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甜玉米的种植技术
甜玉米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被食品专家称为保健佳品。
(1)选地为确保甜玉米的特性,应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所以种植甜玉米一定要与其他玉米隔离。方法有二:一是空间隔离,即与其他玉米田块间隔300~400米;二是时间隔离,与普通玉米错开播种期20~30天,特别是以种植夏播玉米为主的地区,若没有山丘、树林、河流等作屏障,则只能采取时间隔离。(2)选用良种要选择优质丰产性好、商品性好的正规科研院所繁育并且经过审定的品种,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具体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3)适时播种甜玉米春播应以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为适宜播期。夏播时越早越好,可采取保护地栽培或温床育苗移栽的方法,争取尽早上市。还应分期播种、分批上市。甜玉米生育期短,一般品种从出苗到成熟只需70~90天,生产上还要根据甜玉米的特性和商品需要,即以鲜果穗供应市场和加工的特点,采用地膜覆盖等调节播期,延长采收期。(4)播种保苗出苗差是甜玉米的突出弱点,因此播前底墒要足、盖土不超过4厘米是保证全苗的关键技术。若播后缺墒可及时补浇蒙头水。播种密度以行株距60厘米×35厘米为宜。每穴播种2~3粒,3~4片叶时手工间苗,5~6片叶时定苗,每穴留苗1株。(5)合理密植每公顷播种量22.5~30千克。早熟种每公顷4.5万~7.5万株,中晚熟品种3.75万~4.5万株,肥水条件好的可密些。(6)肥水管理底肥每公顷施农家肥75吨左右,另每公顷施尿素225千克、磷酸二铵150千克作种肥,有利于提高玉米鲜穗的甜度和适口性。拔节、抽雄前应各浇水一次,同时每公顷追施尿素150~225千克。要及时浇灌浆水。(7)去除多穗甜玉米品种有多穗现象,应及时摘除,每株留壮穗一个。(8)防治虫害主要有玉米螟、黏虫、金龟子、蓟马、蚜虫等。在喇叭口期间用Bt乳剂(苏云金杆菌)600倍液,或18%杀虫双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心防治玉米螟。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采收前15天应停止使用任何农药。(9)适时采收适时采收是保证甜玉米甜度和高产的关键环节。采收过早,甜度不够,产量也低,过晚则表皮增厚,品质下降。授粉后20~30天内就应该及时采收嫩果穗,超甜玉米为授粉后20~25天,普通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可稍晚几天,若加工罐头可早收1~2天,出售青嫩玉米可晚收1~2天。也可以根据品种特性,只要达到了应该有的口味就可以开始采收。
甜玉米果实在16℃可保鲜5天,但在29℃仅可以保鲜1~2天,在35℃时,约12小时含糖量就明显降低,失去商品价值。所以,甜玉米在采收后一定要缩短运输时间,要做到边摘边上市出售或加工,或者采取降温保存的方法。另外,以甜玉米穗上市销售时,一定要用蒸熟的办法,不能用水煮,否则糖分散失到水中,影响品质。
关于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的调研报告
当我们种菜的时候,为了吃各种不同的蔬菜,我们会相互种植。常见的方法是在玉米地里套种豆子。豆子直接在玉米上生长,既简单又容易管理。
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1、种植模式
玉米5月上旬播种,分大小行种植,大行距80厘米左右,小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30厘米。入秋前后,豆豆种子在距玉米根部约15厘米处播种。
2、水肥管理
播种前,应施用足够的基肥和水分,使玉米具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当玉米长到大钟口时,可以喷药增产或叶面肥,使玉米健康生长。建议抽穗期和开花期施用15kg磷酸铵和15kg碳酸氢铵。苗期每亩豆子要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花期不要浇水。如果太干,只能用少量的水。结荚时要注意施肥和浇水。
3、栽培管理
撒播后,可将第一穗以下的腋芽擦掉,以促进主蔓的生长,引导菜豆爬上玉米秆。玉米基本进入成熟期,玉米底部的叶子可以打掉,改善豆类的通风环境。在玉米收获时,要注意避免机械损伤豆子。我们可以把没有爬上豆子的玉米秸秆拔出来,以增加田地的通风和透明度。
玉米地里还能种什么
1、大豆
玉米和大豆具有不同的生长高度和收获期,大豆根系能产生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说,套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2、花生
玉米和花生也可以套种,春玉米和春花生套种,在生长高度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田间光照利用率,改善田间通风。而花生更耐荫,玉米和花生更耐干旱,两者间作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3、甘薯
玉米和甘薯也可以套种,但目前这种种植者并不多。套种甘薯和玉米可以充分利用玉米田的边缘,发挥土地利用价值。而且,甘薯的收获期比较晚,玉米收获后甘薯还能继续生长。
除此之外,玉米田还可以套种真菌、芝麻、魔芋、黄精、胡椒等,非常好。作物间合理套种,能有效获得双倍收益,是一种很好的农业种植模式。
按照中共**委办公室、**行署办公室、**政协办公室关于转发《**2017年度政协协商计划》的通知要求,11月中旬,盟政协赵生副主席带队组织盟农牧业局、科技局负责同志和部分政协委员先后赴**、**、**、**,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种养殖基地、研发加工企业、进村(嘎查)入户走访等形式,就全盟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盟紧紧围绕实施现代农牧业发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已形成的肉牛、肉羊、牧草、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布局,依据农业部发布的年度主推技术和农牧民技术需求,积极开展农村牧区实用技术推广,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快速进嘎查(村)、入农牧户、到田间草牧场。
畜牧业方面,重点推广了绵羊人工授精、牛羊胚胎移植、同期发情、性控、多元杂交、种羊系统选育、牛羊标准化养殖管理、舍饲育肥、动物疫病防控及高产饲料种植、饲料青贮、氨化等技术;
种植业方面,推广了水地高垄栽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玉米“一增四改”、马铃薯“两增五推”、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广联盟,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围绕农牧业实用技术,构建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服务组织、农牧业乡土人才参与和分工协作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联盟,积极探索农牧业科技成果引进、推广、转化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解决了大量农牧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草原畜牧业工程研究院、**仁创沙漠资源利用研究院,承担了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优质特色肉羊、肉牛、马品系培育及产业化示范”等项目,解决了**地方优良畜种保护和新品系培育的问题,在加速畜牧业优势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牧民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建立的农畜产品科技创新中心,开展羊肥尾油脂产品、牛羊副产品和冷冻牛羊肉解冻、生鲜肉分割包装等技术研发,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二)通过农牧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推广实用技术。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是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在农牧业生产中应用与转化的服务载体,是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园区基地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牧民受益”的原则,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抓手,遴选文化程度较高、种养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农牧户或其他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作为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 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培育和良种畜引进与繁育,通过分户指导、交流观摩等措施,推广应用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如**积极探索以牧业大户为单位建立农技推广示范点,在各苏木镇分别建立了33个典型示范点,示范推广了多肋骨乌珠穆沁羊人工输精技术、肉牛冷配技术、肉牛同期发情技术、肉牛育肥技术,以示范点带动农牧业技术推广,反响良好。目前,全盟共建有国家、自治区、盟、旗、苏木(乡镇)五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104个。
