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甜竹笋产业为切入点
驻村见思23:关于发展竹林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村五组、六组地处清沟上游,是拟建康养基地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打造“清沟——沉水水库”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
当前,此区域有XX户,其中脱贫户XX户,XX人,附近无产业项目。此前,“清沟——沉水水库”规划出台,有部分村民回村建房准备发展,但由于规划推进进度较慢,返乡村民又大部分外出务工。
为就近发展产业,推动产业振兴,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深入探讨,并实地调查研究,计划以甜竹笋产业为切入点,发展竹林产业,为下步农旅结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
(一)可行性分析
产业发展有基础。村已有近千亩竹林,每年四五月份,有大量的外村人来竹林里面采挖和收购甜竹笋。按照每亩产量100斤,每斤单价1元计算,1000亩竹林仅靠竹笋产业预期能够带来10万元收入。如果进一步整合资源,比较容易发展出零食、采挖等产业。
竹林扩种有潜力。村现有的竹林规模已充分说明本地气候环境适宜竹林生长。并且,附近还有近XX亩杂木林,可以转用于种植竹林。同时,由于种植竹林需要的维护比较少,村现有劳动力足够扩大种植面积。
延链扩链有方向。竹笋可以直接食用吃,进一步深加工可以做成零食;竹干可以作为造纸、建筑、家具等工业原料,加工销售方向明确;结合体验经济,可以作为农旅业采挖、工艺品现场制作等体验项目。因此,竹林产业可以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部分地区将原竹种植作为农业扶贫项目,实现农民增收、企业降本双赢局面也充分说明了竹林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二)必要性分析
资源保护利用的需要。村虽然有近千亩竹林,但这些竹林比较分散,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竹笋经常被破坏性采挖,导致竹林难成规模,不仅难以扩大经济效益,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整合竹林产业,进一步科学开发竹林资源十分必要。
脱贫就业增收的需要。村的脱贫户大多是以外出务工方式实现脱贫。随着外出务工村民年龄增大,有部分村民不得不面临返乡就业的实际。在村发展出产业,一方面可以帮助村民就近务工增收打,另一方面也可以造有山有水有乡愁的美丽农村。
农旅结合发展的需要。农旅结合产业,包括拟建的康养基地项目,需要有特色才可稳定吸引客流打卡消费。发展竹林产业,可以形成配套的宜居竹林环境、特色竹林美食、精美竹工艺品等,进一步与清沟漂流等项目一道形成别具特色的农旅产业。
三、发展规划
虽然对产业发展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但因种植规模是否科学需要验证、产能爬坡需要时间,村民对集中种植的认知以及种养能力需要培养,清沟旅游环线、康养基地等项目启动实施融合发展等还需要时间。为此,我们建议竹林按照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三个阶段进行谋划,同时每个阶段设定可验证标准,以便稳固推进规划实施。
(一)近期规划(1年内)
主要目的是以甜竹笋产业为切入口,验证竹林产业的可持续性。当前即可推动实施。
1.整合资源
采取承包或合作社方式,将分散在村民之间的竹林产权集中。同时,积极对外宣传竹林产权归属,禁止盗采滥伐。
要求:①尽可能将竹林产权集中;②盗采滥伐现象基本杜绝。
2.采挖技术
邀请有关农技员对竹林种植养护的人员进行培训。
要求:①参培人员熟悉种植要求、熟练掌握采挖技术;②建立农技员定期联系制度。
3.竹笋采销
合作社或承包人组织采挖销售,或允许游客有限采挖。
要求:①采挖要符合发展要求,杜绝破坏性采挖;②与较大单位建立供货协议,或在抖音等平台开设网店,直采直卖;③统计好产量和收入。
4.分配利益
严格收入管理,合理分配利益,一部分给竹林所有权人,一部分给种植人员,一部分留作产业发展基金。
要求:①引导消除小家子思想,共谋更大发展,防止中饱私囊;②逐人沟通联络,协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二)中期规划(2-4年)
主要目标是围绕竹林生态谋划实施产业。建议启动中期规划,以在前一年产业发展基金有盈余为标志。如果能够争取到有关扶持政策或资金,可以较快谋划展开。
5.科学规划
规划竹林扩种类别和规模;规划产业链及加工地选址;对种植方面进行合规性审查(比如,是否为基本农田,是否会影响当地气候水文条件等)。
要求:①扩种类别、梳理符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求;②有关方面必须合规,以便申请有关扶持政策资金;③加工产业选址要尽可能兼顾镇村发展。
6.扩大规模
根据规划,推动竹林有序扩种。
要求:①在扩种过程中,有组织的培养相关人才;②尽早联络产品需求方,建立供需关系;③切记盲目急躁,不按规划实施项目。
