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口县
交口县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市南端,东接孝义、灵石、南连隰县、汾西,西靠石楼,北界中阳。总面积1258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交口县于1971年组建,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交口县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薯类、豆类等,尤宜种植土豆、小麻子和核桃。 交口县地下矿藏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 、铁、铝矾土、尼龙灰岩、石膏、陶瓷粘土等,其中煤、铁、铝的储量最大。境内林草覆盖率达 56%。为中国沙棘八大产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汾洲核桃,金香小米的主产区。
中文名称交口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山西
下辖地区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
政府驻地水头镇
电话区号0358
邮政区码032400
地理位置山西省吕梁市
面 积1258平方千米
人 口11万人(2004年)。
方 言晋语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山神峪,千佛洞
火车站交口县火车站
车牌代码晋J
目录
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 地貌 气候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5人口
6经济
综合 工业 农业7社会事业
文卫 教育 社保8交通
9风景名胜
10特产
1历史沿革
交口县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为晋属蒲地,晋文公重耳曾封于蒲,即在交口县境内。[1]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依蒲地设立蒲子县,属河东郡。
魏改属平阳郡。[1]
晋永嘉元年(307年),刘渊迁都蒲子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永嘉三年(309年)依蒲子城设大昌郡,不久废县。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设岭东县,属吐京郡。太平真君二十一年(460年)岭东县改为新城县,仍为吐京郡属县。[1]
隋代,废新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设温泉县和高唐县,属北温州。贞观元年(627年),高唐县并入隰州。不久,温泉县改属隰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温泉县改属石州。[1]
五代、宋、金未变。
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废温泉县,其境域分别改属于孝义县、灵石县和隰州。从此,经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其境域的归属基本上保持不变。[1]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双池镇西庄村设立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原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组为灵西县民主政府。[1]
新中国建立后,今交口县境内的孝义县辖区属于汾阳专区,灵石县辖区属于榆次专区,隰县辖区属于临汾专区。[1]
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交口县,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由孝义县划出大麦郊、温泉和坛索3个人民公社,由灵石县划出双池和回龙2个人民公社,由隰县划出交口、石口、川口和康城4个人民公社,属于新成立的交口县。县城选定在交口人民公社境内的水头村南,县名遂称为交口县。[1]
2行政区划
交口县辖4镇3乡1个社区管委会,95个行政村
交口县行政区划
交口县行政区划
,381个自然村。
4镇: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桃红坡镇。
3乡:石口乡、回龙乡、温泉乡。[2]
吕梁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西偏南,吕梁山中段东侧。面积1258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辖4镇5乡。县政府驻交口镇(今为城关镇)。(本页根据《中国政区大典》,1997年左右资料)[3]
城关镇 县政府驻地。1958年建城关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西部。209国道过境。面积64.6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水头、后峪、广武庄、交口、塔上、后水头、卫家崖、安头、腰庄、上庄、铁金、赵村、樊家庄13个行政村。[3]
康城镇 1958年建康城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0千米。霍桃公路过境。面积192.4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康城、支付、丁家沟、下仙、南故乡、上村、杨家沟、田家洼、炭腰足、南庄、尚家沟11个行政村。[3]
双池镇 1958年建双池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52千米。霍桃公路过境。面积85.8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双池、阳坡、枣林、南窊、长史庄、蔡家沟、讲理、石口、西罗、梁家沟、神堂庄、沟西、云乾、西庄、官桑园、侯家渠、蟠龙庄、苇沟、高家墕、李家坡、店则沟21个行政村。[3]
桃红坡镇 1958年建桃红坡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0千米。孝午公路过境。面积229.7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大麦郊、高庙山、西交子、阳冶、桑后峪、客驼、北村、下家庄、西宋庄、和左、赵圪垛、东岭、横罗、栾子头、石圪塔、吉子沟、子巷、王家庄、岭南、桃红坡、张村、侯家坪22个行政村。[3]
石口乡 1958年建石口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4千米。孝午公路过境。面积45.8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石口、龙神殿、桥上、山神峪、岭后、蒲依、丁家墕7个行政村。古迹有明建千佛洞。[3]
川口乡 1958年建川口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4千米。龙康公路过境。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川口、下蒿城、贺家庄、孔家庄、陈家峪、阳村堡、庄上、王家庄、岔口、郭家岭、下村、张家川12个行政村。[3]
回龙乡 1958年建回龙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60千米。霍桃公路过境。面积112.1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回龙、均庄、王润、营塘、窑上、茶坊、山头、陶上、田庄、田家山、刘外、张家岭、桃花、韩家沟、枣洼15个行政村。
温泉乡 1958年建温泉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4千米。窑西公路过境。面积96.4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温泉、南岭、闫家山、樊家沿、曹家庄、庞子洼、东头、白兑庄、杏泉、马家坪、郭家掌、石岭后、花寨、古桑园、前务城、孙圪垛、常家山、响义、范石滩、后务城20个行政村。李宗山有唐建石佛寺。[3]
坛索乡 1958年建坛索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0千米。桃元公路过境。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元沟、交则、齐家庄、永远庄、上益平、红焰、化角、东营塘、冯家港、高家条10个行政村。[3]
3地理环境
位置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中段,地处吕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沟通晋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介于北纬36°43'至37°12'和东经111°03'至111°34'之间,东与孝义、灵石接壤,南与汾西、隰县相连,西与石楼县相靠,北与中阳县为邻。东西最长距离46公里,南北最长距离53公里。[4]
地貌
