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

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

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

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溪黄茶是一种纯天然野生茶,它能清肝益肾,也能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溪黄茶虽然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效,但是它并非适合所有人,下面就来看看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吧。

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1

溪黄茶药性温和,无毒,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了解,还没有不能喝溪黄茶的人群存在,但是喝溪黄茶时一定要注意用量,因为过量饮用溪黄茶会加重人类肝脏的负担,会诱发肝损伤,那样不但不能治疗肝病,还能让病情加重,对人体健康不利。

溪黄茶的副作用

溪黄茶性质温和,无毒,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存在,但是溪黄草也是一种中药材,

平时不能过量饮用,另外溪黄茶性质寒凉,平时经常喝会引发脾胃虚寒,会让人们的消化不良与肠胃不适高发。

溪黄茶的功效

1、溪黄茶能调节人体机能

溪黄茶的主要原料溪黄草生长在深山之中,没有污染也不含添加剂,是一种天然饮品,它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有多种氨基酸,平时人们经常饮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溪黄茶能清热祛湿净化体液

溪黄茶能清肝火排肝毒,它能祛除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能帮助人体利尿排毒,可以让人体内积存的毒素随小便排出体外,从而也就起到了清热祛湿和净化体液的重要作用。另外溪黄茶还能清肝利胆,也能养肝护肝,对人类的黄疸以及肝功能减退等多种常见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缓解作用。

溪黄茶什么样的人不能喝

1、有贫血、便秘情况的人群不适宜饮用黄茶:这类人群饮用黄茶会影响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收敛肠道,会加重贫血和便秘的情况。

2、失眠的人群不适宜饮用黄茶:多数茶类里都是含有咖啡因的,会刺激神经让大脑兴奋导致失眠。失眠的朋友可以饮用玫瑰蜜茶、薰衣草洋甘菊茶等凝气安神的茶来帮助快速入眠。

3、孕期的女性和神经衰弱、泌尿系统结石的人群也是不适宜饮用黄茶的。

溪黄茶什么人不能喝2

喝溪黄茶的禁忌

禁忌过量天天喝

患有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肠炎的朋友们,适合饮用溪黄茶,起到缓解症状的功效,但是同时,适合饮用,并不代表可以过量饮用,任何人群都不应该过量饮用溪黄茶,否则会因为过量摄入溪黄茶的营养物质,给身体造成过大的负 担,反而会出现其他的危害与副作用。

服药期人群禁喝

溪黄茶已经超越了一款保健茶饮的功效,成为了一款家喻户晓的药茶了,就连许多的老中医,都非常推荐大家日常可以适量饮用溪黄茶,但是由于溪黄茶中含有不少的药性成分,

也正因为这一点,决定了在服药期间的人群,是不能喝溪黄茶的,否则两者的药性成分会相互抵消,影响药效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病情难愈的情况发生。

营养不良禁喝

营养不良的人群,其中就包括了脾胃较为虚弱的人群,以及新陈代谢有问题的人群,都是不能喝溪黄茶的,更加不能长期过量喝溪黄茶,否则溪黄茶种植的'大量物质,尤其是单宁酸类物质,会容易与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物质产生化学反应,除了会让大家出现代谢能力不佳的副作用之外,更有可能导致体重越发下降的坏处出现。

作为一款天然保健绿色茶饮溪黄茶,利用其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强大阿德功效,但是也正因为溪黄茶的某些特性,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喝溪黄茶的,不能喝溪黄茶的人群,自然要注意喝溪黄茶的禁忌事项,其他人也要好好注意,若有不适,可停止饮用溪黄茶。

一般来说,溪黄茶这样长期生长在高山深处,且无任何污染的茶种类,是非常纯天然的。一般体质的人都适合喝溪黄茶,所以说,溪黄茶几乎是任何人都适合喝的哦。但同时,喝溪黄茶也要注意用量,如果过量饮用的话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诱发肝病。

