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富良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歌德让他豪迈地摆脱一切束缚,求得绝对自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并且为了实现自由必须勇敢无畏地战斗,这就是欧富良的精神。歌德正是在伟大诗人拜伦身上发现了这种精神,并且以拜伦为素材创造了欧富良这个艺术典型。
歌德说过:“他既不是古典时代的,也不是浪漫时代的,他体现的是现时代。我所要求的就是他这种人。他具有一种永远感不到满足的性格和爱好斗争的倾向,……因此用在我的《海伦后》里很合适。”
在歌德笔下,欧富良是古典美与浪漫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出现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当欧富良在音乐声中登场时,福尔基亚斯说:“听那些悦耳的声音,把古话赶快忘记干净;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请抛掉那班古老的神。”这个新时代已经不是以复兴古代艺术为中心的那个时代,而是随之而来的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
如果说希腊神话世界的光芒驱散了中世纪鬼怪世界的阴云,那么现在人的现实世界又代替了希腊神话中的梦幻世界。这一切都是歌德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也说明歌德热情歌颂古希腊的“美”仅仅是为了人的更高发展。
毫无疑问,歌德对所谓欧富良精神是热情赞颂、倍加推崇的。但是,他又认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无法实现。当欧富良觉得“荣名之路已开”,决心冲锋陷阵时,在幻觉中以为自己长出了翅膀,于是纵身飞跃,结果坠落在地,粉身碎骨而亡。欧富良遭到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他只求个人的自由离开了集体,他只是孤军奋战脱离了群众,他只凭主观意志不考虑客观的可能。那么,在歌德看来,欧富良的伟大精神,伟大理想,如何才能实现呢?关于这一点,在悲剧第2部的最后部分作者作出了答复。
浮士德在遨游了古代神话世界之后,驾着海伦的衣裳化成的云彩又回到了现实的德国社会。从此开始了浮士德实现其理想的新阶段。
哪一时期的文学在歌德看来"通体都是美的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1楼
发表于 2020-2-14 0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来自 英国
入手sr125e已经有将近一年之久了,我觉得值得为它开一贴,向大家推荐一下这个优秀的耳机。这个耳机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是无论从如何高素质的声音“降级”回来,都依然觉得动听。 我想,这就是可以退烧的声音吧。
用一句话概括sr125e的声音,那就是:温暖而充满力量。
硬素质来讲,sr125e是不及hd650,k701这些老旗舰的。但是音乐一旦从这个耳机里出来,你就会不自觉的忘记了所谓的素质。sr125发出的是一种“一体”式的声音,没有过高的分离度,但却不会让人觉得糊。相反,这种一体式的表达反而个让人更加能着眼于音乐的整体,而不是某些细节的声响。
sr125e的三频在歌德耳机里属于比较“稳健的”:高频通透开扬而不亮,中低频宽厚温暖。很多人认为这个耳机是加强版的M1,我太久没听过M1的声音了不好评价,但是从记忆里来讲,这种温暖动人的感觉确实一脉相承。
sr125e的中频和中高频依旧带有歌德招牌的染色:这是歌德家族调音的艺术。从我的理解来看,歌德的调音更像是一剂补品,为一些不那么高级、可能有些呆板的系统补足了音乐的动态与感染力。用sr125聆听人声,会感觉声音很近,却融合在音乐中,细腻处温润如玉丝丝入扣,高潮爆发时又充满力量,仿佛能看见歌手在舞台上的光芒。如此具有表现力的声音,在很多更高端的耳机型号上却不曾拥有。
sr125e另一个值得推荐的点在于,它在sr系列里从低到高来看是第一个拥有“声场”的耳机--M1与sr80局促的声音空间限制了它们大编制与大场面的表现。而sr125e的声场我认为已经足够了。加上温暖平衡的声底,sr125无论是演绎器乐、流行人声、小编制、大编制、甚至各种现代音乐都可谓“有模有样”,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杂食。(当然频宽的限制导致听电音什么的可能稍欠火候,但是也足够感受音乐中的热情了)
当初购买sr125e的一个初衷是以为它好搞,可以随便插在笔记本电脑上听一听。现在看来,直推确实可以把这个耳机搞得七七八八,但如果想发挥sr125的全部实力,还是要上像样的前端和台放。前端的声音要尽量安定温暖,否则收不住歌德的中高频(这也应该是歌德玩家的常识了)。如果你听过驱动搭配良好的sr125e,你会觉得这些在前端上的投入是值得的。
有时候,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沉迷于歌德的声音。理性来讲,歌德耳机的素质与价格的比例都是偏低的--缺失的极低频与明显的染色,以及德奥2000档耳机的跳水,都让歌德似乎没有那么有竞争力。然而,grado就是在用其独特的声音魅力吸音着我们。与它相比,hd650之流瞬间充满了监听气息--声音的表现过于正确而一板一眼。歌德耳机声音的艺术感我觉得已经超越了美国耳机与我个人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这种开扬、自由、不拘一格、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特质,我以为更符合意大利的人文气息。用歌德耳机聆听音乐,就仿佛行走在伦敦街头欣赏器乐大师的街头表演--没有了音乐厅里的端庄,没有了录音室中的严谨,确是那样的随性而自由、那样的动人。那一刻,我们恍惚间找回了当初喜欢音乐的初心:不需要太多的斤斤计较,一切都是那样简单而美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的绰号为浪游者在法兰克。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现在的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那些大师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却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前往
歌德
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 ,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