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六大茶类的特征
我国茶类有六大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和黑茶类 一、 红茶特征:红汤红叶。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 各类红茶名:祁门功夫;湖红功夫;滇红功夫;功夫红茶;宁红功夫;宜红功夫;越红功夫;川红功夫;政和功夫;闽红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
二、青茶特征:色泽青绿、汤色金黄。
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凰单枞,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
三、绿茶特征;清汤绿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各类绿茶名: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四、白茶特征:白汤白叶、白毫满身、汤色浅谈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各类白茶名: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白牡丹;寿眉等。
五、 黄茶特征:黄汤黄叶。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属于轻发酵茶。这种**主要是制茶过程中进行渥堆闷黄的结果。黄茶可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三类。
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浙江的平阳黄汤等。
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各类黄茶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六、黑茶特征:汤色暗褐油黑。
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过程中一般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为叶色多呈暗谒色,故称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数民族饮用,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群众喜好饮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艺上,黑茶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黑茶产区广阔,品种花色很多,有湖南黑茶加工的黑砖、花砖、茯砖,湖北老青茶加工的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
各类黑茶名:湘尖、湖南黑茶;老青茶;四川边茶;六堡散茶;普洱茶、黑砖茶、获砖茶、康砖子等
湖南产茶有文字最早记载,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该书有荆地(今湖南及湖北之大部分地域)产“三帮底贡蕨茗”、“贡蕨茗”即贡茶,贡茶自然是优质名茶了。这就是说2500年前湖南就产优质茶叶了。
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文献中有“槚一笥”的披露,“槚”即茶,此表明西汉时代,即2000年前湖南就已用茶叶作随葬物,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必定是好茶了。
西晋时(公元265~317年)湖南名茶大露头角,据此时的《荆州出土记》记载,武陵七(十)县通出茶,最好。西晋的武陵即今之龙山、常德、汉寿、沅江(西)、桃源、溆浦、古丈、黔阳、绥宁、通道、靖县、新晃、凤凰、花垣等所围绕的25~26个县(市),几乎包括湘西全境。
南北朝《茶陵图经》中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茶陵的这一“茶”字,在我国各县县名中是唯一的。
唐代(618~906年)湖南茶叶产区已分布到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产茶地相当于现今的40余个县(市),每年的贡茶就有12.5万kg。当时的名优茶品种有衡山团饼、石廪方茶(衡山)、邕湖含膏(岳阳)、零陵竹间茶、渠江薄片(安化与新化)、益阳团茶、麓山茶(长沙)、西山寺炒青(常德)、灵溪芽茶(永顺、保靖等县)、碣滩茶(沅陵)等,其中如常德的“西山寺”青绿茶,唐代大诗人刘锡禹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新芽连春播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监波色不如”。千年后的今天,读了此诗,也为西山寺炒青绿茶的“花貌、清冷”所吸引。
宋代,湖南茶出潭、岳、辰、澧、鼎等五州,茶分26茶,其中名优茶品有独行灵茶(潭州,今长沙)、潭州茶末、岳麓茶(长沙)、绿片、片金、金茗(以上三种均产于长沙)、邕湖含膏(岳阳)、黄翎毛(岳阳君山)、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以上五种均产岳阳)、双方、绿芽、大方茶、小方芽(以上四种产岳、辰、澧州)、鼎州芽茶、衡山茶、云山茶等。
元代(1279~1368年)湖南的岳阳、常德、潭州等处均设有榷茶提举司,行茶叶专卖政事。
明代(1364~1644年)湖南茶叶据《本草纲目》记述:“楚之茶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和茶陵”。
清代继承之前的名茶,同时对形成名茶的环境条件有所考察,乾隆28年《宝庆府志》认为“茶以生于崇山峻岭者为贵”,又记载“茶,五属俱产,新化为多,其乐安村山出者,叶细而味甜,较诸茶颇佳”;并认为茶叶品质随风土而异,据康熙二十七年《临武县志》记述:“茶产西山味颇苦,性凉,食之解毒”;陶澍认为安化茶之优于新化茶是“斯由地气殊,匪因人工巧”;光绪十四年的《湖南全省掌故备考》说“常德府茶惟南乡安化界产者颇佳”。
到了20世纪10~40年代的民国期间,主要继承前代名茶,有《湖南茶产概况调查书》(1935)和《湖南之茶》(1942)两书记载。质优而量多当推六岗茶(资水南岸)、大庸之毛坪茶、桃源沙坪茶、古丈茶、五盖山茶(郴县)、岭东茶(江华)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茶叶事业,中间尽管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但在茶园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提高取得了很大成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