建议有肝病的朋友们喝溪黄茶要适量,否则只会加重病情,并且还无法治疗肝病。

溪黄茶制作工艺:溪黄茶采用的是传统秘方,选用天然野生的溪黄草作为主料原料加上灵芝,鸡骨草,板蓝根,茯苓,佛甲草,泽泻,田基黄以及人参皂甙等中药材。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以及浓缩精制手法制作而成,所以,这也是溪黄茶珍贵的一个原因。

溪黄茶功效作用:溪黄茶的功效好处非常多,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清热解毒,保护肝脏净化体液,喝起来滋润清爽微甘苦,有着独特的风味。溪黄茶无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所以被称为天然护肝的健康饮品。

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黄恒型肝炎,肠炎,跌打伤痛以及痢疾等病症,都适合喝溪黄茶,能起到缓解作用。溪黄茶还能凉血散瘀,祛湿退黄的作用,是一款非常适合作为养生保健的茶种类。

饮用溪黄茶的禁忌:虽然溪黄茶属于天然的健康茶,并且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是溪黄茶毕竟也是中药材,平常还是不建议饮用过量。并且,因为溪黄茶性质寒凉,平常喝太多容易导致脾胃虚寒,所以,脾胃不好的朋友们最好少喝。

喝溪黄茶的注意事项如下所示:

1.用量

平常喝溪黄茶时,一定要注意用量。建议最好不要超过六克,可以控制在四五克左右。

泡过一次的茶叶可以反复冲泡,但隔天就不要继续冲泡了。

2.不能替代药物

有些朋友看到溪黄茶适用于痢疾,肝炎以及胆囊炎等病症,从而停用了药物用溪黄茶替代。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溪黄茶毕竟只是保健品,对于病症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想要靠着溪黄茶来完全治好病症,这是不可能的哦!

溪黄茶虽好但也要适量,任何食物都是如此通过今天我的介绍是不是对溪黄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了。

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春节大年初一,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黎明时分,,各人盛妆打扮,喜气盈盈。新媳妇和姑娘们争相奔向溪河泉边,挑“新水”,喝“令俐水”。家族内和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给前辈拜道贺,大人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钱。拜年之后,各家持供品到村边的庙堂祭神,祈祷新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村寨间有的举行赛铜鼓,有的几个村的男女青年相约到河滩或平坝对歌传情。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来客之外,家族内不互助请吃。当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开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并最忌争吵,人人都求和气、吉利。

(1)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刘锡藩《岭表纪蛮·节令》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鸡豕、六畜魂来’一语。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得越聪明伶俐。

(2)迎春牛对歌:“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

(3)抢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中央,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4)抬纸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炮竹迎新。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

(5)打春堂: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现在有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较大规模的特郎则在村边空旷地举行,数十人排在临时搭起的长凳两侧,在锣鼓的伴奏下有节奏敲击,成百上千围观者则不时喝彩肋威,场面热烈而壮观。较大规模的特郎通常还表演了种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场和舂米尝新的全过程,颇具劳作丰收的喜庆色彩。

(6)吃母粽:桂西一带元霄习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个用约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个小粽粑摆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节,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后,才把供品撤掉,此为“散年”。“散年”时,即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按家中年龄长幼依次分发,各人则须恭敬接受并将其食完,此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携带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边或溪河畔,边焚香肃立念“避邪诀”或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此谓之“卖疥疮”、“卖咳喘”和“送凶祸”。当地人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顺遂吉祥。

(7)祭蛙婆,也称“蚂虫另节”、“孝蚂虫另”,是红水河中上游的东兰、天峨、南丹、凤山等地壮族民间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2月——祭土地公、土地婆节、花王节、孩儿节、狗诞辰节

(1)祭土地公、土地婆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对土地神的崇拜,每个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神,认为土地神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既可保佑农业丰产,也可保护村寨平安,阻止猛兽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据说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各家各户都要杀鸡煮肉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农业丰产,人畜兴旺,生活平安。大新一带的壮族则称二月初二为土地婆节。届时,各村群众捐钱杀猪请道公到土地庙念经,表示对土地婆祝寿,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说从前有个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个女儿后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们为纪念她而起了个土地庙以祭之。

