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凭什么被后世纪念?他一生三大成就,都足以让世人铭记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在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在古代多用于形容聪明,博学之人,说到这句话,你们会最先想到谁?大家会想到: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等,但是你们知道这句话最早说的是谁吗?咱们一起往下看! 根据《敦煌变文章·伍子胥变文》记载:「 ”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说的是吴国的伍子胥,学识广博,无所不知。 伍子胥: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一生之中有三大成就: 一、修筑姑苏 吴国封地在 姑苏古地图 江东太湖流域(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都城前期位于梅里,后期位于吴(今苏州)。 伍子胥在吴中之地「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条件,认为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吴中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 二、水利建设 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 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军事成就 吴王阖闾在夺取政权之后,也有向外扩张、与他国争霸的野心。伍子胥利用吴王的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阖闾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寻机向外扩张的道路。帮助阖闾,夫差完成统一大业。 关于伍子胥一生三大成就,无一不是证明了伍子胥上至天文呢,下知地理,胥江和姑苏古城现在依旧存在,军事方面,奠定了吴国在春秋时期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对于他的一生你们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个什么样的人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翻译如下:
昔者荆平王有臣伍子奢翻译:从前,荆平王有一个臣子叫做伍子奢。
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
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人物成就:
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胥江由伍子胥加以疏凿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而胥江通航在当时意义重大,吴国的舟师可直接出现在安徽芜湖市附近的大江之中。
吴王阖闾在夺取政权之后,也有向外扩张、与他国争霸的野心。伍子胥利用吴王的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阖闾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寻机向外扩张的道路。孙武事吴之后,伍子胥与孙武一起,整顿吴国的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使吴国逐步强盛。为了削弱楚国的力量,吴王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把吴军一分为三,轮番袭扰楚国。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1-2]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扩展资料:
修筑姑苏
吴国封地在江东太湖流域(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都城前期位于梅里,后期位于吴(今苏州)。
伍子胥在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条件,认为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吴中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
水利建设
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胥江由伍子胥加以疏凿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宋代水利家宜兴人单锷于元祐四年(1089年)所著的《吴中水利书》引用了钱公辅之说:“自春秋时,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而胥江通航在当时意义重大,吴国的舟师可直接出现在安徽芜湖市附近的大江之中。据说当年吴国六万水军,由太湖出发沿着胥溪悄悄西进,突然出现在巢湖楚军面前,结果五战五捷,攻破楚都郢。
军事成就
吴王阖闾在夺取政权之后,也有向外扩张、与他国争霸的野心。伍子胥利用吴王的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阖闾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寻机向外扩张的道路。
孙武事吴之后,伍子胥与孙武一起,整顿吴国的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使吴国逐步强盛。为了削弱楚国的力量,吴王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把吴军一分为三,轮番袭扰楚国。经过几年的袭扰,楚国国力渐衰。
吴楚决战的时机日渐成熟。吴国人先是攻占了原属于楚国的舒城,然后西出大别山,直逼汉水。经过吴楚柏举之战,吴国人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
参考资料: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_百度百科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