7.附加产业
根据规划,推动竹林资源深加工项目落地。
要求:①可以尝试食用竹笋、竹炭、竹家具、竹建筑、竹艺等产业;②加工产地选址需要避免破坏当地生态;③尽量选择有市场的高附加值产业。
(三)远期规划(4年以后)
主要目标是围绕上级有关规划,推动长远发展。远期规划启动需要一定的前置条件:①入村道路畅通,清沟旅游环线项目或康养基地项目启动;②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③有能够巧匠(致富带头人)。
8.竹屋等配套建设
竹屋、竹篱笆,并以此为基础展示竹文化等。
9.竹艺等技能发掘
竹家具、竹玩具、竹文旅产品。
10.竹文化等现场展示
需要到达一定程度展开。
11.竹饮食等实地品尝
竹笋、竹筒饭等。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竹林所有权分散的问题
这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所有权分散,一方面将导致无人能够有效制止外地人采挖或者本地人滥挖滥伐,另一方面比较大的规划无法实施。前期的解决方法可以是约定的方式纳入村组集体管理,将管理权集中,以应对以上问题;后期证明竹林产业可以发展,建议参考白沙村土地集中流转模式实施管理。
2.竹林位置分散的问题。
这客观上增加了管理难度。前期,可通过加强巡查方式进行管理,后期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将不成片的拓展成片,另一方面进行管理分级,将管理效益相对较高的纳入管理。
3.野猪等野生动物采食的问题。
这是竹林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要积极组织人员巡查,另一方面要以合理方式驱赶野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进程,农村大山里的山珍已经无人采摘,但是人们对于山珍美味的惦念却仍旧在延伸,在当前大量土地撂荒的年代,种植竹笋这种山的味是农村人致富的一种选择。
(一)造林技术
1、林地选择与整地:造林地以背风向阳、阳光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的土壤为好。整地一般采用全垦整地,深翻30厘米,除去石头、树根等杂物。每亩挖种植穴40—80个。
2、母竹选择:一股选择年龄为1—2年,粗度为6—12厘米。枝下高低,无病虫害,无开花的母竹。
3、挖掘、种植、运输要小心,不要弄伤螺丝钉,去梢后留枝5—7档。
4、栽种季节:春季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冬季11月为好。5、栽植母竹应掌握四点:穴底要平:竹鞭放平;适当浅栽;鞭土密接。还可浇水,施点底肥。
(二)幼林抚育
1、及时补植:对于已死的母竹要及时补上,避免影响成林速度。
2、除草松土:2、6、9月进行除草松土,前二年也可间作低矮的农作物,如豆科植物、绿肥等。
3、水分管理:若遇干旱要浇水,特别是7-9月竹鞭生长与笋芽分化期。
4、合理施肥:可结合松土进行,每年三次,每株2月施人粪10—15公斤,6月施人粪25公斤,9月施猪粪等,也可施化肥,但要用水冲稀。
5、合理留养:要挖近留远,挖弱留强,挖密留稀。6、竹林保护:钩梢留枝12档左右,进行病虫害防治。
(三)早出高产技术
幼林经几年后可成林,一般每亩留竹600—800株,母竹健壮,结构合理即可进行覆盖。
1、覆盖物选择:竹叶最好,现在用的较多的有稻草、谷壳等。
2、覆盖方法:采用双层覆盖法,下层发热层用杂草、稻草、新鲜栏肥等,应有一定的湿度以利于发酵、发热,厚度为15厘米左右。上层保温层用谷壳、竹屑、木屑等材料,厚度也为15厘米左右,使覆盖后的地表温度为10℃以上,但不能太高。在覆盖前,首先在竹林周围每隔1—2米打下50厘米左右的小木桩,地上部分留35厘米,用塑料绳在地上30厘米处将竹林围成一圈,再用塑料薄膜或纺织袋沿绳将竹林围住,然后再覆盖。
3、覆盖时间:12月上旬至中旬为好,因为此时覆盖的林地,出笋旺期正好处在我国高消费阶段的春节。覆盖最好在雨后2—3天内,若没有下雨,则在覆盖前要浇水,使林地湿润。
4、施肥技术:第一次在5月底6月初,每亩施尿素50公斤,厩肥1000公斤,深翻入土中;第二次在8月底9月初,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冲水5000公斤浇施;第三次在10月底11月初,每亩施厩肥4000公斤,深翻入土;第四次在12月中旬,覆盖前进行,每亩施尿素60公斤,冲水15000—25000公斤。
5、挖笋和养竹:一般覆盖40天后开始出笋,可拨开覆盖物挖笋,挖出笋后,将土回盖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使土层继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气温回升时应移去覆盖物,留养母竹,一般每亩留养150—200株。由于提早出笋的林地留养母竹较早,而此时气温尚较低,甚至于有霜冻或低温危害的危险,故对留养的母竹应进行保护(如采用尼龙袋,或周围盖竹叶、稻草保护),以免母竹留养不好,影响竹林生产力。
总的以上就是竹笋种植新技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