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肥、花卉肥、瓜果肥、果树肥、草坪肥、茶叶肥、中草药肥有什么差别?急求
A.什么是普通化肥吗?
普通化肥两大类:(1)有机肥。通常分为动物有机肥和蔬菜的有机肥。有机肥的动物,包括人粪尿,禽畜类羽毛,蹄角,骨粉,鱼,肉,蛋和浪费。蔬菜有机肥包括豆饼和其他蛋糕,芝麻糊渣,杂草,树叶,绿肥,中草药渣,酒糟等。这两种类型的肥料迟效性肥料养分比整个长,肥料,发酵后的堆肥前被管理。 (2)无机肥料。由化学合成肥料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的天然矿石处理。氮包括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等。磷肥过磷酸钙,磷矿粉。钾肥包氯化钾,硫酸钾,和依此类推。一个简单的,但的废粉;化肥性暴力化肥肥效快,但不持久。除了磷肥,肥料追肥一般。
II。如何使化肥?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使用自制肥料的废物。 (1)浸泡液体肥料。放在里面放入水和废叶,水果皮,鸡和鱼入水的小缸(或小坛),鱼鳞病,废骨,蛋壳及霉变的食物(花生,瓜子,豆类,大豆粉*),撒上少许敌百虫盖严,您可以使用经过高温发酵堆肥。当使用上清液,用水稀释,并可以给药。变化可以废物掺杂了一些旧培养土,加一些水倒入一个大塑料袋,扎紧放置一段时间,发酵后。 (2)生活垃圾堆肥处理。选择适当的地方挖了一个坑深度为60厘米至80厘米,垫10厘米的骨灰最终烂菜叶,禽畜内脏,鳞鱼,家禽粪便,蛋壳,肉类废弃物,以及骨头碎片和其他物体,放入坑内,洒农药,覆盖着一层约10厘米厚的园土,坑内保持湿润,以促进肥料堆肥。可混有最好在秋季,冬季堆肥,春季升温时,堆肥恶臭气体为基础的文化土壤,也可以用来利用的的湿筛揉颗粒,罚款,作追肥,粗如4 mm筛基础。
III。如何避免和减少恶臭堆肥,施肥时?
在沤制肥料,常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对环境的污染,不卫生和不愉快。现在,以避免或减少堆肥气味经验,概述如下。 (1)在堆肥容器中,放几块橘子皮(干,鲜罐),可以减少气味。肥料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精油气味减轻。是橘皮效应减少了几块桔皮,可以继续投资。发酵橘皮也是一个很好的肥料,可以提高生育能力。 (2)使用的泡菜坛堆肥。国内主要的食品废物,如臭鸡蛋,动物内脏,坏牛奶,豆浆和其他物体的泡菜坛中,加入适量的水,注意坛口下沉,填补了水,然后把一些农药,拧紧盖子,避免臭味散。夏季是约2至3个月至到期日。上清加水旋转10至20倍,并加少许敌百虫等农药肥料和水,以防止蛆。有材料介绍,加入适量的500至600倍的米醋稀释液体肥料的应用,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的液体肥料的气味。 29明矾肥料如何做饭?河南燕岭花农,用明矾肥料“的花浇水喜酸性土壤,效果良好。常用的配制方法:水20公斤至25公斤,饼肥或鞋1千克?1.5千克,硫酸亚铁250克至300克(黑矾)将上述原料放入气缸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发酵一个月左右,取上清液,稀释在水中。这灌区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值约5.8到6.7。
如何煮明矾肥料?
“铝肥”,花浇水喜酸性土壤,效果良好。常用的配制方法:水进入气缸,20千克-25公斤,蛋糕或鞋1公斤-1.5公斤,硫酸亚铁(黑矾)250克-300克的上述材料置于阳光下发酵约1个月,将上清液稀释在水中,也可以使用。关这灌溉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值约5.8-6.7之间。
五,如何做到合理施肥?