(三)引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引领农牧民在产业化进程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政策扶持,引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如**大庄园肉业公司、阿巴嘎旗额尔敦肉业等企业,实施了以公司为龙头,合作社、协会为载体,形成上连市场,下连牧户,中间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对基地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极大推动了农牧民科学种养殖的积极性,联户经营、合作经营也为大规模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化机械作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四)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培养了大批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通过实施国家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和盟级“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对农牧民进行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同时,各旗县市(区)每年冬春季节都要组织农牧业科技大培训,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田间学校、科技大集、入户指导、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开展适用技术普及化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据统计,每年开展的各类培训约10万人次,其中由农牧业局、就业局、扶贫办牵头培训的农牧民有2万人次,印发各类培训教材、宣传单、明白卡等近20万份。
(五)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了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各地除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宣传片等传统模式宣传农技知识外,积极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技术,APP、12396、12316、**蒙文科技信息等网络平台服务,拓宽了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互联网+畜牧业平台已在**、正蓝旗、太旗、西苏旗等地进行了农村信息化试点,为农牧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直接进行畜产品交易提供了方便。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工作不能形成合力。从调研结果看,全盟盟旗两级技术推广机构较为健全,并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苏木乡镇自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原有农技推广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成立了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基层综合办事机构,人员人事任免、工资、原机构财产归乡镇政府,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对人员、财产不具备有效的管理。由于人员专业分工不明确,导致安排的业务工作执行不畅,配备的技术设备流失严重。
2、技术人员数量少、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几乎没有专职从事技术推广类业务的人员,人员多年不交流、不充实,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水平、专业结构早已不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需要。以牧区牲畜防疫和治疗为例,全盟79个苏木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有职工391人,其中302人为官方兽医,职业兽医仅有8人,这与全盟近1400万头只牲畜的防疫治病工作极不相称。我们调研的旗县均反映基层急缺懂得牲畜防疫和治疗、熟练配种和育肥以及指导农田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的专业技术人员。
3、实用技术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服务手段严重滞后。2014年—2016年,盟财政通过“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项目三年共安排了220万元专项资金。2017年,上级业务部门、盟本级和各旗县市(区)财政均未安排与实用技术推广有关的培训和业务经费。我们调研走过的四个旗县,除**农牧业局经政府协调暂时拥有一处试验示范场地外,其他旗县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均没有所属试验场地,无法履行“实验—示范—推广”的职责。基层技术推广部门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4、农牧业生产经营现状制约实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牧民居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联户经营、合作社规模化经营还未全面实现,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作业存在矛盾,一些组织配套技术、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等新型农牧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使用受到限制。如,农牧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不合理,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中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三多三少”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地区和行业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养殖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低的“两高两低”矛盾依然存在。牧区机械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农区,剪羊毛、药浴、饲喂、清圈等机械化率不足10%,牲畜粪便处理设备基本空白。
5、生产经营者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低下制约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牧区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牧区从事生产的绝大多数为50—70岁人员,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创新意识薄弱,生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和模式上,对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市场信息接受较慢,新型的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几点建议
