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稻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我国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十分重视,目前各地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经试验研究,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以及灌溉水源供给情况,提出几种水稻节水高产高效灌溉新技术,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也有些节水灌溉技术还在研究中。目前采取的节水灌溉方式有:浅—湿—晒—浅—湿灌溉技术;间歇灌溉技术;浅—湿灌溉技术;浅—旱—湿灌溉技术;水稻旱作无水层灌溉技术,等等。

水稻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水稻浅—湿—晒—浅—湿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移植到大田后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水和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节水增产之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浅水栽插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后期及抽穗灌浆前期灌浅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这种灌溉制度,技术简明,农民易于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但需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应用。其技术要点是:

(1)浅水栽插返青,水层保持在3厘米以内栽插返青,栽后7天能自然落干或排干田水,晾田2~3天。

(2)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分蘖前期,为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分蘖早发,要保持田面湿润,协调水气供给。晾田后灌水,经常保持田间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够苗后,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需进行晒田,对分蘖力强的品种(组合)或肥力高的田块,要提前至茎蘖数达到预计穗的80%~90%时开始晒田。一般采取轻晒田,第一次晒至田不陷脚,田边开鸡爪裂时灌跑马水再晒,反复多次。

(3)孕穗中后期及灌浆前期保持浅水层。这一时期约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15天,是水稻需水最敏感的时期,要建立1~2厘米的浅水层,抽穗前后可适当落干,保持根系强健。

(4)乳熟期保持湿润,掌握3~5天灌一次跑马水。黄熟期由湿润到落干田水,以便收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