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设施蔬菜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论文

设施蔬菜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论文

设施蔬菜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概述了白水县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对策,为县域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对策

 陕西省白水县地处渭北高塬北部,近年来,该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是农民经济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然而,化肥、农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设施蔬菜过量施肥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1存在问题

 1.1化肥施用量严重超标

 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环境指标规定,农业化肥施用强度≤280kg/hm2,而白水县30户菜农的化肥施用强度最高为1875kg/hm2,最低为928kg/hm2,平均可达1454.3kg/hm2,是国家规定指标的5.2倍。

 1.2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使用

 由于被调查的西固镇王河村属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加之有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的监督管理,在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但目前仍有2%~3%的菜农在使用甲拌磷、三氯杀螨醇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3忽视农药安全间隔期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农作物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到农产品收获的天数,可保证收获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各种农药因其特性和降解速度不同,加之各种作物的生长趋势和季节不同,施用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也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菜农对这一常识掌握不全,为了保证杀虫、杀菌效果轮番使用,为了抢市场,喷药后急于上市的现象仍有发生。因此,寄希望于菜农守住农药安全间隔期成为保障蔬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

 2.1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农民长时间盲目施肥、滥施化肥,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化肥中的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肥的流失还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导致硝酸盐含量升高,特别是蔬菜施用硝态氮肥,可使蔬菜中积累大量硝酸盐,硝酸盐在蔬菜储存过程中又可还原为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当大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NO2-)+胺、亚硝基胺、次生胺致癌,并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出现“种瓜瓜不甜、吃菜菜不香”的现象,影响人体健康。

 2.2不规范使用农药的危害

 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农药在田间使用后,除少部分附着在作物体表外,大多逸散在大气中或降落在农田土壤中;大气和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雨水的冲淋,又会进入邻近的水体;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及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又可被作物吸收而进入作物体内及农产品中。

  3措施与对策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创造有利于蔬菜丰产、丰收的生态环境。

 3.1建立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农技推广部门应指导菜农按照生产绿色食品要求的肥料标准(NY/T394—2000),科学合理施肥。

 3.2制定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技术规范

 让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技术规范进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超标使用农药和过量施用化肥现象,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3防止化肥、农药污染

 一是针对蔬菜生长发育的特点和需肥规律,在温室内采土化验,按照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肥料使用标准进行科学施肥,减少因过量施肥对作物、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认真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依据各种农药的残留动态,确定各种农药在不同蔬菜上允许使用的次数、用量及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量。

 3.4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通过专业协会、合作社,向菜农推广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抓好对菜农的专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与大、中型农资企业,供货商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农民提供放心的农资产品,指导农户在农药使用的关键时期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品种,进行统防统治,生产出优质安全的蔬菜产品。

 3.5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

 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农资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让农资经营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禁用、限用农资产品的有关规定销售农药、化肥,形成从“田间-市场流通-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兵防守”,让高毒、高残留农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藏身之地。

 3.6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职能作用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的管理,有效保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监控,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把农产品质量关,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蔬菜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县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对农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进行监测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职能,对市场上销售的蔬菜进行现场检测。

;

所谓设施栽培是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的有效生产。由于蔬菜设施栽培的季节往往是露地生产难以达到的,通常又将其称为反季节栽培、保护地栽培等。采用设施栽培可以达到避免低温、高温暴雨、强光照射等逆境对蔬菜生产的危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蔬菜育苗、春提前和秋延迟栽培。设施蔬菜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一是面积迅速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蔬菜设施栽培技术逐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近10多年来发展面积迅猛。2003年全国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750万亩,比1980年增长350倍。其中大棚1590万亩,中棚1275万亩,日光温室750万亩,加温温室和连栋大棚15万亩。我市大中棚面积目前有4万亩。

二是栽培方式多样。我国地域宽广,地形、地貌乃至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较大,加之经济技术基础不一。因而,开成了不同的设施栽培形式,如地膜覆盖,塑料薄膜大棚,连栋大棚,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遮阳网覆盖栽培,防虫网栽培等。

三是南北栽培自成特色。南方地区夏季及早秋持续高温炎热和梅雨而导致蔬菜供应的“伏缺”,由于推广遮阳和防雨、防虫网覆盖栽培,加之选用相应的耐热、耐高温品种,解决了这一问题。北方冬季寒冷,光照充足,利用日光温室能有效地增加棚温,解决蔬菜的越冬及春提前和秋延迟栽培。

四是多品种、多茬次周年综合利用。由于防虫网、遮阳网的大面积推广运用,设施栽培除了冬季增温外,夏季还能进行防雨遮阳栽培,实现周年多品种、多茬次的栽培与综合利用。

二、设施栽培的类型和特点

1、小棚。一般采用毛竹等材料按80-100cm的间距插成拱架,棚高50―80cm,棚宽100―130cm,在拱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即成。其特点是生产成本低,晴天时升温迅速,缺点是夜晚降温快,加上棚矮小,不利于农事操作。在生产上一般和地膜覆盖相结合,主要适用于瓜、茄、豆和叶菜的春提早栽培。

