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树除草多功能肥料有什么样的配方和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板栗树除草多功能肥料配方:尿素38千克、磷酸二铵7千克、氯化钾8千克、复硝酚钠0.02千克、50%扑草净7.5千克、43%甲草胺7千克、增效剂3千克、辅料29.48千克。
板栗树除草多功能肥料是用于栗树园土壤处理的除草多功能肥料,在杂草大量萌发出土前,每亩用量2千克,对水40~60千克,搅拌,使颗粒溶解完全,再经充分搅匀后,对栗园土壤进行均匀喷雾,然后进行浅混土3厘米。对防除一年生禾本科、莎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效果显著,除草持效期为20~70天。施用本配方产品对增强树势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事项:(1)有机质含量低的沙质土壤不宜施用。
(2)适当的土壤水分是发挥除草效果的重要因素。
(3)本配方产品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农药库房中。
农药化肥使用误区都有哪些?你有哪些了解?
1、用途不同
化肥: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最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
农药: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
2、分类不同
化肥:学肥料分为速效肥、缓效肥、长效肥。土壤用肥、叶面用肥等。
农药:按用途主要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3、危害不同
化肥:化肥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盐类组成,所以长期和大量施用这些由盐类组成的肥料,当肥料进入土壤后,就会增加土壤溶液的浓度而产生不同大小的渗透压,作物根细胞不但不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反而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就导致作物受害。
农药:农药流失到环境中,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时甚至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百度百科-化肥
百度百科-农药
农药化肥的使用误区
重治轻防,不见害虫不施药
一般情况下,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差,随着虫龄的增长抗药性也随之加大。因此,对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三龄前的幼龄阶段以及虫量小、尚未开始大量取食危害之前。而一些农民往往在害虫已大发生时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一定危害,同时药效也难以发挥。
在作物病害防治中,应在病害初侵染前或发病中心尚未蔓延流行之前进行。而有的农民不了解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论保护性杀菌剂,还是治疗性杀菌剂都要等病害发生和流行时才施药,这样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未起到防病的作用。
见病虫就防,人为增加防治成本
病虫的出现都有规律,只有达到了防治指标并掌握最佳防治时机用药,才能既节省成本,又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如不到防治指标就不要用药剂防治,即使用药,也有选择,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同时保护天敌。而有些农民则形成惯性,到什么时候打什么药,不管病虫发生轻重,甚至都不管它是否会发生。
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用药量
农药配制时不按比例,不用专门量具,只用瓶盖和其他非标准容器;没有数量概念,一般都超过规定浓度,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发生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的抗药性。有的农民甚至本身就存在着误解,认为农药浓度越大,对病虫的防效越高。然而在农药使用中,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
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在农药使用中认定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了该药对病虫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采取加大用药量的办法,认识不到病虫已经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病虫抗性越高,造成恶性循环。
追求速效性
很多农民在选择农药时,总是喜欢选择速效性的,原因是速效性的农药使用后很快便表现出效果。尽管有些生物农药效果不错,但由于效果表现慢,在后期效果才 好,而不为农民所认同。如使用杀虫农药时追求速效性,希望喷药后立即杀死害虫。但某些生物农药如Bt或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等,因为只是杀死虫卵或抑制昆虫蜕皮或见效慢等,不易表现出效果,而被农民忽视。农民追求速效性最严重的后果是某些地方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生产出的产品农药残留 量超标。
盲目追新求异或过于相信农药的功效
当前市场上的农药种类较多,其中还有部分“三证”不全的农药。有的农民喜欢用新的农药,新农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某些病虫害出现抗药性,但因为当前很多农药以混配剂为主,使用时会使用量加大,而出现药害。同时某些农药产品还未推广,对其效果了解不多,也容易出现问题。
很多农药的说明中都有适用范围,有的农民在购买农药时,只要是标注作用多的,便会买来使用。如有的农药标明可治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害,便会被当作是好农药而购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