所谓合理施肥,只是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及时的花朵所需的设施,如花朵颜色变淡,植物生长,薄,施肥是及时的。时施肥,可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花朵,如苗期多施一些氮肥,以促进快速苗木生长健壮,蕾期多施磷肥,促进花卉种子庄初显成效集施用适当的控制,以便利的水果。无论什么时期施肥应注意的数额,如果过多的氮肥,容易形成徒长;钾肥施用过多阻碍生育能力,影响开花结果。
施肥应注意以下几点:(1)施肥应注意的花型。不同的花种不同施肥要求。桂花,茶花喜猪粪,避免浪费;南部杜鹃花,山茶花,桅子花忌碱性肥料,每年再切花需要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利萌发新枝,花,树叶对氮肥的主要重点概念大花花(菊花,大丽花等),在开花期需要适量的化肥设施齐全,为了使所有花都开放,形美色艳,观赏水果主要是花,开花期应适当控制肥水,壮果期施以充足的完全肥料,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球根花卉,多施钾肥,以促进实现球根类芬芳的花朵,开花期,多施磷,钾肥,促进花味浓。 (2)施肥应注意的季节。冬季气温低慢植物生长,大多数花卉生长停滞的状态,一般不施肥,春,秋两季,一时间,花越来越旺,根,茎,叶的生长,分化,的幼果扩展,需要更多的肥料,应适当多追肥,夏季气温高,蒸发和花卉种植王石追肥浓度应该是小的数量会更多。 (3)施用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的,而不是原始的粪便。有些人,如何施肥盆栽周围许多宝贵的意见。例如,江苏等地,施肥依赖越来越大,给定的量,坚持“四个以上的,四小,四,即:黄瘦多施,发芽前多施,芽多施,多施花;强大的小设备,小设施,发芽,开花少施,雨季少设施;徒长,不适用,不适用新工厂,盛夏不适用,不适用的睡眠,同时也指出,盆花施肥三忌:忌浓肥,避免热油(夏季中午土温高,施肥易伤根),三忌坐肥,栽花时盆底施基肥,不能是根上的脂肪,但加了一层上层土,然后花栽入锅。
六。的根外施肥的好处是什么?
根外施肥,叶面肥,化学肥料或微量元素的稀释液喷洒在叶子,叶片气孔植物吸收和利用的施肥方法也被称为。其主要优点是:根外施肥与较少的肥效显着和迅速,没有土壤固定,不受根系吸收的影响。它的主要作用是:(1)如菊花,紫罗兰前景花的花,喷洒1%过磷酸钙溶液,叶色浓绿,花大色艳,提前开放。 (2)唐菖蒲,百合等球根花卉,喷施1%的过磷酸钙溶液,增长势头强劲,灯泡和充实。 (3)一串红,金鱼草,两年一度的花,喷施0.5%的过磷酸钙和0.1%的尿素溶液,苗叶纯正,生长健壮,开花,花和郁郁葱葱的前喷。 (4)杜鹃,栀子嫩枝扦插,磷梭钙和0.1%的尿素溶液喷施0.5%,可促进根的形成。 (5)发生黄化病花,与0.2%?0.5%硫酸亚铁溶液喷雾喷洒每7到10天一次,连续喷三次,叶片可逐渐打开从**到绿色,**的现象存在,将显着地改善。
外施肥常用的化学肥料的根,它的浓度:(1)尿素,中性氮含量的肥料,喷施浓度一般不超过0.1%。 (2)过磷酸钙,喷涂通常是1%至3%的溶液。 (3)硫酸亚铁,也被称为黑明矾,铁,硫,和其他微量元素,喷施浓度一般为0.2%至0.5%。喷洒液体肥料,最好是在早晨或傍晚。早晨,往往露水的枝叶前夕,该解决方案是容易被人体吸收。
VII。为什么不能应用于堆肥肥料?
