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产地是什么地方
龙井茶分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是浙江省的主要名茶,年产量14万吨以上,其中西湖龙井茶约900吨(含夏秋龙井),约占龙井茶总产量的65%。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茶艺的传播,“龙井”这称谓逐渐转变为一种茶叶的制作方式。而本文所说的龙井仅限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及附近出产的龙井茶,也就是目前消费者普遍认同的“真正龙井茶”——西湖龙井。
*龙井茶鉴别
判断龙井茶品质的好坏,除其卫生指标需进行理化检验外,其他项目全依赖于感官审评。审评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其中外形审评包括色泽、形态、嫩度(等级)、新鲜度等,是审评的重点。
一、龙井茶的级别标准
以往,西湖龙井茶分为特级和一级至十级共11个级,其中特级又分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余每个级再分为5个等,每个级的“级中”设置级别标准样。随后稍作简化,改为特级和一至八级,共分43个等。到1995年,进一步简化了西湖龙井茶的级别,只设特级(分为特二和特三)和一级至四级。
二、龙井茶的品质特点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
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得多。
机制龙井茶,现在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此类茶叶本站不推荐。
三、龙井茶的审评内容
龙井茶的审评内容与其他名优绿茶类同,主要是干评外形,湿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以及龙井茶产地的区分等。
1、外形审评
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因这两种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区用龙井种鲜叶(如龙井43、龙井长叶)炒制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与西湖龙井也难分伯仲,这就给判别龙井茶的产地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也是目前市售龙井茶中标识混乱的原因。
龙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扁平,叶包芽不分叉,体表无茸毛,较绿润。
2、茶汤色泽的审评
高档茶的汤色显嫩绿、嫩黄的占大多数,中低档茶和失风受潮茶汤色偏黄褐。从汤色不易判别龙井茶的产地,也不必硬加区分。
3、香气和滋味的审评
产于西湖区梅家坞、狮峰一带的早春茶叶,如制茶工艺正常,不带老火和生青气味的特级西湖龙井和产于浙江省的特级浙江龙井在香气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别。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滋味较清鲜柔和;浙江龙井带嫩栗香,滋味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机”炒制的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由于改变了传统龙井茶的制作工艺,两者的香气无明显的区别。其他扁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风味。但即使是西湖龙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黄豆香后,则不易从香气上分清其产地。在江南茶区,室温条件下贮存的龙井茶,过梅雨季后,汤色变黄,香气趋钝。
4、叶底的评定
叶底审评主要是评色泽、嫩度、完整程度。有时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长方形的搪瓷盘中,再加入冷水,看叶底的嫩匀程度,可作为定级的参考。
5、龙井茶的级别评定
龙井茶的级别应对照标准茶样而定,若外形与标准样有差别的(如有机茶),只能按嫩度与标准样相当的级别确定。目前大部分散装龙井茶制后就上市,部分不标级别,只有价格。若是小包装龙井,则必须标明产品名称和级别,这些茶应对照标准样评定。
龙井茶的级别与色泽有一定的关系,高档春茶,色泽嫩绿为优,嫩**为中,暗褐色为下。夏秋季制的龙井茶,色泽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质的特征之一。机制龙井茶的色泽较暗绿。
6、新茶与陈茶的评定