(2)花王节:又称花朝节、百花仙子节或花婆节。壮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或十九日举行。节日里,各村寨姐妹姑嫂汇集在一起,杀鸡敬花王,祈求花王馈赠孩子并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3)孩儿节:也称“孩儿圩”,德保、靖西等县壮族民间儿童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三月二十八日举行。节日里,各村寨的儿童披红戴绿、云集于就近圩场。孩子们得到家长的特允,可选购玩具、文具物品,也可品尝米粉、糕点等美食。东兰等县的儿童节则在山坡上举行。是日凌晨鸡啼头遍时分,儿童们便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并举火把到泉边喝“仙水”。天亮后,儿童们与家长一起,带着红鸡蛋等食品,到村外山坡上尽情游玩。认为孩子们过了孩儿节,便会更加聪明伶俐。

(4)狗诞辰节:靖西、隆林、德保一带的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举行。民间传说狗是天上的龙犬,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它的诞辰。是日狗神显灵之时,此时吃狗肉可益寿延年。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烹食狗肉。

3月——歌圩节、清明节

(1)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2)清明节:祭扫祖坟的节日。壮民族崇拜祖先,扫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户人家则联宗祭祖;在坟山大摆宴席,凡过路者均被请去宴饮。一般扫墓,均在清明节前后十五天进行。

4月——牛魂节、开耕节、泼泥节

(1)牛魂节:又称“牛王节”、“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2)开耕节:亦称开耙节、开秧节、插秧节。广西南部壮族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八举行。节日期间人们须请道公赶鬼后才开始耙田插秧。

(3)泼泥节:西林、那坡、靖西县一带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四月插秧季节举行。姑娘和年青媳妇们用田中的泥浆向路过田边的男子泼去,以此劝告男子务农。传说古时有一个已婚男子经常外出唱歌,农忙季节也不回归。一天,他的妻子正与一群姑娘插秧,他路过田边也不过问。姑娘们假作泼泥混战,将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无法串寨。从此以后他回心转意,与妻子共同耕作并获丰收。这泼泥浆迎丰收活动此后便相沿成习。

5月——药王节、爱猴节、鸡得节、结拜节、端午节

(1)药王节:又称药师节。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端午举行,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2)爱猴节:广西靖西县岳圩乡怀汉村壮族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数以万计的猴子抱着一只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故人们立节报偿。

(3)鸡得节:“鸡得”为壮语音译,意为小公鸡。此为小孩节,是广西德保、靖西、那坡县一带的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日前几天,外婆家要送一只两斤来重的小公鸡和一篮糯米给外孙。节日那天,父母亲一早便为孩子当好“鸡得”,蒸好五色糯饭,晌午时分,孩子们邀集几个年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回家,爬上小楼阁聚会或到野外聚餐。饭后,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4)结拜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按旧时习惯,男子年满十二岁便有结拜弟兄的权利。届时,有结交的好友两人,便请老人主持结拜仪式,双方互报年龄,喝生鸡血,禀报祖先,对天发誓。仪式之后便成好兄弟。

6月——六郎节、灯那节、莫那节、雷王节

(1)六郎节:又称六月节、七郎节、或过小年。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制作五色糯米饭祭奉祖先。相传,农智高从敌人重围突破出来后,六月里经过的地方在六月过节,七月里经过的地方在七月过节。宋朝皇帝十分忌恨农智高,严禁人们纪念他。壮族人民于是把六月节称为六郎节。七月节称为七郎节,借爱国名将之名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2)灯那节:桂西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六月初六举行。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当鸡宰鸭,蒸糕蒸粉之外,人们不定期要在夜间到田边地头去明火点灯,通宵不熄,借光杀虫。

(3)莫那节:广西大新县下雷一带壮族祭祀林神“庇射”和神农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底举行。届时,集体杀猪一头,每户派一人带米和酒各半斤,青菜及香烛等供品祭拜,祈求林神与神农对庄稼予保佑获取丰收。

(4)祭莫一大王节

7月——蓄水节、尝新节、祭祖魂节、祭青苗节

(1)蓄水节:广西靖西、德保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2)尝新节: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