一些花卉爱好者,经常臭鸡蛋,鸡鸭鱼内脏,肉皮,生马粪,蛋糕埋盆土想增加养分的花朵绿叶,没有发生过,但伤花。这是为什么?花的成长和发展是依靠发酵后溶解于水,氮,磷,钾,镁,铁的吸收...营养元素在土壤,腐败的食物,发酵的直接埋盆地的设施后的情况下进行发酵中的水分,产生过高的温度会直接灼伤花根,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缺氧,导致鲜花死亡。不分解的肥料将产生的发酵气味,吸引苍蝇产卵,蝇蛆咬根花卉生长造成伤害,气味会污染环境。因此,植物的花,要注意充分腐熟的肥料的应用,以确保良好的花卉生育。
VIII。应用浓肥有什么危害吗?
施肥浓度过高,往往会导致花**的树叶,和甚至整株死亡。它的原因是什么?植物根毛细胞的溶液中的浓度是在正常情况下,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因此,两者之间的渗透压是不同的,则土壤溶液可以继续渗透到根毛细胞,根毛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土壤,供应花卉生长和发展。如果所施加的肥料高浓度(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深度),会有反现象细胞质,而不是渗透到土壤溶液根细胞失去水,导致植物枯萎的质壁分离严重的原因和死亡。合理的和家庭的贤才,盐,蔬菜和进入水箱不长,盐水变淡,菜变得萎蔫。发生这种现象时,过多的化肥,如果采用沤制液体肥料类似的现象也发生过厚。因此盆栽施加肥料浓度不太高,通常为约0.1%是合适的。液体肥料脱胶中的应用稀释5至10倍作为正确。
IX。为什么施蛋壳茶叶的花朵有害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一个锅里的鸡蛋壳扣或喝剩的残茶浇花,以为花的生长有利,事实上,往往是适得其反。因为鸡蛋壳扣壳残余的蛋清会流入盆土表面的盆,发酵产生的热量直接燃烧植物的根系。蛋清发酵产生的气味,吸引苍蝇,蛆,咬食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这反过来又影响花卉生长的根。茶叶中含有茶碱,咖啡因和其他原料碱,土壤有机质,养分有一个相对的破坏性影响。同时,把残茶覆盖在盆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发酵腐烂阻碍盆土透气,造成盆地缺氧,影响根系呼吸花卉生长不利。然而,后沤鸡蛋壳,取上清液用于追肥与,或蛋壳烘干捣碎设施,到盆土中,是有利的成长和发展花卉。沤制茶叶的基肥也可用于土壤改良。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截止2012年末,贵港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3.08万人。贵港市城镇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贵港市人口出生率15.35‰,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8.9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港市总人口为503.3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贵港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11.8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7万人。 贵港市人口地区分布表地区 总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贵港市 503.31 411.88 港北区 58.11 57.84 港南区 62.89 50.79 覃塘区 56.32 40.75 平南县 142.24 112.80 桂平市 183.74 149.69 汉语
贵港市汉族使用的文字相同,语言有土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语(俗称麻介)、普通话、白话四种。由于语音的不同,也创造了一些“土汉字”,如“妫”(妈妈)、“冇”(没有)等等。这些自创的土汉字多在师公戏的唱词中出现,在其他场合是不通用的。 土白话,俗称贵县话现多称贵港话。讲贵县话者分布于江南各个乡镇及江北的贵城、石卡(除石卡街外)、五里(除五里街外)、三里(除三里街外)、覃塘、东龙、大圩等地,以“贵县街话”为代表。贵县话属粤语勾漏片,虽然贵港话的一些吐字发音与广州话有很大的差别,但相比之下四邑片粤语与广府粤语的差距更大,比如,台山话、开平话与广州话差别非常大,而两地又很靠近,同时贵港话与勾漏片粤语的代表方言玉林话又有较大分别,贵港话相对音清而玉林话音浊。 客家话,俗称“麻介”。讲客家语的分布于桥圩、木格、湛江、东津、瓦塘、八塘、东龙、覃塘、蒙公圩、三里、五里等地的圩镇或村屯。客家语与壮话、贵县话是贵港市三大语言,人数几乎各占贵港市人数的三分之一。 普通话(包括桂林、柳州话),民国时期称为“官话”,能听懂的人很少,会讲的更少。解放后,南下干部讲普通话,驻军讲普通话,中小学实行普通话教学,平时收听的电视广播也大多是普通话。人们都能听懂普通话,少、青、壮年人也能讲带乡土音的普通话。 粤语,俗称白话。在贵港市辖区有三种白话,分别是广州白话、梧州白话、佛山白话。贵港市辖区讲广州白话的有贵港沿江各大造船厂及附近的石卡镇、三里镇等部分乡镇,讲梧州白话的有石卡街(石东街)、三里街、五里街及附近村屯,讲佛山白话的只有黄练街、古樟街(居委会)、木梓街三个圩镇(不包括村)。其他地方的人也能讲以上的白话,但只限于交际时和舞台上,不用于平时家常交谈。 壮语
贵港市壮族人口38万,占贵港市总人口的28%。贵港市的壮话属红水河土语区的北壮,语法结构与各地壮族方言基本相同。贵港市地处桂东南,壮、汉两族人民长期聚居,受粤语影响,借词绝大部分都取粤方言音如(feihgih)飞机,(dietloh)铁路、(hagkauj)学校、(yinzminz)人民等等。壮话在语音、语调上也受粤语一定的影响,与桂南、桂西、桂北一带的壮话差别较大,与上林、武宣、桂平等地的壮话差别较小。贵港市的壮话可分奇石、中里;东龙、古樟;三里、覃塘;大圩、附城几个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语音、语调小有差异,不影响交谈。 2012年贵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9.18亿元,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6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73.38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7.13亿元,增长10.1%。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3.4%、34.8%,分别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1.2、5.4、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1.9:40.3:37.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1.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81元,比去2011年增加1036元,增长9.3%。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5%,八大类消费指数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外,其余均保持增长,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分别增长4.4%、3.8%、4.3%、4%、0.9%、2.4%、4.4%。另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4.3%。2012年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60.63万人,增长1.15%。