解决当前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抓好“三农三牧”工作的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建议盟委行署尽快组织编制我盟现代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高水准、前瞻性的制定支撑我盟现代农牧业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农牧业科技发展意见;
农牧业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坚持把科技创新融入到引种、育种、扩繁、育肥、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减羊增牛”战略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盟旗两级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专业站所要各有专长,至少每年确定一个课题,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农牧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
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体制机制不顺、基础建设薄弱、经费无保障等困难,帮助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把理顺和健全基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强化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建议在苏木乡镇建立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专门机构,明确编制,公开选拔和招录农大、职业学院等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灵活职称评定、完善激励机制,在选人才、留住人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嘎查村级农技服务点,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依托嘎查村级农牧业技术人员、植保员、防疫员、科技示范户、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建立开放运行的嘎查村级农技服务点。同时,采取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发展各种民营科技企业,兴办各类民间农牧业科技服务、研究组织,特别要积极扶持疫病防治、剪毛、打草、佩戴耳标、机耕、运输、送水、设施维修等专业服务组织发展,为农牧民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通过健全队伍,理顺关系,上下贯通,逐步建立起“官民”合一的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试验示范基地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实践锻炼,努力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科研尖端人才,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加盟、技术入股,提升基层实施科技专项能力。创新搞活人员流动和工作考评机制,通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民生志愿者服务计划等,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调研反映,**职业学院每年约有200余名畜牧业专业毕业生,几乎全部被我区各盟市和新疆、青海甚至蒙古国聘用,且呈供不应求态势。而在我盟,一方面基层急需农牧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不断流失,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涉农涉牧、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建立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切实从我盟农牧业长远发展考虑,出台培养、选拔、使用农牧业实用人才的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重视发挥**职业学院在培养农牧业专业人才方面专业领先的独特优势。
(四)突出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视并解决基层农技部门开展必要的科学研究、实践创新和中间试验、多点示范所需要的试验场地。对现有以项目为支撑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优质良种畜繁育基地、农牧业新技术示范园等,要制定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统一挂牌命名,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等方面给与扶持,力争把这些基地建成高效农牧业展示园,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示范园和引导群众科技致富的样板园,进一步促进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用科技武装农牧民头脑,使他们真正弄懂良种与良法配套、农牧机与农牧业结合、生产与生态协调,推动农牧业全面走上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五)加大农牧业科技资金投入。坚定不移地抓好现代农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通过规范土地、草牧场流转机制,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适度规模经营,为集中连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可能。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地方财政投入、金融部门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贷款为支撑、农牧民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聘请科研院所专家围绕绿色生态农牧业搞好项目策划与论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资金;
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增加农牧业科技推广经费;
鼓励群众兴办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并给与经济补贴,充分调动群众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六)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职业农牧民。
首先,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根据农牧户专业化种养殖类别、职业化分工等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多批次开展农村牧区实用技术培训。面向生产、养殖、繁育等不同技术管理主体,精准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切实提高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和精准度,确保每个专业化家庭农牧场主都熟练掌握相应的关键技术。其次,积极发挥科技增效示范典型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效益对比等模式,发挥现场观摩教学的作用,促进科学种养管理技术的普及推广。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和青年农牧民回乡创业,对其中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热爱农牧业生产的青年骨干要在专业培训、项目扶持、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与倾斜。积极推荐他们到职业学院、农大等专业院校继续深造,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农牧业生产经营好的经验和作法,创造机会让他们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协作联盟,鼓励他们创办合作社或开展联户经营,努力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职业农牧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