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重庆茶道的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那重庆茶道的知识你们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重庆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重庆茶道的介绍

重庆茶道的介绍

 重庆其实是一个有很多历史故事的城市,而茶文化在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文化,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经不是对比浓厚的程度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每一座城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像北京的大碗茶,南方的功夫茶,重庆的盖碗茶,茶已经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且对身体有益,无论是心理还是科学上,茶对人体都是有益的,对于女生来说,茶可以减肥,乌龙茶去身体的脂肪,而原来网普洱茶则可以去血液里面的脂肪,起到降脂排毒的作用,而重庆,你会看见很街头茶馆,便宜随和,一张方桌,一把竹椅,再加一碗盖碗茶,这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茶道的简介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讲究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的传播历史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交流,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中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一些茶业继承中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中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中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中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1880年,中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中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中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土耳其的茶农在为茶树剪枝。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中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中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中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中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中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中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茶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中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中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中国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外国人都称中国茶叶为CHINA TEE...中国人的始祖为女娲,中国女娲故里的女娲茶叶也被誉为"国茶"。

新手花友怎样种植茶花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茶叶检验之一。检测因防治病虫害施药或其他原因则残存于茶叶中的农药及其有毒代谢产物的技术措施。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是根据某一农药的每人(平均体重50~70kg)每天允许摄入量、普查所得的实际残留量(异常值除外)以及每人每天茶叶饮用量等因子计算出允许限量,再乘以一定的安全系数后订出的。农药残留量用ppm作为计算单位,不少国家对此订有相应的限量标准和管理条例。

检验方法有一次检测法和单一农药检测法之分,前者又称一步法,即一次分析可检测出多种残留农药,后者以茶叶中某一特定农药作为检测对象。

测定方法与步骤如下:

茶样制备

有茶叶法和茶汤法两种。茶叶法是将样品磨碎通过20目筛网,装入玻璃瓶内备用。茶汤法是取样4~6g,加沸水量是茶样量的60倍,浸泡5分钟,过滤后备用。

抽提方法

抽提溶剂有正己烷、石油醚、二氯甲烷、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甲醇、乙腈等。抽提方法有如下5种:

①捣碎法:在组织捣碎机中,高速捣碎2~3分钟,如乳化,则可用离心分离或其他方法破乳过滤,滤渣再抽提一次,合并滤液定容。

②振荡法:茶样加溶剂及一定量的酶制剂或甲酸,在振荡一定时间后,过滤定容。

③脂肪抽提法:样品放入抽提器中,脂肪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回流抽提。

④浸渍法:将磨碎茶样加一定溶剂,在密闭容器内浸渍过夜,第二天过滤定容。

⑤液液分配法:茶叶浸出液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正己烷,液液分配,将浸出液中的农药转移到正己烷中。

纯化:将抽提液中的农药与茶叶成分分离开,除去大部分干扰物质,方法有三种:

①液液分配法:在分液漏斗中,利用农药的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差异,将农药由一种溶剂转到另一种溶剂中,这样就达到初步纯化的目的。

②柱层析法:常用层析柱有常规层析柱和微型层析柱两种。所用淋洗剂,有时是单一溶剂,如正已烷、苯、二氯甲烷、氯仿等,但多数是按一定比例配成的极性不同的混合淋洗剂。吸附剂,常用的有弗洛里硅土、硅藻土545/氧化镁、酸性硅藻土、活性碳柱、硅胶柱、硅胶柱、纤维素柱、凝胶渗透柱等纯化。 ③酸化法:适用于对浓硫酸稳定的有机氯农药测定。在分液漏斗中加抽提液溶积十分之一的浓硫酸充分振摇,使抽提液中的非农药杂质酸化。

分析:纯化液中,某些农药经色谱或其它方法进行测定,最常用的是气液色谱法和薄层层析法两种。气液色谱法,一般采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氮磷检测器或火焰光度检测器进行检测。薄层层析法,用氧化铝、硅胶作吸附剂,用粘合剂涂在薄板玻璃上,活化后,将纯化液浓缩,点在其上,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使其展开,分离定量。其他尚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薄层分析法等。