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7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8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工资28787元,比2011年增加2453元,增长9.3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含劳务派遣人员)29988元,比上年增加1762元,增长6.24%。贵港市财政收入50.03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7亿元,增长22.5%。贵港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6.24亿元,增长19%。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52.6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长22%;财政收入57.42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增长13%。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805.4亿元,增长5.2%;财政收入66.11亿元,增长15.1%,增幅在全区排名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1.4亿元,增长23.2%,增幅在全区排名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38.3%,增幅在全区排名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9%和11.5%。 贵港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贵港市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粮食、蔗糖、林果、禽畜、水产基地,石硖龙眼、荔枝、桂皮、蜜枣、毛尖茶、淮山、草席、莲藕、瘦肉型猪、三黄鸡、肉鸽、腐竹、羽绒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
主要农副特产有稻谷、玉米、木薯、糖蔗、花生、荔枝、龙眼、柑橘、白砂糖、黄红麻、茶叶、烟叶、油桐籽、油茶籽、松脂、竹笋干、八角、桂皮、桂油、木耳、牛奶、蜂蜜、禽蛋、蚕茧、莲藕、猪、牛、羊、鸡、鸭、兔、鱼等30多种,素有“广西粮仓、鱼米之乡”美誉和“中国第一糖城”的雅称。
解放前,农作物种植面积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油料作物次之。194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0万亩,占88.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5.15万亩,占7.45%,其它作物占3.85%。粮食总产为13747万公斤,亩产76公斤(按播种面积计,下同),人均有粮260.5公斤(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总产值为612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人均产值儿7.9元(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生产力低,加上灾害频仍,农民生活朝不保夕 。
解放后,经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民所有,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枷锁,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753万公斤,亩产86公斤,人均有粮328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36.4%、13.15%和25.9%。农业总产值达9391万元,人均164.3元 。
1956和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因连遭春旱、夏涝和秋旱,农业生产全面歉收。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仅达159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161万元,比1953年分别下降了18.46%和2.51%。人均有粮235.9公斤,人均产值147.3元。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加上连遭3年的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3年的5年中,全县粮食生产处在1年增3年徘徊1年大幅度减产的被动局面。如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15251万公斤,人均有粮229公斤。农业总产值9732万元,人均产值145.8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副产品全面减产。因而,社会产品奇缺,市场供应紧张,群众生活困难,并导至各种疾病增多,群众体质下降。在这期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及时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所造成的严重失误,农业生产有了良好的转机。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回升到22486万公斤,人均有粮31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5115万元,人均产值214.4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和人均产值分别比1963年增长47.43%、43.7%和47%。“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抵制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至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5503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57.89%。农业总产值达到22390万元,人均产值230.5元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县改革农业经济体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提高和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恢复集市贸易;正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高达46706万公斤,人均有粮430公斤,农业总产值29629万元,人均产值272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分别比1978年增长37.73%和59.4%。当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8553.55万公斤。1984至1986年,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加上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严重下降,政府对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因而全县粮食生产连年滑坡。1985年粮食总产只达36221万公斤,比1982年减少10485万公斤,人均有粮减少120公斤,农业总产值29822万元比1982年略增。人均产值260元,比1982年略减。
