22.25公里;修建村民活动中心8个,防洪堤6630米,太阳能路灯27盏,公厕13个,垃圾收集点18个。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36.8万元,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金861.98万元,解决了12314名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发放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3980台;三是完成廉租房建设30套,启动并实施干部职工“安心工程”,兑现“安心工程”资金4255万元;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425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城市低保大幅扩面,享受农村低保人数36052人,城市低保107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100.06万元和城市低保金297.1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75573人,参合率达98%,补偿牧农民医疗费1415.68万元,受益群众77621人次。
1.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0.A 11.D(“不考虑民情”“一概”错误) 12.C(“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错,应该是冒着被怨恨、指责的危险,“付出的多”错误) 13.(10分) (1)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
(披、故、洞见、伏辜,各1分,句意1分) (2)检查其生产能力之高低而予以增减赋税,既完成了任务,赋税也丰富了,公私对此感到有利。(验、损益、课、便,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
父名王积翁,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谕,在海上遇害。都中七岁时,随其母到朝廷陈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非常同情,给旅费让他们回南方,并赐平江田八千亩、住宅一所。
不久世祖又感念其父功绩,特授王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此时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中因他年轻,很轻视他。
都中遇到事情都进行分析,动辄抓住要害,因此,僚属感到惊愕,不敢欺骗他。昆山有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没有裁断。
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吴江学校房屋破败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说:“圣人之道,大家遵守,为何只有一个郡守能做?”于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典礼殿堂。
任期满后,改任郴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来于民间,郴州百姓惧其强悍、狡猾,不敢与他们进行贸易,王都中爱护他们,施以恩泽,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徭獠都心悦诚服。
郴州百姓受蛮人风俗影响,喜争斗,都中于是大建学舍,陈列笾豆簠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学习古代先王的礼乐,并请宿儒进行教育,用义理开导他们,终于使他们的风俗有了改变。调任饶州路总管。
遇饥荒,米价飞涨,官仓之米,分三等价,都中以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让老百姓前去购买。父老们有人把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给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
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
服丧期满,官拜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
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行。
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责,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走遍了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能力之高低,来决定减税或是增税,既完成了任务,课税也丰富了,公私对此感到有利。因身体有疾辞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
追赠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而治理郡县的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
而他清白的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朝廷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人们因此更加称赞他。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衡为师,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著三卷诗集。
2. 范冲淹赈灾文言文翻译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
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原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扩展资料:
赏析:
此文记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间,浙江一带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遍地。
范仲淹于此时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财大肆兴建官府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
从这则笔记中,固然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的廉洁官吏那种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
《周礼》记载,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尽量提供百姓工作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游者,一定是具有宴游的财力,一人外出宴游,而靠此人宴游花费的金钱生活的,不知道有几十人。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业而背井离乡,主政者的愚昧,不识时务,大都如此。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愚公移山
公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隆中对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出师表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是的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
小石潭记
这篇散文生动的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醉翁亭记
这篇游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岳阳楼记
满井游记
这是一篇清新自然的游记短文。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
马说
作者以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
与朱元思书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伤仲永
本文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孙权劝学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
大道之行也
文章全面具体的描述了“大同”社会,表现了古代先哲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4. 卞和泣玉 初中文言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5. 初中文言文 划粥割齑原文及翻译原文:
范文正公为国初政治家、文学家之杰。其不在政治上有卓效,且于文学、军事亦有非常之才名之《岳阳楼记》即出自其手,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深为后好,广为传诵。
其于为陕西路安抚使中,用过数役,成御夷之侵矣,使土民安。西夏之吏相戒曰:“小范老子胸中具数万甲(谓范)。”。”言中谓范仲淹充畏之心、此在北宋之历史上所罕见之。
范仲淹所以有此俊才,与其在少年时之苦力有著必然之因。早之勤耕,易于后之茂实。
范仲淹之祖乃陕西影州,迁江苏吴为后事。其不及三岁,父病卒。其随母改适朱氏。十余岁时,范仲淹知矣身世,遂辞别母,独至应天府书院,拜时著名学者感同文师,学经邦国之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中,生理甚苦,其以粥为若干块,咸皆屑(划粥割齑),为一日之食。
一日,范仲淹方食,其窗友来省视之,见其外食大之状,于心不忍,遂取出钱来,使范仲淹食之食。文正甚婉,而甚固辞矣。其友不能,明日送来许多肴,范仲淹此受之矣。
过了数日,其友又来访范。其惊见,其前来之鸡、鱼之属皆原之肴陈红,范仲淹连一箸不动。其友不喜言:“(范希文兄者,古人称字,不名,以示尊重。,汝亦清高矣,一食汝皆不肯受,岂不令人大伤矣!”。”
文正笑曰:“兄误矣,吾非不食,而不敢食。臣恐自食其肉而,咽不下粥、卤咸。卿意我心,帅也,汝勿怒。”。”友闻之范之言,益服其人品高。
一次,或问范之志,范仲淹言:“不当个好医,即当个好相。善医为治病民相治。”。”此之不为人富而学之大志,令左右敬。后,范仲淹当矣参知政事翮相)建多利富国之术,行矣自昔之志,为一代名。
译文: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大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6. 石渠记阅读答案求柳宗元《石渠记》译文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7. 初中文言文80课< >原文: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引去,玮侦虏去已远,乃缓驱所掠牛马辎重而还。虏闻玮逐利行迟,师又不整,遽还兵来袭,将至,玮使谕之曰:“军远来,必甚疲,我不乘人之急,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甚疲,欣然解严,歇良久,玮又使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鼓军而进,大破之。因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以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玮在军,得人死力,平居甚暇,及用师,出入若神。一日,张乐饮僚吏,中坐失玮所在,明日徐出视事,则贼首已掷庭下矣。贾同造玮,欲按边,邀与俱,同问:“从兵安在?”曰:“已具。”既出就骑,见甲士三千环列,初不闻人马声。
翻译:
曹玮驻守边镇防御外寇,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走远,于是曹玮就命令部下驱赶牛羊辎重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战场上牛羊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不如放弃这些东西,赶紧整饬部队纪律回营去吧."曹玮不予理睬.西蕃族士兵本来已经撤退到几十里外,听说曹玮因为贪图战利品而导致师容不整,连忙回师进行偷袭.曹玮的部队行军缓慢,沿途见到一处有利的地形,干脆停下来准备回头反击西蕃进攻.西蕃兵快到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告诉他们说:"你们行军这么长的时间,一定人困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与你们决一死战."西蕃士兵正为疲困忧虑,听此一说,无不面露喜色,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如果你们休息好了,就放马过来吧."于是,对阵双方都鸣金击鼓开始了杀伐,一个回合下来,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玮这时才命令手下将士放弃牛羊战利品回师,他沉着地对手下人解释道:"我知道西蕃兵疲惫不堪,于是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引诱他们.等他们果然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这时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取胜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