定性和宣量:①定性:可采用气液色谱法,用不同极性色谱柱,对照标准农药保留时间定性。也可用薄层层析法或其他化学衍生法进一步验证。②定量:用气液色谱分析测出的某一农药的峰面积和峰高,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农药面积、峰高相对照定量,具体采用方法,有外标法和内标法两种。薄层层析定量,则要测出样品中农药斑点面积,对照已知浓度标准农药斑点面积,计算出样品中的农药浓度。峰面积、峰高、斑点面积、保留时间、比移值,可用手工方法测出,也可用微型电脑积分仪、薄层层析扫描仪测定。

如何检测茶叶农药残留

茶叶本身含能抗病虫害的物质

茶叶本身不是一种农药依赖型作物。茶叶本身含有能抗病虫害的茶多酚,茶叶病虫害危害比其他农作物相对轻。尤其是浙江、湖北、四川、安徽、河南、山东、贵州、重庆等名优绿茶产区和一些高山茶区,采摘春茶期间因气温低,病虫种群数量少,不施或很少施农药。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是必要的(除了有机茶,有机茶一般使用生物防治虫害),但国家对于农药品种的使用有着较为严格的监管体系。当然,允许使用的都是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不能将农药残留与农药超标混为一谈

大部分农药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有些检测所用的是有机化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检测出其农药残留量。但用水泡茶时,其农残分解出来的量只是有机化学检测量的10%~20%。所以在理论上,农残标准合格的茶叶泡出的茶水是安全的。

另外,茶叶的用量较少(一般人均每天的消费量约10克),绝大多数农药残留微溶于水,通过茶汤被人体吸收的量微乎其微,所以,只要残留量不超标,饮茶便是安全的。

残留农药在泡茶时会浸出,农药浸出率与农药在水中溶解度密切相关,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愈高,在泡茶时进入茶汤中的量也愈高。因此,国家禁止了在茶叶生产中使用水溶性高的农药,如乐果、马拉硫磷、敌百虫和敌敌畏。

所以,我们不能将农药残留与农药超标混为一谈。另外,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程度和茶汤中的含量不是一回事,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农药会在沏茶时释出。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利用的农药,多是水溶解度极低的农药品种。测试结果显示,现在推广利用的农药进入茶汤中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

茶花生长适温在15~32℃之间,要求有一定温差,环境湿度60%以上,大部分品种可耐-8℃低温(自然越冬,云茶稍不耐寒),在淮河以南地区一般可自然越冬。

茶花平常要用中性或偏酸性的地表水浇灌,浇水要掌握见干见湿,干了再浇,浇要浇透,但要注意不能过干。

平常施肥可用熟饼(直径25-30cm盆)10克/盆;复合肥2克/盆;也可用0.1%尿素加0.1%磷酸二氢钾,每10-20天一次,以上肥料要轮换使用。

茶花虫害以红蜘蛛、蚜虫、蚧壳虫、卷叶蛾、造桥虫为主,主要防治药剂用氯腈菊酯15毫升+水胺硫磷20毫升或久效磷25毫升兑30斤水喷雾。

1.茶花(学名:Camellia?sp.)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多种植物和园艺品种的通称。花瓣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茶花有不同程度的红、紫、白、黄各色花种,甚至还有彩色斑纹茶花,而花枝最高可以达到4米。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花期较长,从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开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2.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为浓绿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世界园艺界的珍视。茶花的品种极多,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原产于中国东部,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重庆、云南和四川各地,朝鲜、日本、中国台湾和印度等地普遍种植。

3.形态特征:茶花是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高9米,嫩枝无毛。叶革质,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略尖,或急短尖而有钝尖头,基部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干后发亮,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侧脉7-8对,在上下两面均能见,边缘有相隔2-3.5厘米的细锯齿。叶柄长8-15毫米,无毛。

4.生长习性:茶花惧风喜阳、地势高爽、空气流通、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黄土或腐殖土。pH5.5-6.5最佳。适温在20-32 ℃之间,29℃以上时停止生长,35 ℃时叶子会有焦灼现象,要求有一定温差。环境湿度70%以上,大部分品种可耐-8 ℃低温(自然越冬,云茶稍不耐寒),在淮河以南地区一般可自然越冬喜酸性土壤,并要求较好的透气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