198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总结了粮食滑坡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配套,新增水利项目工程。据统计,1986年至1988年政府投资于农田水利工程总额为608.22万元,年均投资202.6万元。比1982至1985年投资总和多369.89万元。(二)大力推广“双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良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主攻单产。1986至1990年贵港市累计种植“双杂”品种面积达到238.65万亩(按播种面积计,下同)。年均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1990年种植面积达7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种“杂交”玉米1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9.9%。(三)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1986年至1990年的5年中,贵港市共投资928.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1.23万元,县财政拨款177.5万元),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全部投资中,属粮食基地资金的223.8万元,属商品粮基地资金的440万元。(四)解决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供应紧缺和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增强了发展农业的后劲,增强了抗灾能力。1987年全县粮食回升至41177万公斤,其它各项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89年贵港市粮食总产达3.83亿公斤,比1988年增长11.92%。是年农业总产值达33276万元。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26亿元,增长6.34%。其中,农业总产值108.55亿元,增长7.8%;林业总产值14.23亿元,增长3.52%;牧业总产值92.33亿元,增长5%;渔业总产值23.15亿元,增长7.9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99亿元,增长5.8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168公顷,总产量149.12万吨,增产5.89%,其中:稻谷产量124.84万吨,增产4.77%;玉米产量14.95万吨,增产9.24%。全年油料产量8.72万吨,增长11.67%;甘蔗产量239.16万吨,增长11.34%;蔬菜产量131.14万吨,增长5.72%;水果产量20.51万吨,增长9.14%,其中龙眼产量5.96万吨,增长7.88%,荔枝产量6.23万吨,增长8.44%。 贵港市解放前的工业生产均以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生产设备极为简陋,产量甚少。生产行业主要有窑业、冶工、制糖、油榨业、酿酒、藕粉、纺织、建造、木工等。清末民初才渐兴电力、机器碾米、皮革、印刷、机修等业。
民国10年(1921年)城区商人集资办发电厂,安装火力发电机组一台(套),发电量20千瓦。为本市现代电力工业之始。24年,广西省政府在贵县罗泊湾兴建广西企业公司糖厂。该厂购进美国压榨、制糖设备,拥有工人170人,为贵港市现代第一间大型工厂。该厂同年年底投产,至抗日战争期间于2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至32年,本市仅有碾米厂、修车厂各一间,工人仅30人(碾米厂18人,修车厂12人)。33年,贵县沦陷,该二厂亦疏散停业。1949年至1950年统计,本市有发电厂1间,碾米厂9间,玻璃厂1间,制鞋店13间,皮具店4间,家具及锯木店共33间,计有工人1600余名。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475万元,(至1957年止,均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仅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4621万元的10.3%。1950年工业总产值为771万元,其中属县办国营工业仅1个发电厂,年产值0.7万元。1951年广西省工业厅兴建贵县独山糖厂,1952年投产。1952年全县有工业生产单位1732家(含私营工业及个体手工业户),年总产值799万元。属地方国营工业的有县属发电厂及省属贵县糖厂2间,工业总产值273.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4.3%。贵县糖厂产糖2481吨,产值272.6万元。县办国营工业产值仅1.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贯彻执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将一些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或保留资方股分合并到国营工厂,并将全县1610户3000多人的个体手工业者分别组织成立了铁工、木器、纺织、车缝、单车运输等72个生产合作社(组)。1955年,省工业厅在城区西郊马君岭新建一座日榨蔗1500吨的大型糖厂,为“一五”期间在本市投资兴建最大的工业项目。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1942人,年产糖11932吨。产值达1463.21万元。此期间本市还新办了印刷厂、农具厂、大米加工厂、油料加工场、屠宰场、西江农场修理厂、修理场等几个国营工厂。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077万元比1952年的799万元翻了一番多。
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贵县也大办了一批厂矿。是年工企业单位达10084个(含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的厂矿、生产、加工场等10010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82.91万元,总产值335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为了加强对工企业生产的管理及规划,县政府于同年成立了工业局,下辖厂矿企业64个,总产值612.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873元。主要产品有糖、食品、纸、土布、毛巾、金属制品、煤、生铁、焦炭、化肥、水泥、皮革制品等。由于厂矿办得太多,导致管理、原材料、产品质量、销路等方面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故于1959年将大批厂矿企业关闭停办。到1959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剩下213个、职工635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29.7万元。工业总产值4912.5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4940.6万元的32.88%。其中县办工业32个,职工人数3355人,总产值1304.6万元。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家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贵县县委、县政府从1961年起,对一些基础差、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当年停办了白云石矿、大岩磷矿、淀粉厂、炼铁厂、石油厂等17个单位,合并了糖果厂、农械厂、被服厂等8个厂,精简下放职工2475人。经过5年的整顿至1965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尚保留有96个,职工人数3612人,比1959年分别减少了55%和43%,但产值仅减了19%为3981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11022元比1959年的7728元增长43%。