(3)祭祖魂节:农历七月十四是壮族的祭祀性节日。相传古时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五过的,云南文山地区至今仍有保留。后来发生一场灾乱,一些人提前过节,然后逃乱;另一些人逃乱回来才补过节。因此变成了现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过节的习俗。这个节日的内容是祭祖和祀鬼两种。相传七月十四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一天祭奠远祖。又传说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无家可归,成为野鬼孤魂,他们四处游荡作祟。为免遭其害,人们在这天祭祖的同时,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杀鸡杀鸭,蒸糕做馍,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鞋袜。家祭之后,入夜又到河边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并让其灰烬随水漂流。另外,这一天凡已出嫁之妇必回娘家省亲,但过节后须回去,当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4)祭青苗节:桂西壮族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届时,以猪肉、米饭作为供品祭村外田边,表示让禾苗神享用。接着开始路禁,以免惊扰苗神。同时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农事歌,预祝丰收。

8月——众神诞节、拜请月神节

(1)众神诞节:壮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举行。壮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将八月初二视为众神的共同节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备祭品以祭拜。

(2)拜请月神节:俗称中秋节、仲秋节、团圆节。壮族群众在这一天吃月饼,蒸粉做糕,当鸡杀鸭欢度节日。以各种方式赏月、祭月、拜月。如广西马山、上林、都安县一带,人们用竹子在水中搭台,观赏天上明月和水中月影;广西龙胜、钟山等县,各户以十一个糍粑祭月,以像征古代传说中的十一个月亮。这十一个糍粑不吃则已,一吃就要吃十个,只允许剩一个,象征现在天上的一个月亮;各地都习惯以圆形的食品来拜月,例如月饼、柚子、花生、芋头之类,表示天地同圆,如意吉祥。这一天,也是亲戚团聚的日子,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各地还有不少娱乐活动,广西德保、靖西两县一带通过“歪囊海”请月娘下凡与民同乐;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择地举行歌会,对歌传情。因此许多地方也把八月十五称为中秋歌节。孩子们则以柚子皮做成面具,踩高桡,扮演高公矮婆,尽情游乐,玩个通宵。这一天,人们忌讳“圆”字,而以“团”、“鸾”等字来代替“圆”,否则就是对月亮的不恭。

9月——敬老节、百灵节、新谷节

(1)九月九节:壮语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的说法,此节主要是给老人?农家也都过节,但有老人的农户则特别讲究。儿子要给老人剃头、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来,并带给一只鸡,几斤米,俗称“补粮”,给老人添粮增寿。席间,子女儿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

(2)百灵节:广西天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相传是为纪念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灵而举行。是日,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

(3)新谷节:广西大新县壮族民间农祀节日。第一线年农历十月收割完后的第一天,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同时杀鸡宰鸭祭奉神祖,以示庆丰。

10月——赶降节

赶降节即赶降霜降节活动之意。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霜日前夕,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带着糍粑等食品、土产货物及香烛供品,赶到下雷乡来聚会。此日举行祭祀“莫怀将军庙”仪式,趁此进行社交会友或易货买卖,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圩”。前后热闹三天才“散降”。

12月——送灶节、年三十

(1)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旨在送灶王归天。人们认为,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龌龊,从腊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农家给灶王爷歇息七天,陈供品以饯行,并在灶口贴小对联:“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请灶王爷到天上多为本家说好话,祈求丰足安康。

(2)年三十:又称年晚,即腊月三十,这是壮族人民一年当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动的节日。各家各户宰杀年猪,包粽子,做年糕,缝制新衣,张贴春联等。入夜,以猪头、阉鸡、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围在火边,除夕守岁;小孩尽兴游戏,通宵不眠。各户在门前悬挂鞭炮,待鸡鸣时燃放,以鸡啼第一声时最先点响炮竹者为最吉祥,俗称“压鸡嘴炮”。并在火灶边陈供品迎接灶王爷归来。之后,每鸡啼一遍,燃放一阵炮竹,直至天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