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盐渍化原因

土壤盐渍化是指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壤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化与碱化的土地质量退化过程。土壤盐渍化的结果导致土壤中盐、碱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以致作物开始生长时就受到伤害。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气候、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及不合理灌溉方式等所造成。我国地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先决条件。造成土地盐碱化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因素纷繁复杂,其根源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行为。这些不合理的利用行为虽然直接表现为不科学的技术措施,但不科学技术的使用涉及到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宏观政策的失误等。

盐渍化原因

自然原因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地下潜水水位与水质、地下水径流条件、岩土体含盐量、灌溉水矿化度等。

我国西北内陆盆地,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盐分的地表水以水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聚集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矿化度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过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富集。

盐渍化的自然成因

人为原因

一、技术因素

(1)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没有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尤其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2)灌、排渠系不健全、不配套,不能满足灌区合理灌溉、及时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3) 渠系设计强调自流灌,渠系设计水位偏高,渠道渗漏,加上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水平低,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灌溉渗失水量也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

(4)大量引用咸水灌溉的结果。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干旱缺水,灌溉后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因,咸水灌溉面积迅速发展。但长期引用咸水灌溉即潜伏着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危险。在易次生盐碱化的地区,不合理地开垦土地种植水稻和发展灌溉农业。

二、管理原因

(1)我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工作基本上都是80 年代中期完成的,在盐碱地的分布与资源数量上,几次调查数据不符,差异很大,全国的土地盐碱化监测预报体系尚未建立。

(2)有些灌区开灌后,对灌溉管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注意建立和健全灌溉管理制度,不执行计划用水,灌溉效率和灌溉水的利用率都很低。

(3) 尽管国家有“水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但是没有很好地宣传和贯彻到基层。

人口压力、经济落后和贫困。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滥用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济落后,缺乏投资建设排水设施,不仅使灌区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还使远离灌区的草地和非潜在的盐碱,土地发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

矿化水(Minerolized water)就是含矿物质盐类的地下水,富含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每升矿化水中含盐的克数称为地下水的矿化度,其中淡水或微咸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咸水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于灌溉,盐水和卤水不能用作灌溉水。矿化水可以用电渗析法进行淡化。

北方干旱地区,一些地方的地下浅层水多含有矿物质,其中主要的是卤族元素。特别是含有氯化物的水,水味苦涩,有咸味,称为“苦水”。对含矿物质少的轻度矿化水,可以配合淡水进行笋田灌溉。

一般能勉强饮用的、含盐量在0.1%以下的苦水都可用于灌溉。但长期用轻质矿化水灌地,会造成土地的次生盐渍化,使碱度增加,并容易出现从空气中“吸潮”和地下“返潮”的现象。

高矿化水

高矿化水又称矿化水。高矿化水在地农水或地下水中的总含盐量大于1000mg/L的水pH值大于7。水味的苦咸来自水中含有的各种盐类:当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镁和硫酸钙时水呈苦涩味。

水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时,水则呈咸味它作为活饮用水时需经淡化处理,要求含盐了找低于500mg/L;作为工业用水,进行淡化处理时,应根据各工业部门对水质的具体要求,确定淡水含盐量标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