1966年贵县的工业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是年机制糖产量达到10525吨,土糖837吨,机制纸5503吨,钙镁磷肥7849吨,饮料酒12267吨,红砖2800万块,平板玻璃58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为4013.41万元,比上年增加32.41万元。正当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之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及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致使工业总产值从1967年的4252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3777.7万元,1969年又下降到3499.2万元。1970年后,随着对工业投资的增加,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此期间新建了氮肥厂、农药厂、水电设备厂等数家中小型工厂,1976年全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88.76万元比1965年的3981万元增长82.96%,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达到11042万元。比1966年增长111.64%(均按70年不变价计)。“文化大革命”1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7.7%。
1978年全县工企业(只含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企业)51个,职工人数达1182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3136.37万元,比1976年增长17%和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着重抓了蔗糖业生产。除改造更新贵县糖广的设备以提高生产能力外还投资新建了覃塘糖厂。到1984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08间,职工人数12094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3763万元。工业总产值21409万元。其中自治区属企业10家,产值2773万元;地区属企业1家,产值435万元;县属企业32家,产值14729万元。仅贵县糖厂和覃塘糖厂的产值就达9845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充分显示了蔗糖工业的优势。是年,全县工业企业共上交税金2897万元,实现利润2259万元,税利合计5156万元。1988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为41250万元(按80年不变价计),首次超越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17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5%,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989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44666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210个,产值32315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78个,产值27456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32个,产值4859万元),占贵港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5%。仅贵港甘蔗化工厂的产值就达12102.8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1%。此外产值超过千万元的还有贵港市第二甘蔗化工厂、广西西江化工总厂、广西贵港钢铁厂、红旗纸厂等四家;产值超过百万元的有丰宝化工厂等25家。这些全民、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6794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314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127%和274.76%。全员劳动生产率14542元,平均每人实现利税3597.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15.46元,税金13.81元。改革开放11年来,贵港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136.7万元上升到1989年的44666万元,增长240%(均按80年不变价计),平均每年递增13%。
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9.15亿元,增长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4%,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67家,比2011年增加25家,其中内资企业33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4.08亿元,增长12.03%,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9家,和上年持平;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比2011年减少2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3家,比2011年增加27家;年产值超过5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255家,比上年增加51家。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3亿元,增长10.59%;完成利税总额82.8亿元,下降30.7%;实现利润总额61.12亿元,下降37.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2.39%,比2011年同期降低75.5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8.3%,提高1.16个百分点。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区东南部、郁江南岸。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港南区,规划范围为20.0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江南工业园的功能定位为:广西自治区级开发区中的典型代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西江经济带中的主要产业集聚区;贵港市最重要的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南区建设港城融合的核心空间。 根据规划,江南工业园未来将发展以皮革、羽绒轻纺等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和化工制造业等精加工技术型产业为骨干,以临港物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并大力发展以综合性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贵港市的现代综合城市新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是广西重点推进的27个产业园区之一,位于贵港市覃塘区,距市中心城区8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港口现代物流、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制造业、水泥、制糖、林产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石卡临江产业园