当年产制的茶叶称为新茶,从第二年起就称为陈茶。新茶中的高档茶,干茶较有光泽,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色泽较灰暗。若在新茶中掺入陈茶,则干茶的整体色泽较花杂;但掺入经冷藏的陈茶,常由于色泽较绿,两者有时也分不清,若开汤审评,则有助于辨别。
7、春茶与夏秋茶的评定
若这两种茶都是新茶,可从干茶的色泽上加以区分。如这两种茶色泽已“老化”,失去了新茶特色,应开汤后评叶底,可评出不同茶季的产品。春茶的叶底较绵软,夏秋茶叶底较刚硬,两者易分清。
8、龙井茶糙米色的评定
只有“明前”的部分狮峰特级龙井茶具有天然的糙米色,即淡黄嫩绿色。因狮峰的茶园大多在遮荫度较大、日照强度较小的山间,早春气温又低,开采早的幼嫩鲜叶,叶绿素a含量低,叶黄素含量高,呈嫩**,经炒制后成茶具有天然糙米色。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质优良的标志,它的卖价是龙井茶中最高的。所以,部分茶农就片面地追求这种色泽,不管是高山茶还是平地茶,不具备天然糙米色的鲜叶,也要硬炒成糙米色,即在炒制的辉锅阶段,最后将电炒锅(炒茶锅)开到高温,进行高温辉锅,并延长辉锅时间,把茶叶炒成火功过高的“糙米色”,即呈淡**的老火茶,致使失去了龙井茶应有的馥郁鲜嫩的香气特征。这种弄巧成拙之举,实不可取。现在,用高温辉锅炒出的“糙米色”老火龙井茶很多,审评时怎样判断是天然糙米色,还是老火糙米色,可根据表3所列内容加以鉴别。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名茶产地,浙江名茶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特点,主产区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嵊州市、淳安县、诸暨市、安吉县、绍兴县、开化县、新昌县、杭州市区、余姚市、临安市、建德市、遂昌县、武义县、宁波市区、桐庐县、金华市区、上虞市、东阳市、浦江县、富阳市、衢州市区、龙游县、奉化市、临海市24个县(市),可将其分为浙西、金衢、浙东、浙南4个茶区。浙江省茶叶和名优茶的区域集中分布特点,说明茶叶虽系人为种植,但仍受自然因素的强烈约束,自然环境选择与淘汰是导致茶叶区域集中分布的重要原因。
(一)区域地质与名茶分布
1.构造、岩石对名茶分布的影响
浙江省主要产茶区与地质构造格架间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图3-1)。图3-1中的A—B线与萧山-球川深断裂重合,大致是浙西茶叶产区的东南边界;CD线则是鹤溪-奉化大断裂带,大致是全省主要产茶区的东南界;EF线为衢州-天台大断裂位置,大致相当于全省主要产茶区的南界;此外在西北部Ⅰ区内还有与萧山-球川深断裂平行的马金-乌镇大断裂;CD线以东的边界还有其他的断层线;除衢州-天台大断裂呈东西走向外,其余几条断裂带都呈北东向展布。深断裂和大断裂控制了成土母岩类型、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类型分布,从而显著控制了茶叶主产区分布,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
图3-1 浙东省地质构造与茶叶分布关系图
A—B:萧山-球川深断裂;C—D:鹤溪-奉化大断裂;E—F:衢州-天台大断裂。Ⅰ—浙西传统产茶区;Ⅱ—浙东茶叶主产区;Ⅲ—金衢盆地茶叶主产区;Ⅳ—临海产茶区;Ⅴ—其他产茶区
1)萧山-球川深断裂(AB线)以北为浙江省沉积岩集中分布区,以古生代地层连续出露并间夹有前寒武纪地层为特征,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不发育。这套地层岩石大都易于风化成土,多半适合茶树生长,成为浙江主要的传统产茶区。
2)萧山-球川深断裂(AB线)与鹤溪-奉化大断裂带(CD线)之间区域,构造上属于北东向伸展的相对隆起带,也是中晚元古代变质岩、中—新生代岩浆岩较集中的分布区。区内的变质岩地层呈斑块状出露在喷出岩系围绕的“构造窗”部位,这类片麻岩、片岩易风化形成疏松土壤——红松泥土属(属红壤土类)。红松泥结构松散,富含云母风化后释放的钾,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分布于红松泥土壤上的茶园,一般均为高产茶园,如绍兴平水、诸暨芙蓉山、遂昌大拓及北界乡附近的茶园;遂昌南部的高产茶园跨过了全省茶叶主产区的南界(EF线以南),正是受变质岩系母质分布所控制。
本区的北端是玄武岩集中分布区,包括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市、余姚市等地以及绍兴部分地区。玄武岩风化形成的红粘泥土属上产出的茶叶质量虽然不及花岗岩、石英砂岩等母质区的茶叶,但均为高产茶园。该区的南端,包括金衢盆地茶区的全部,深厚的第四纪红色粘土(Q2、Q3)上发育的黄筋泥土属或者亚黄筋泥土属也较适宜种植茶叶,产量相对较高。本区中部有几块分隔了连片茶叶主产区的相对空白区,都为小型构造盆地,如北面宁绍水网平原上新构造运动下沉最强烈的地方,地势低洼积水、不宜种茶;南面的永康、义乌与兰溪市因出露有大量的白垩系紫红色砂页岩(K1),形成的紫砂土土属因多钙及土层浅薄,不适宜茶树生长。
