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福建:把技术成果“种在”田间

 核心提示

福建:把技术成果“种在”田间

 11月,稻收时节,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科技小院再生稻示范基地机器轰鸣,收割机将金灿灿的稻穗收割入仓。经专家组测产验收,该基地再生季稻亩产达到423.1公斤,加上头季稻776.59公斤,再生稻亩产总量达1199.69公斤,连续两年成功实现亩产超?吨粮?目标。

 眼前的丰收景象,和几年前形成鲜明对比,那时,申明村再生稻两季亩产量达800公斤后增产乏力,使上了不少农机、扩大种植面积,还是年年亏。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申明村,也发生在全省30多个科技小院进驻的村庄里。2019年以来,福建省着力建设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积累了可推广的创建经验,围绕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了四批33家科技小院。截至9月底,福建省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依托科技小院,一大批农学专家和研究生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对接,逐步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大片?。

 小院建在田野里

 浦城是福建产粮大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均为全省第一。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种植方式和品种,种粮效益低,优质米少。

 2020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在参加省科协?闽江科学传播学者浦城行?活动中,发现浦城县的再生稻种植从品种、产量到种植技术,都存在问题。

 这次活动,林文雄前往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兆武的种粮基地考察。?年年种年年亏,您看产量怎么上去??陈兆武对林文雄诉说苦恼。

 ?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不善,导致产量不高不稳找块实验田,示范推广新技术,产量自然就会上去。?这是林文雄最初的想法,他也在期待让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把实验室建在田野上,造福农民。

 田里的再生稻种植需要新技术,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则需要进一步应用,如何将两者对接在一起??省科协等部门建设的科技小院,正是引进专家团队、服务基层产业发展的平台。我们找林文雄教授商谈,希望他带领团队在这里建设科技小院,长期指导帮助我们。?时任浦城县科协主席的刘金玉说。

 由此,一个专门推广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平台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应运而生。?学生在这,技术在这,成果也在这转化,既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林文雄说。

 ?我们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科技和人力资源送到一线。?省农技协理事长吴瑞建介绍,福建科技小院由省科协牵头,联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当地政府、涉农学会等单位,共同建立在乡村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组织高校研究生长期驻扎和专家团队驻点,助力?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

 2021年,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落址申明村,以福建山农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林文雄担任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带9名研究生驻扎小院。

 ?机械化生产再生稻虽然节本增效优势明显,但产量一直难以突破。?林文雄说,限制机收再生稻产量提升的因素有三个,即适宜机收的强再生力品种少、再生季腋芽萌发率低、机收碾压减产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把产量提上去?

 ?机收再生稻发展初期的产量低,症结在于水稻收割机行走履带碾压面积大,稻桩腋芽被严重破坏,对稻桩碾压破坏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不重视后期水分管理,才导致积水、机收下沉碾压。?小院团队深入田间,指出农户的种植误区,并开出?妙方?:在头季稻后期适当断水?烤田?,使收割前稻田土壤水分适度干旱,采用低留桩机械收割作业的方法,以减轻收割机碾压稻桩的损害程度

 正是科技小院,让陈兆武的?种田梦?有了更强的科技支撑。2021年开始,他陆续从农民手中转包了3200亩农田,在小院团队的指导下,优选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甬优1540?再生稻品种种植,同年,再生稻就迎来了丰收。

 ?我们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的栽培技术,让农户每亩增收稻谷200~250公斤,纯收入增加500~600元。?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责任专家陈鸿飞博士说。目前,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同时负责对浦城石陂、临江镇近6000亩再生稻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促进全县乃至全省、华东南地区再生稻生产全面提质增效。

 育出产业?金种子?

 太阳还没升起,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西村的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里,福建农林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已经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里忙活开了。

 在大棚实验室,几名研究生正埋头做实验。?这是在做青梗菜品种耐热性试验,每天不同时段来察看耐热的峰波。?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入驻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钟凤林教授说。

 青梗菜是小白菜的一种。?市场上青梗菜的优质种源多依赖进口。?钟凤林说,随着人们对蔬菜品种需求的日益增加,优异种质资源缺乏成为制约福建省乃至国家培育优良蔬菜品种的重要因素。

 2010年起,福建农林大学林义章等教师带领研究生,联合国家青梗菜良种重大科研联合体秘书长单位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种质优化科研工作。

 2019年6月,以金品农业科技为依托的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成立,福建省科协、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技协、 福州市 科协、闽侯县科协和中国农业大学为共建单位,它成为福建省首批成立的5家科技小院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建立在青梗菜产业上的科技小院。目前,科技小院入驻12位专家、8名研究生。

 针对我国青梗菜耐热品种匮乏、病害猖獗、产品单一等问题,小院团队展开了一场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攻坚。

 ?团队通过分析耐热和热敏感小白菜品种,明确耐热基因功能,并建立了以小白菜叶片生长与抗逆生理为主要特征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亲本选择效率提高4~6倍,育种周期缩短了3~4年。?钟凤林说。目前,福建的耐热青梗菜品种占到全国市场的30%。

 ?在科技小院,我们扎根生产一线,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难点、痛点开展研发。?钟凤林说,科技小院通过青梗菜种质资源搜集、创新、鉴定、选育,使青梗菜一年可繁殖2~3代,大大加快育种进程。

