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有哪些变化?原因何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都萌发产生于唐代。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政治:
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开元盛世
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
经济:
货币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lěi),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juàn)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shī)、绮(qǐ)、缣(jiān)、紬(chōu)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世界GDP比重:58%
户口
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唐朝服饰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
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文化:
文学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美术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1. 李白关于盛唐气象的诗句
李白关于盛唐气象的诗句 1.李白诗歌是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
2.李白的诗与盛唐气象的文化意义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激情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3.李白诗歌是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再如《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
4.李白的诗与盛唐气象的文化意义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
5.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谁的诗句
一般认为李白的诗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他必然受到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他入长安,以一首《蜀道难》使当时名誉京华的贺知章惊叹折服,呼他为“谪仙人”;杜甫在途中同他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东下,别后对他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王屋山人魏万仰慕李白,追踪数千里于广临与之相见,颂李白“横海鲲,负天鹏”,誉李白诗“鬼出神入”;明唐寅说:“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同时,李白也丰富促进强化了盛唐气象,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为什么李白的诗是盛唐气象的顶峰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从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里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五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
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
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存在。
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
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
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五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
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唐代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朝的影响。
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 看了这些 便能领悟了~~。
7.以李白的诗歌为例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