3)临海茶区(包括苍山北麓)是全省唯一孤立的一块茶叶主产区,夹在三门、天台、仙居、黄岩等几个红色盆地之间,茶区主要母岩有花岗岩(燕山晚期)、凝灰岩(J3)及部分紫砂岩(K1),成土母质复杂,为一特殊的地球化学背景区,Pb、Zn、V、Zr、Mn等多种元素相对富集,与茶树生长有一定的成生关系。
4)全省茶叶主产区基本上以EF线为南界限,茶叶高产的成土母岩大多在此界线以北。从地质学角度分析,EF线大致是第四纪红土分布的南界,浙江南部包括近海地区因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能形成古红土的沉积物多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受到侵蚀,只有零星的古红土残留,这也是茶园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浙南与浙东南以紫色砂页岩为主的构造盆地较为密集,而紫色砂页岩母质多不宜种茶,茶叶产量相对较低。
浙江省茶叶产区和茶园产量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玄武岩、第四纪红土、变质岩以及大片复合的沉积岩地层上发育的土壤,均有可能成为高产茶园。地质构造演化控制了有利于茶叶生长的成土母质分布,控制了浙江省茶叶高产区的集中分布,这充分说明了茶园分布与地质因素的内在联系。同时,地质构造还对地形起到控制作用,例如,浙东玄武岩区起伏平缓的台地,金衢一带近东西向构造盆地以及相对平坦与连片的红土阶地,浙西在地形起伏较大的背景下形成的向西北方向逐阶抬升的夷平面等,都有利于茶园的种植培育。
2.地质环境对名茶产地的影响
(1)名茶产地的地质环境特征
对浙江省40个重要名茶产地立地地质环境研究表明,茶叶生长的立地地质环境对茶叶品质及产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由图3-2可见,名茶产地具有如下地质环境特征。
1)绝大部分名茶分布在强烈上升的高山区和沿海的低丘陵区,浙中地区只有零星分布,且少数名茶点也是在相对的高山区和大水体边沿,如千岛湖旁的千岛玉叶、诸暨陈蔡水库旁的石笕茶。
图3-2 浙江名茶产地地质环境示意图
名茶产地:1—长兴顾诸紫笋;2—莫干黄芽;3—天目青顶;4—径山香茗;5—西湖龙井;6—淳安大芳;7—富阳岩顶;8—泉岗辉白;9—平水珠茶;10—日铸雪芽;11—瀑布仙茗;12—普陀佛茶;13—鸠坑毛尖;14—千岛玉叶;15—建德苞茶;16—开化龙顶;17—金华峰岩;18—东阳东白;19—诸暨石苋茶;20—华顶云雾;21—江山绿牡丹;22—三井毛峰;23—春来早;24—遂昌银猴;25—松阳东白;26—玉峰;27—仙都峰;28—凤阳春;29—碧玉春;30—金奖惠明;31—大祭雪花;32—雁荡毛峰;33—温州黄汤;34—香菇寮白毫
2)高山出名茶的有利条件是,多地形雨,温差大;多变质岩等古老母岩,岩层化学成分多钾少钙;地形坡度陡,人工施肥少,更接近优质茶所需的自然环境。不过山顶部因风大、土层薄而不利于茶树生长,不易产名茶。从海拔高程来看,过高则进入山地黄壤区,过冷、过湿、茶树易致病而不利于茶树生长;过低则因气温偏高,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浙江名茶的适宜海拔高度一般为400~700m,浙南区则以500~800m较适宜。
3)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的海边、平原或丘陵的边缘、大湖泊边以及大水库边缘,常为优质茶产地。从局部地形看,则以群山环抱的山岙或有一定纵深的谷地为好,因为这些地方云雾多,茶树所喜的散射光与漫射光多,与高山的温润环境相似,有利于茶树生长。
4)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以石英砂岩、花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主,茶树生长除与地质环境有关外,还与母岩风化形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
(2)成土母质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成土母质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而断裂控制了成土母岩和母质的分布。以萧山-球川深大断裂和丽水-余姚深大断裂为界,可将浙江省分成3个地层岩性与成土母质分布区,由此决定了茶叶品质的区域分布规律。
1)浙西北沉积岩地区:自衢州千里岗山,向东北经杭州郊区,止于长兴北部,以沉积岩地层广泛分布为特征。泥盆系石英砂岩是区内最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成土母岩,其次为前震旦系的浅变质岩。