 ?我们农技人员有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基础,这些研究生有理论基础再加上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金品农业科技董事长林晓说,目前,全国杂交系列青梗菜种子近三成来自金品农业,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打破了以往杂交青梗菜种子由日本垄断的局面。

 ?金种子?也让农户腰包鼓起来。?基地面积100多亩,通过种植金品农业研发的耐热、耐湿品种,每亩年增收节支2000多元。?闽侯一家青梗菜种植基地的农户邓小洪说。

 目前,科技小院有育种基地100多亩,繁育基地6000亩,获得14个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授权。同时,已累计搜集整理了青梗菜种质资源2000多份,从中发掘了一批含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优异基因资源和有利等位基因的新种质。

 到土地上?种?人才

 ?大爷,稻田土壤水分要适度干旱,机收走回字形,这样轨迹可减少对稻桩碾压,保证再生稻腋芽活力。?福建农林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院长谢粤斌对农户说。

 去年4月,谢粤斌来到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入驻时间长达300多天。他白天或走访农户、观察再生稻生长,或解答农民疑问,指导农民水肥调控、病虫草害防控,晚上则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在学校和书本上学的知识,和走进田间的实操还是有区别。?谢粤斌说,到了小院,他切身了解到水稻生产全过程,记录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老师专家,找到解决办法,再把解决办法反馈给农户。

 ?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既解决了农户的生产问题,也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技能。?谢粤斌说,今年他参与发表了3篇SCI论文。

 ?与常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相比,科技小院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生常入驻,高校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可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翁伯琦说。

 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院长蒋鹏曾就职金品农业公司,现在在福建农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工作时接触到小院,发现这里的师生科研知识丰富,在实践操作上以及创新思维上都有过人之处,这也让我感到自身知识体系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造。?蒋鹏说。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翁伯琦认为,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为农村带来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师生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农民可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

呵呵 我就在涿鹿县

涿鹿县位于北京市北部,县城距北京市区125公里,东南部与北京市的门头沟区接壤,西北部与张家口市下花园相接,西南与蔚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辖1区、8镇、9乡、373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是较大的环京津县区之一。

涿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无霜期140天,年均日照数2875小时,日照率为65%,年平均温度9.1℃,对农作物积累干物质极为有利。

涿鹿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水资源充裕,全县水资源总量达7.45亿立方米。具有五千年的农业耕作史,历史上素有“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全县总耕地面积50.8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6亿公斤左右。林业资源优越,全县有林面积185.5万亩,其中果林面积98.9万亩,年产量1.25亿公斤,森林覆盖率为44%。涿鹿县是全国粮食大县、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绿化工程重点县、全国水果产量百强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仁用杏之乡、中国葡萄之乡。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全县已形成葡萄、杏扁、蔬菜、畜禽四大龙型特色产业。葡萄产业,新发展干红酒用葡萄7000亩,新品种鲜食葡萄3000亩,全县葡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0.6万亩。申请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全县6家葡萄汁企业共加工葡萄原酒5000多吨,转化葡萄7500吨,并继续开拓销售市场,努力抓好葡萄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建设,增强葡萄产业的后续竞争能力。杏扁产业,新发展杏扁6万亩,累计达到52万亩,杏仁产量达到2000吨,享誉海内外的“龙王帽”大杏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被誉为“全国仁用杏之乡”,杏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吨。在加强管理、提高单产、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方面狠下功夫,提高杏扁产品的综合效益。蔬菜产业。围绕“蔬菜进京”,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在主产区开展了“无公害示范户”创建活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农业科贸服务中心,注册了“三帝”牌蔬菜商标,蔬菜产业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绿色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引进和推广生态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蔬菜品质,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和设施蔬菜,扩大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畜禽产业,全县涌现出各类养殖专业户3226户,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了奶牛养殖业,通过培育典型示范户,强化小区建设,全县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10个,奶站6个,新发展奶牛3300头,达到近1万头。同时,搞好防疫灭病,品种改良、牛源引进、科学饲养技术推广,积极引进奶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奶牛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此外,新兴的大枣产业发展迅速,新增1.5万亩,总面积达到4万亩。县奶业协会、葡萄协会、杏扁协会等农业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丰富的矿产资源,涿鹿已探明有金、银、锰、铁、铜、磷、石灰石、花岗岩、煤等矿床点129处。涿鹿工业自建国后起步,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工业厂矿120余家。产业结构以煤炭、矿山、化工、轻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酿酒为主,有16种产品获省优、部优、国优称号。

千古文明开涿鹿。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在涿鹿一带进行了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炎黄阪泉之战”和“黄炎涿鹿之战”,最终在涿鹿合符统一,开基立业,凝结了中华合符文化,开创了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举世瞩目的、以黄炎城为中心的“三祖文化”“中华合符文化”遗址遗迹,成为中华文明古国彪炳千秋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境内至今保存尚好的古迹遗址有黄帝城、黄帝泉、炎帝营、蚩尤寨、蚩尤坟等二十三处。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谋求合作,开发建设的胜地。

近年来,涿鹿县确定“工业立县、生态兴县、民营经济富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对外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引进了北大青鸟环宇公司、亿能普药业等一大批科技工业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实现了与京津旅游业对接。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涿鹿人民正以开放、诚信、文明、现代的新形象,真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