2、中棚。一般1.5―1.8m,跨度4-6m,可在棚内进行农事操作,多为竹木结构,性能介于小棚和大棚之间。除用春提早栽培外,还可用于秋延后栽培和育苗。每亩成本约2000元左右。

3、大棚。一般长35―50m,跨度6―8m,高度2.5m左右,拱架大多为钢结构。大棚具有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作业方便等优点,缺点是成本较高,每亩造价约1.5万元。

4、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是一种北边为土墙,南边为竹架或钢梁、竹杆相结合的半拱型薄膜覆盖的建筑物,其北墙一般高2.6m左右,南北向宽10m左右,东西向长80—100m。其特点是光能利用率高,升温快,保温性能好,冬季棚内外温差能达到15℃,空间高大,操作方便。特别适合喜温型蔬菜的生长,在北方地区应用较多。每亩造价在3万元以上。

5、现代化温室。这类温室的特点是内部空间高大,温室顶高4―4.5m,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强,加温、降温、遮阳、灌溉、施肥等配套设施齐全,可以实现蔬菜的周年生产,缺点是设施昂贵,每亩造价至少在10万元以上,多用于高档果菜类的栽培、技术示范和旅游观光等目的。

三、主要茬口安排

茬口安排的原则:一要考虑不同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如不要将喜冷凉的蔬菜放在夏季栽培,同种同科蔬菜不要在同一块地上长期连作等;二要考虑错开与露地蔬菜上市的时间,如果设施蔬菜的上市时间和露地蔬菜没有区别,则设施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无法体现;三要考虑蔬菜的经济价值,对于露地能够生产的产量高、价值低的蔬菜如大白菜、包菜等,一般不用设施栽培;四要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判断哪些种类和蔬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最佳上市期如何,市场需求量有多大等因素,以此确定栽培蔬菜的种类和播种生产期;五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设施本身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本地冬季阴雨天多,光照少,大棚不易进行越冬生产。

1、春提前。栽培的蔬菜以茄果类、瓜类和部分叶菜类蔬菜为主。茄果类蔬菜一般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育苗,瓜类蔬菜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育苗,两类蔬菜都在2月中下旬定植,4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收获。苋菜、茼蒿等叶菜1月上旬播种,2月上旬至3月上旬开始收获上市。

2、夏季防雨遮阳。主要是利用大棚的顶膜避雨,加盖遮阳网遮光降温,种植青菜等叶菜。

3、秋延迟。主要栽培番茄、大椒、茄子、黄瓜、西瓜、刀豆等喜温型蔬菜和茼蒿、芹菜喜冷凉的蔬菜。秋延迟的蔬菜播种期大多在7月上中旬,黄瓜、西瓜的播种期为8月上旬。

4、越冬栽培。越冬栽培是冬季寒冷季节在大棚内种植喜冷凉而且产值高的蔬菜,一般都是围绕春节上市,如苋菜、茼蒿、芹菜等,播种期在12月之前。

四、环境调控

设施栽培的目的就是通过人为调控的措施,创造出更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光照、温度、气体和土壤环境。但设施栽培容易造成棚内温度升降过快、湿度过大、土壤返盐等问题。

1、温度调控。⑴选用保温性能好的覆盖材料,生产上大棚基本采用塑料薄膜作为覆盖保温材料。⑵选用合理的骨架结构,以减少遮光面积,大、中、小棚基本上都采用钢架结构或竹结构。⑶采用多层覆盖,为了有效的保持棚温,可以大棚内套小棚,小棚上盖草帘,小棚内铺地膜。⑷临时加温措施,如地热线、油炉加温等。⑸适时通风,在棚内温度高于作物生长的适宜温度时要及时通风降温。

2、光照调控。⑴选用透光性能好的覆盖材料,进行冬季生产要选用透光性能好、防尘、抗老化、无滴透明膜作为覆盖材料,大棚膜最好采用新的醋酸乙烯膜。⑵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冬季在不降低温度的前提下,白天要尽可能对多层覆盖早揭迟盖,尤其是草帘。⑶采用人工补光,冬季如遇上连续阴雨天气,可用白炽灯、钠灯等进行人工补光,既可弥补光照不足,又能增加棚内温度。⑷及时进行植株调整,冬季在棚内生产的果菜类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摘除植株中下部的老叶和黄叶,改善植株中下部的光照条件。

3、湿度调控。⑴通风换气,冬季大棚生产棚内湿度很高,对蔬菜生长十分不利,要适时通风,通风时间要把握在外界气温高于棚内温度时进行,防止通风不当降低棚内温度。⑵地膜覆盖,由于棚内相当一部分的湿度来自于土壤水分的蒸发,采用地膜覆盖可以将土壤蒸发的水分控制在地膜以内。⑶改进灌溉方式,采用滴灌、膜下暗灌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湿度。

4、气体调控。主要是补充二氧化碳,可以通过通风换气、施放二氧化碳气肥或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实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