2)浙中变质岩、火山-沉积岩区:自浙西南龙泉向东北延伸,止于诸暨、绍兴等地。区内变质岩系属元古宙片岩、片麻岩及海相变质火山岩,中生界陆相火山岩和燕山期侵入岩发育,面积较大的金衢盆地为白垩纪构造盆地,盆地内常见的成土母质是紫砂岩(K2)与第四纪红土(Q2)。区内名茶产地大部以变质岩、花岗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成土母岩,紫砂岩与第四纪红土因含钙较多,不利于名茶产出。
3)浙东沿海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区:以晚侏罗世火山岩、燕山期侵入体发育为特征,花岗岩一般出露于火山喷出岩范围内的地势较高处,此外还有散布于浙东台地上的新近纪玄武岩。区内名茶产地的成土母岩以花岗岩、酸性凝灰岩为主。
(二)土壤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名茶品质
(1)茶叶品质指标
已有资料表明,茶叶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上,无机化合物约30种(表3-2)。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姚国坤等资料,中国茶叶水浸出物一般含量为35%~40%,咖啡碱为3%~5%,茶多酚为20%~35%,氨基酸为1%~4%。就同类茶叶而言,氨基酸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性。无机元素也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前人研究指出茶叶中K、P、Zn、Cu、Se、Mg、Mn等有益元素含量一般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关系,有益元素丰富、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对茶叶品质有利。
表3-2 茶叶化学成分的分类
由表3-3可见,浙江省名茶(绿茶)中水浸出物平均达到42.75%,最小值也为37.17%,超过中国茶叶水浸出物一般含量,氨基酸含量平均达到3.76%,最高值达到5.05%,而咖啡碱含量则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名茶的重要生化指标含量表明,浙江省名茶通常具有较高的内在品质。
表3-3 浙江省名茶品质5种生化指标总体水平(n=41)
(2)成土母质对名茶品质的影响
对浙江省41个名茶产地成土母质的调查表明,名茶产地成土母质以石英砂岩、花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主,部分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为Q2红土、玄武岩。分析数据显示,不同成土母质茶叶品质指标具有明显差异(表3-4)。
表3-4 浙江省不同成土母质茶叶品质指标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平均值。
由表3-4可见,产出于石英砂岩、花岗岩等成土母质上的茶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明显高于其他成土母质上的茶叶,而氨基酸则低于平均水平;产出于凝灰岩、流纹岩成土母质上的茶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也较高,且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成土母质;产出于玄武岩、石灰岩成土母质上的茶叶,5项茶叶品质指标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名茶产出与成土母岩及母质、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以下关系。
1)产出名茶的土壤大部分富含硅,SiO2含量一般可达65%~70%以上,多为石英砂岩、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等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目前还不清楚硅对茶叶品质的直接作用,但富硅土壤多为适合茶树生长的砂砾质土壤。据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研究,砂砾质土昼夜温差大,利于茶对同化物的吸收与积累,根生长量多,茶叶具有茶氨酸含量高、香气好、滋味浓等特点。
2)泥盆系石英砂岩是优质名茶的重要成土母质,产出的名茶包括:有精管理与重施肥的狮峰龙井,也有不施肥自然生长的长兴紫笋茶和建德苞茶(指原产地正宗产品);有百年以上的老茶区,也有近年新发展的千岛玉叶;其土壤类型大多为红壤,但也有已跨入黄棕壤带的太湖碧螺春(可能属古红土性质)。值得指出的是,以上多数名茶产地(包括狮峰龙井、长兴紫笋、千岛玉叶与太湖碧螺春等)往往穿插分布于几种成土母质,但在空间上相邻、生态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优质茶仅产于泥盆纪地层上,说明其间的关系并非偶然。
