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溉主产区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一、生产现状
巴彦淖尔市是河套小麦的主生产地,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唯一的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规模化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中,河套灌区作为“七区”之一被列为春小麦的主产区。2009年小麦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246万亩和18.2亿斤,为历史最高。从2010年开始小麦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据统计,2014年小麦播种面积114万亩,产量8亿斤(据农情调查,小麦实际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产量6亿斤左右)。巴市现有大小面粉加工厂300多家,其中日处理小麦8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30多家,已形成年加工小麦20亿斤的生产能力。最大的恒丰集团日处理小麦1000吨,市场规模及占有率均居全市同行业前列。按照统计数据测算,除去农民自留口粮和留种用量外,2014年小麦产量只能满足现有龙头企业加工能力的27.5—30%。
二、小麦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比较效益低。2012年—2014年,小麦的亩效益分别为534元、554和737元,除2014年高于油葵外,其余两年在主要农作物中亩效益最低。三年期间,小麦亩效益与玉米的差距分别为563元、549元和583元,与花葵的差距分别为361元、438元和306元。与番茄、脱水菜、瓜类的差距更大。
二是受灌溉用水的制约。由于小麦分散种植,集中连片程度低,无法浇灌及时水,造成产量减少,影响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采取亩次计费和阶梯计价的方式收费,农业灌溉用水水费由“十一五”末的平均每亩50—60元上升到2014年的平均每亩100—120元,小麦是高耗水作物,水费高于平均水平。再加上秋浇水费贵,部分农民不进行秋浇保墒,春天则无法种植小麦。
三是种粮补贴政策效果不明显。目前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采取以二轮承包计税面积进行补贴,并未与农民是否种粮或者生产粮食多少挂钩,使得种粮补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实行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总干、 干、 分干渠、 沟由国家管理, 支渠、 沟以下工程由群众管理。 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设黄河工程管理局; 总干渠、 总排干分别设立总干、 总排干管理局; 干渠分别设一干、 解放闸、 永济、 义长、 乌拉特等5个管理局和45个管理所; 分干渠、沟共设立了169个管理段。 灌区内的88个乡, 现已全部建立了水利管理站, 负责本乡的灌排工程兴建和管理。 各支、 斗设有支斗渠委员会和支斗渠长, 各村配有专职管水员,并结合生产责任制, 建立联户包产组。
灌区农作物灌溉, 分夏灌、 秋灌和秋后灌三个阶段, 夏灌从5月上旬到6月底, 秋灌从9月初到9月中旬。 这两阶段的灌水都是作物生长期的灌溉。 秋后灌是作物收割后的储水灌溉, 每年从10月初开始至11月初结束。 作物生长期内灌水2~4次, 每次延续时间10~15天。 灌水最多的是甜菜、 春小麦, 需灌水3~4次。 储水灌溉净定额平均120米/亩, 作物生长期净灌溉定额230~285米/亩,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5。
灌区改建和扩建后,灌溉面积由1949年不到300万亩, 发展到700多万亩; 灌区产量由1949年3亿斤, 提高到1983年的12.6亿斤。 同时由原来不种葵花、 甜菜, 仅有少量胡麻基础上, 发展到1983年生产油料4亿斤,甜菜15亿斤,农业总产值达6.5亿多元,与1978年相比翻了一番。 但河套灌区长期以来, 由于灌水较多, 而排水工程相应没有跟上去, 土壤盐碱化日趋加重,严重影响灌区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因此,加快灌区灌排工程建设配套、 提高灌溉用水效果, 灌区生产潜力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