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搞农业生产没有农药,农民是如何防治病虫害?
人类发明有机化学农药之后,现代农业生产中才开始大规模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做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在农业生产中,是怎么防治害虫的呢??
1、小规模多品种种植模式
古人多以小农经济为主,不像现在,单一产品,一种就是几十几百亩。古人往往种出来供少部分人甚至只是供家人食用。男耕女织的家庭式农业生产,小规模多种类种植,比起大规模单一品种来说,虫害大范围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2、各种物理、生物、生态治虫
物理治虫: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直有焚烧秸秆的习惯。虽然现在来看会污染空气,但是在古代,这种方法可以烧死害虫以及土里的虫卵,还可以增加肥效。古时没有这么多汽车,也没有电厂和炼钢厂大量使用煤炭,对空气的污染并不明显。
生物治虫:虽然没有农药,不过聪明的古人还是会想出各种治虫的方法。治虫方法中,包括使用嘉草、莽草等进行治虫。甚至还会将蛎壳煅烧生成蛎灰,利用蛎灰的碱性当作除虫剂。
根据史书记载,食盐、硫磺、石灰、砒霜等都有被用做杀虫剂。使用的方法包括混入种子收藏、伴同种子种植、浸水或煮汁喷洒、点燃熏烟、涂抹虫蛀孔等。
乾隆《嘉应州志》卷1《舆地部·物产》有记载:“烟草取其筋骨舂末,杂石灰散布禾苗,杀虫兼滋润苗根。近则以生烟草杵烂,置田中,效捷而功更省。所以州人种烟草者益众”。
生态治虫:古人很早就发现,维持生态平衡,增加益虫、益鸟的数量,可以让害虫的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不至于大幅度减少产量。
益鸟
据《岭表录异》记载,早在唐代,就有农民开始尝试建立鱼稻共生的生态环境,这和当今的循环农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咸丰《顺德县志》卷6《经政略》中更是有详细防治蟛蜞危害稻田的记载,除手工清除之外,养殖鸭群放养于稻田中,让鸭群帮助清理稻田中的蟛蜞。
稻田的鸭子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记载,岭南地区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甚至还有人专门收购黄猄蚁卖给柑橘种植户。
黄猄蚁
古代农书中记载,农民们用兔子粪伴种防地老虎、用烟草水杀蚜虫等方法治虫。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府会委派专门官员来进行虫害的管治工作。虽然如此,但因为战争、统治者的荒*无度等因素,古人一旦碰到大规模的蝗灾,就会出现逃难,甚至人相食的情况。
所以,辩证的来看,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才能保证现代农作物的高产,让大家有饭吃,能吃饱。现代农业,不可能完全杜绝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应该研究更多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杀虫剂,让农业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钠,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生物农药包括虫生病原性线虫、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物衍生物和昆虫费洛蒙等。生物农药在有机农业使用的整合害虫管理系统(IPM)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青岛浩瀚农业技术专家研究认为生物农药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其目标族群逐渐养成的抗药性,以及农药对于非目标族群的负面影响。过去三十年来,化学家,生化学家,毒理学家,以及IPM专家一起研究从植物衍生的新一代化合物,具有管理害虫的效力和最低程度的环境不良影响。第一代的生物农药包含尼古丁,生物碱,鱼藤酮类,除虫菊类和一些植物油等,在人类历史上已有相当的使用时间。在1690年,烟草的水溶性成份就用于对抗谷类的害虫。除虫菊也是常见的蚊香的主要成份。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仍然相当有限,在1995年,生物农药占世界农药总销售量的1.3%。许多因素限制了生物农药的成长:生物农药通常不具广效性,和化学农药相比效果较为缓慢,有效期限较短而成本较高。然而,相对于化学农药在许多国家的市场需求停滞不前或减退,生物农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数年内,化学农药的预估市场成长率约为2%,生物农药则为10-15%。日益成长的有机农业,使得生物农药的需求逐渐上扬。另一方面,生物农药也应该像化学农药一样,接受其对健康,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安全的审慎评估。生物农药是天然存在的或者经过基因修饰的药剂,与常规农药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作用方式、低使用剂量和靶标种类的专一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农药的范畴不断扩大,涉及到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许多种类及多种与生物有关的具有农药功能的物质,如植物源物质、转基因抗有害生物作物、天然产物的仿生合成或修饰合成化合物、人工繁育的有害生物的拮抗生物、信息素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