交口县地处吕梁复背斜的核部及其东翼,呈西高东低之势。西部为基岩裸露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其中较为突出的高大山峰有高庙山、棋盘山、人参圪垯、黄崖山等。位于交口、石楼、中阳三县交界处的黄云洞,海拔2954米,是交口县的最高点。由此处向东、向南逐步倾斜。区内山体巍峨高峻,沟谷深切,基岩出露,森林密布,是交口境内从河沟的发源地。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区内黄土覆盖深厚,沟谷内常见有奥陶系石灰岩的出露。平均海拔1200米,与灵石县界处的官桑园村前的双池河河床海拔高程为830米,是交口县的最低点。[4]
气候
交口县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受太平洋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春秋二季则受两种气团的交替影响,因此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一年之内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火热雨量集中,秋季相对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少雪。随着西北高东南低以及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势特征,形成西北部寒凉、东南部热暖的地域性差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27小时/年。年平均气温6.7℃,最冷月(1月)平均为-7.7℃,极端最低气温-23℃;最热月(7月)平均为19℃,极端最高气温33℃。年平均降水量618毫米。全年的无霜期平均为142天,最长为181天,最短为122天。[4]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交口林区
交口林区
主要有煤、硫、铁、铝、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等14种,含矿面积8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1%。其中:煤炭资源属霍西煤田的边缘部分,含矿面积326.2平方公里,稳定可采9#、10#、11#煤层,保有储量约5亿吨左右;铁矿资源主要分布于下村河、宝岩河、回龙河3条水系、8个密集含矿地段、46个集中连片区域,含矿面积166.5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926万吨,不适宜规模化开采,属典型的“山西式铁矿”,品位在20%—58%之间;铝土矿赋存于太原组湖田段上部,含矿面积457.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为4.04亿吨,可采储量约1亿吨左右,品位在60%—90%之间;白云岩资源有15个岩层,其中可作为金属镁原料的共有8层,每层厚度1.7—40米,储量约上百亿吨,品位在50%左右,开发潜力巨大。[5]
生物资源
交口县主要有林木和灌草丛两大类,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及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4万亩,交口县森林覆盖率为33.8%,林木绿化率56.6%,居山西省前列。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有139个树种、200种草本植物和200余种中药材资源。[5]
5人口
2000年,交口县总人口107461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24210人、康城镇15128人、双池镇18008人、桃红坡镇10435人、石口乡5191人、川口乡8212人、回龙乡11042人、坛索乡5104人、温泉乡10131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
6经济
综合
2008年,交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亿元,财政收入实现5.26亿元,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翻番,经济总量及增长幅度一度居吕梁市中游位次。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给交口原本十分脆弱的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55户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停产、限产。[7]
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较2008年下降60%以上,增速居山西省、吕梁市末位。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交口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经济下滑势头,促进县域经济趋稳回升。[7]
2010年交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亿元,同比增长50%;
神南峪牡丹洞风光
神南峪牡丹洞风光
财政总收入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43.8%。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呈现较大增幅,增速位居吕梁市前列,县域经济出现触底企稳回升、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7]
2011年交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25亿元,同比增长52.2%;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24.93亿元,同比增长7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143.4%;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2亿元,同比增长272.24%。[7]
2011年全年第一产业累计完成12948万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累计完成265303万元,同比增长50.9%;第三产业累计完成53038万元,同比增长9.4%,三次产业比例为3.9:80.1:16.0。[7]
工业
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关闭190余座小煤矿、30余座小铁厂和30余座小焦化厂,仅保留8座煤矿、10户冶炼铸造企业和7户焦化企业。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焦—冶炼—铸造、煤—电—铝等产业链,以铝镁为代表的新兴接替产业开始起步。截止2010年,全县41个“三四三”项目已完成立项审批41个,环评审批33个,土地审批25个,36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16个项目建成投运,累计完成投资58.9亿元。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5户(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户),现已形成年产原煤510万吨、生铁150万吨、铸件25万吨、焦炭330万吨、氧化铝20万吨、金属镁3000吨的生产能力。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36.18亿元,同比增长222.4%;工业增加值实现10.38亿元,同比增长94.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下降5%,“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筛选确定58个“5115”重点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646亿元,上报省级重点项目11个,概算总投资405亿元。[8]
农业
2003年共投入58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舍饲圈养、中药材、核桃等重点产业开发旱井集雨等重点工程建设。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完成,交口县农民人均减负67.6元,减幅达87.1%。优质中药材基地全年完成1350公顷,已形成2000公顷规模;优质核桃基地2003年新栽植1333公顷,累计面积已达到8000公顷;优质沙棘基地,结合退耕还林,2003年完成467公顷;优种牛羊养殖重点抓了养殖示范园区和舍饲圈养示范村建设,已有4个养殖示范园区初具规模。[9]