3)花岗岩分布甚广,是另一种有利茶品质的重要成土母质。虽然,不同时代花岗岩的化学组成有一定差异,但我国东南沿海大多属于燕山期花岗岩,产出的叶茶品质较好。本区产于花岗岩区的名茶有:黄山、莫干山、四明山、天台山、雁荡山等诸地名茶以及泰顺香菇寮、福鼎大白茶、径山茶等。这类母岩多在高山人烟稀少处,又因土壤呈砂质,相对瘦瘠,容易水土流失,常被人们忽视,故有待进一步开发。
浙江全省酸性火山喷出岩分布极广,包括流纹岩与凝灰岩,常富含石英,土壤质地虽随红壤化程度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不少为偏砂质土壤。这类母质区也多产出名茶。
4)浙江西北部有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含钙量极高,可达40%以上。石灰岩经过风化淋溶发育成红壤后,钙质大大下降,表土与心土pH值一般为5.0~6.5,土壤质地常为壤粘土至粘土,土壤钙饱和度多在60%以上。已有研究表明,茶树生性忌钙,名茶产地多为低钙土壤,一般仅为0.2%~0.3%。灰岩形成的土壤上,茶树虽能生长但品质一般不良,如杭州的翁家山、衢州的上方等,难有名茶产出。
玄武岩也为含钙较多的母质,含钙量可达8%以上,但不含石英,发育为红壤后其土体呈红棕色,有铁锰结核,质地具黏性,虽然茶树可以正常生长,但不利其品质的提高。
5)白垩系紫砂岩或红砂岩地层分布于浙江各盆地中,正常表土pH值5.0~6.5,但30~40cm以下就有石灰性反应,不宜植茶,茶叶品质相对较差,这类茶园在金华至衢州一带较多。
6)母岩为变质岩的红松泥土属土壤,质地疏松,具有高钾、低钙、高硅的特点,宜于茶树生长,产出不少名茶。由于变质岩地层的岩石化学成分不均匀,局部茶叶品质不理想。
7)第四纪红土(黄筋泥土属)为浙江种茶最广泛的土壤之一,多分布在构造盆地近中心部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酸性反应,适宜种茶,可获高产,但少有名茶出现。其不利因素主要是,质地过黏,土壤通气性差;铁、铝、锰含量都过高而钾素不足,需在生态环境改造和管理上做出较大的努力。
(3)名茶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
茶树的土壤营养特点为多元性、喜铵性、聚铝性、低氯性和嫌钙性。已发现与茶树正常生长有关的元素多达40多种,茶叶产量、品质与大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均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叶用作物,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大,且优先吸收铵态氮。茶树适宜生长于富铝土壤上,适当高含量的铝能促进茶树及其根系的生长,提高叶子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尤其是铝对促进茶氨酸的转化、儿茶酸的代谢、红茶品质的改进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铝能促进茶树对磷的吸收和转化。茶树对营养元素氯的需求量少,生产中未发现缺氯现象。茶是嫌钙作物,对钙的需求比一般作物低得多,当土壤中活性钙(CaO)含量超过0.2%时,茶树就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会死亡,因而,茶树不能生长在富钙的土壤上,最适宜的酸度为5.0~6.0。龚子同等调查认为,土壤有效锌与茶叶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锌可提高茶叶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酸氨比,从而有利于茶叶品质。钼能提高茶氨酸含量;硼可提高茶叶芽重。总的来看,茶树适宜生长于含有机质及各种营养成分丰富和呈酸性反应的土壤上。
对浙江几种主要优质茶与土壤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总体上高Si、K,低Fe、Al、Ca、Mg、Mn等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反之则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
(三)优质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
通过对浙江名茶产地地质条件、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浙江茶适生性评价的相关指标(表3-5)。依据评价指标可进一步开展茶区的农业区划工作。
表3-5 优质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