主导产业布局:港口现代物流业、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2.覃塘林产品加工区
主导产业布局:林产品加工产业。
3.黄练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水泥建材制品产业。
4.大岭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5.甘化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制糖产业。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示范园区地处贵港市中心城区,是全国第一个批准设立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1年8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并对示范园区进行授牌。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5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糖纸循环、能源、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物流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西江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
2.贵糖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糖纸循环为主导产业。
3.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热电联产、能源、造纸等产业为主导产业。
一、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中亚五国的传统主导产业。这一特征一方面与其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的地区分工中,中亚国家主要以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
3.水资源较为短缺。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国人口合计近6000万,农村人口约占40% ,农业人口约占1/4。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5公顷耕地和39公顷草场,土地富余的哈萨克斯坦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18公顷耕地和149公顷草场。
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中亚各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即农业私有化改革和各国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体制的不完善和农业信贷体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亚各国农业得到农业外部支持的资金总额相当于各国2003年的GDP比例分别为:哈萨克斯坦0.4%,吉尔吉斯斯坦8.2% ,塔吉克斯坦5.2% ,土库曼斯坦0.004%,乌兹别克斯坦0.58%。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外部支持主要来源于FAO等国际组织的救济援助。
6.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低。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为例,中亚五国2002年的农业不动产资产构成中,农机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哈萨克斯坦3% ,吉尔吉斯斯坦8% ,塔吉克斯坦3% ,土库曼斯坦3%,乌兹别克斯坦4%。
二、中亚五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现状
(一)中亚五国农业生产现状
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粮食(小麦、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这三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他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中亚五国都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目前,哈萨克斯坦能够大规模出口谷物,2003年出口小麦占农产品出口的71.3%;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自给;吉尔吉斯斯坦需要进口约5% 的谷物;塔吉克斯坦一直是缺粮的贫困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救援国家。中亚五国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 ,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列全球小麦生产国第15位和24位。
中亚五国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2004年棉花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7.21% ,占世界棉花产量的7.5% 。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占大田作物面积的1/4以上,分别列世界产棉量第6、11和14位。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自1992年至今平均保持在150万公顷左右,播种面积占同期世界棉花播种总面积的5% ;棉花质量上乘,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2004年皮棉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唯一生产棉花而无现代化纺织工业的国家。塔吉克斯坦的棉花产业与铝产业并列为国内两大支柱产业。棉花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农产品和出口商品。
2000-2002年,中亚各国蔬菜瓜果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依赖进口。但近几年蔬菜瓜果产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四国的果蔬产品已由进口转为出口。