交口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2500万公斤以上。交口县核桃林面积发展到15.4万亩,平均年产量350万公斤,产值6800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达800元。发展了以乌鸡、散养猪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传统养殖业开始由散养放牧向规模化舍饲圈养转变,累计发展规模健康养殖户78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农民经纪人300多人。依托交口县企业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余人,组织劳务输出1200余人,向第三产业转移8000余人,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扶持沙棘、核桃、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维仕杰沙棘、明泰核桃露、浩源饲料、米师傅小杂粮、鑫欣源番茄等知名品牌和9大类20多种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万吨,年销售收入实现1.6亿元。[9]
2006年以来,通过财政投入、企业帮扶、整合项目资金等,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0亿元,相继推开7个省级试点村、41个市级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基本达到“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建成8个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9个新农村实现了“一村一品”,以核桃、蔬菜大棚、小杂粮、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达到3380元,分别是2005年的1.6倍和2000年的7.9倍。[9]
7社会事业
文卫
千佛洞全景
千佛洞全景
2011年,交口县已拥有县级卫生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9个,在册医生312人,开放床位355张。设置农村卫生所127个,选聘乡村医生132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2010年交口县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7个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销售,县、乡、村三级计生网络逐步健全。[10]
2011年,建成7个乡镇文化站、12个农村文化大院,县图书馆、体育场开工建设,建成农村文化体育场地100余处,以华韵创意公司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根雕、面塑、八音会、秧歌等独具交口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气息更加浓厚。[10]
教育
截止2011年,交口县有各类学校151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121所,幼儿园21所。交口县有教师1554人,在校学生(含幼儿)25544人,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三年保留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和89%。2010年,县委、政府集中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采取超常规手段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40万元,投入500万元用于教育装备,基本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和市级示范高中验收。投资4480万元,实施完成82所中小学4.53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投入500万元用于改善县一中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教学质量稳步回升。[10]
社保
交口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企业有75户,参保人员2185人,各类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90%,交口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农村4064名、城镇2880名生活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监管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交口县制定出台了《交口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2010年救助400人,发放救助金105.9万元。[10]
8交通
交口县交通发达,交口至离石、石楼、霍州、灵石、临汾等
集镇街道
集镇街道
五条干线公路覆盖交口县,此外尚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交口县各个乡镇。受交通条件的影响,双池、桃红坡成为县境内的重要集镇,双池镇古以旱码头著称,是灵石、孝义、隰县、汾西等县的物资交流中心,又是晋南、晋中、晋西及陕北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桃红坡镇是交口县交通要道,2010年以来已发展为交口县重要的交通、商业的中心。[11]
9风景名胜
西庄历史文化名村
西庄
毛主席东征路居地—西庄
毛主席东征路居地—西庄
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是山西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麟厚堂等16座明清吴氏民居古建筑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设计独特,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晋西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现状保存较完整。同时村内还有红军东征史迹——毛泽东路居地和幸福泉。[12]
神南峪
神南峪位于交口县城以北4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神南峪自然风光优美,原始生态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9%。林中常有金钱豹、褐马鸡、野猪、黄羊等珍稀动物出没。神南峪内还有竹林寺、娘娘庙、上天梯、棠梨寨等人文遗迹,或隐于深山,或藏于悬崖。[12]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距县城20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二进四合院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九间楼、舍利塔等。大雄宝殿是开凿于元代的石窟,窟深5.5米,宽3.1米,高3米,四周佛龛内雕刻14厘米高的佛像1003尊,故名千佛洞。其余建筑为明清遗构。享有“中国名胜”之誉,千佛洞石窟因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云梦山胜地、温泉无根碑及大麦郊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特产
骏枣是山西交口县当地古老品种之一。果实大,圆柱形或长倒卵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36.1克,大小不均匀。果肩较小,略耸起,梗洼较深、中广。果顶平。果柄较粗长。果面光滑,果皮薄,深红色。果肉厚,白色或绿白色,质地略松脆,汁液中等,稍具苦味,含可溶性固形物33%,可食率96.3%,品质上等。适宜制干、加工醉枣和蜜枣。
沙棘饮料是交口最著名的产品,闻名全国,享誉国内外,是交口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还有凉拌粉,交口核桃等特产。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三、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四、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立即应对:狗嘴何曾出象牙。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三角如架鼓。于谦随声就应: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他年独占麒麟阁。好掺和啊,知道挑这些字我都没打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五、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字仲深,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
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