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单甲脒1次性施药浓度在12.5mg/L以上时,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和破坏,好氧异养菌数量显著增加。在12.5~50.0mg/L的浓度下,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均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影响更为明显。当浓度超过50.0mg/L时,几乎所有水生生物全部死亡。浓度在1.5mg/L的水平下,鱼类和大部分水生生物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但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仍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pH和DO含量下降,N、P含量上升,N/P比值下降,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隐藻、金藻、黄藻、甲藻等敏感种基本消失。1周后,浮游生物群落逐步得到恢复,但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敏感种类减少或消失,耐污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单甲脒水剂能明显增加水体的氮、磷含量,使水体氮、磷比例失调,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中,又以浮游植物对单甲脒最敏感。7.81mg/L的单甲脒能对藻细胞内含物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使小球藻颜色变淡,个体变小,并产生畸形。另外,单甲脒在水中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其降解产物能起促进藻类生长繁殖的作用。水生微生物对单甲脒的忍受力较强,低于50.0mg/L的单甲脒对水生微生物的存活、呼吸、生长繁殖影响不明显。单甲脒对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的影响见表。

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单甲脒对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而对氰戊菊酯(fenvalerate)的研究表明,其对池塘生态系统有直接和二级生态效应。当氰戊菊酯的暴露量为1.3和0.54μg/L都导致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农药能够直接致死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同时观察到对群落结构的间接改变。比如,寡毛纲类Stylarialacustris的量增加了10倍以上,原因是它们天敌数量减少了。当它们的捕食者再度移植到池塘生态系统中时,寡毛纲类的量急剧减少,而且将被介壳类Herpetocyprisreptans取代,后者与其食物资源相同,但是不易受捕食者数量的影响。它们增加的原因均由于农药造成了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的大量死亡,提高了食物源。在加药处理的2年后,高剂量处理的池塘系统仍然比正常系统有所不同。说明这种非持久性农药仍然可以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构成结构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农药对池塘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危害主要源于农药的亲脂性造成的间接生态效应。以硫丹为例,虽然其在环境中的浓度(<1μg/L)不足以对藻类造成直接毒害作用,但是它能通过藻类的蓄积作用而达到较高浓度,然后被食草动物消耗。有研究发现,常用的农药硫丹在蓝藻和鱼腥藻中能够在暴露48h后达到生物蓄积700倍。而农药对微生物的这种间接毒性会导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的短缺。比如,受500μg/L莠去津影响的池塘中原先占主导地位的浮游植物种类减少了75%。浮游植物数量和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产量的减少,引起了一些食草动物食物的长期短缺。这种变化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数量和质量。

化肥污染的主要问题是产生亚硝酸盐.这是一类致癌物质

随着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的大量采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敲响了生态灾难的警钟.2000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28万吨(成药),平均每公顷用量约14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不足30%,比发达国家低20%.农药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安全上限.紒纭矠但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磷肥10~20%,钾肥35~50%.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业面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近20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猛增,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目前平均每年有45万吨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由于农膜很难降解,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天#猫美国进口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