中亚五国畜牧业历史悠久,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一定的比例,是前苏联时期的主要畜产品生产区域。例如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的羊羔皮产量占2/3,生丝和蚕茧的产量均占到1/2。土库曼斯坦的羊毛及其地毯制造业和蚕茧产量较高,占有重要地位。独立以来,以前的大型专业化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其他农业企业基本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近几年,中亚各国畜牧业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畜产品有鸡蛋、肉类、牛奶、羊毛和蚕丝等。其中,羊毛和蚕丝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
中亚各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谷物产品消费占50% ,动物性产品消费占20%。居民对肉、奶等畜产品加工品有特殊的消费偏好。可中亚五国食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畜产品主要以未加工产品为主,加工产品少,畜产品加工品主要依赖进口。
(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很小,2004年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仅占0.22% 和0.32% 。农产品出口种类比较单一,纺织纤维(棉花、羊毛、蚕丝)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出口农产品。
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分别位居世界棉花出口的第3、11、16位,这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前20位国家皮棉出口总量的的9.2%。纺织纤维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出口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分别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87% 、80% 、69%和45%。水果和蔬菜出口对4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除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23% ,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分别占到12%左右。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是谷物,2004年净出口谷物280万吨,占其生产量的22.7%,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62% ,也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能大规模出口谷物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能大规模出口食糖和蜂蜜的国家,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18% 。除上述几种主要农产品外,中亚五国就缺乏其他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了。
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进口主要是食品,2004年主要有食糖和蜂蜜(占农产品总进口额的20%)、咖啡-茶叶-可可(15%)、饮料和烟叶(12%)、肉奶蛋(12%)和谷物(12%)。畜产品已由原来的出口品转变为进口品。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依然需要进口一些谷物。
中亚五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和亚洲,其中独联体国家(尤其俄罗斯)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俄罗斯的进出口额一般都各占中亚五国的进口和出口的30%左右。中亚五国间的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且呈上升趋势。2004年,哈萨克斯坦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在吉尔吉斯斯期坦的进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6.4% ,乌兹别克斯坦占7%;出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3.6% 。塔吉克斯坦的出口贸易中乌兹别克斯坦占7.2% ,进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5.2% ,乌兹别克斯坦占12.3%。中亚五国在欧洲的其他重要贸易国是瑞士、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土耳其、伊朗、韩国等。
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增长较快。2005年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87.31亿美元,是2004年的1.5倍。目前,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在独联体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独联体内的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2005年,与我国的贸易占哈萨克斯坦贸易总额的9% ,占吉尔吉斯斯坦的13% 。
近年来,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虽然很快,但农产品贸易规模依然很小,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占中亚五国外贸总额的6% 。以棉花为例,中亚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和出口地区,而我国是纺织业大国,对棉花需求较大。可2002年我国从中亚进口的棉花只占我国棉花进口总量的12.2% 。2004年我国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皮棉19.7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0.3% ,核3.26亿美元;从塔吉克进口1.2万吨,0.6% ,0.2亿美元。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农产品除棉花(12%)、茶叶(1.2%)、羊毛(0.5%)外,其他农产品的贸易额占我国同类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不到0.2%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
2005年我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粮食、蔬菜、茶叶、纺织品和棉布。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原木、棉花、羊毛、纺织品、纸制品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