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灌区的引黄灌溉工程有何独到之处?
清代宁夏灌区的引黄灌溉工程,不仅规模大,浇地多,而且在渠系布置、水工建筑物的修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据《调查河套报告书》称,这里的五大渠渠口与黄河成斜交,以利引水。渠口旁各作迎水湃(即坝)一道。“长三、五十丈或四百丈不等。以乱石桩柴为之逼水入渠。”距渠口一二十里,建正闸一座,旁设“水表”以测水位的高低。正闸以上各建减水闸二、三、四座不等。根据水表的尺度,水小时,关闭减水闸,使渠水全入正闸。大水时,把减水闸打开,让水泄入黄河。干渠两旁支渠,长者百余里,短者数里或数十里,各建小闸,名陡门(即斗门),作为直接灌田之用。惠农渠道交叉处,还修了暗洞,以利交流。为了引汉延渠之水,灌惠农渠东岸的高地,采用了“刳木凿石以为槽”(即渡槽),以飞渡渠水东流。又在渠底设暗洞,排洼地积水入黄河,这样不但使灌区的农田都能浇上,低洼地区的排涝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科技为发展赋能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科技为发展赋能 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位于黄河“几字弯”最顶端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属黄河冲积平原,总耕地面积279万亩,是农牧业大旗,但受耕地细碎化和节水灌溉工程质量不高等因素影响,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
达拉特旗深入推进鄂尔多斯市“一产重塑”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入先进节水灌溉与智慧农业技术,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先行试用,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积极探索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实施智能灌溉,推动农田节水增效。在侯家营子村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推行引黄灌溉和农业灌溉节水的井黄双控双灌智能灌溉,通过新建输配水管网,将黄河水与地下水资源汇聚到6处均为1647立方米规格的储水罐集中管理,依托小流量滴灌节水技术紊流性好、流量小、出水均匀、抗堵塞性强的特点,将水肥持续精准运送到农作物根部,提供“少食多餐”的“科学喂养”,实现浅浇勤灌,减少深层渗漏,有效降低亩均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地下水位稳步回升。项目区农田预计亩均可节水150立方米、节肥35公斤以上,折算后预计亩均种植成本可降低200元左右。
搭建智慧平台,数字赋能农业发展。侯家营子项目区运用物联网设备、无人机及遥感卫星等,搭建智慧数字化农场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农田种植、灌溉、田间管理等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智能灌溉系统能够实现远程自动灌溉和施肥,节省人力物力成本;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农田生产基础数据、气候气象、病虫害等信息,并根据指标变化提供科学种植管理方案,保障农作物稳产增产。以种植玉米为例,预计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200元左右。
强化示范带动,全域推广节水技术。高标准农田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阵地,是发展节水灌溉的关键。达拉特旗依托“统种共富”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2.5万亩,占全旗基本农田的67%。
下一步,达拉特旗将整县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吸收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高标准数字智慧示范农田经验,推广应用节水灌溉与智慧农业技术,将全旗所有基本农田都打造为“高效节水、高产低耗、生态智能、技术集成”的高标准农田,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达拉特力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