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是谁在汉代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

东汉的杜诗在做南阳太守期间,注意节省民力.为了提高冶金技术,他发明了水排(一种水力鼓风机).

是谁在汉代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

水排应用水力机械轮轴带动鼓风囊,使皮囊不断伸缩,给冶金高炉加氧.这种装置,用力少,见功多,是我国冶金史上的一大改革.三国时期的钏暨曾加以改进推广,使其效果提高了三倍.

杜诗发明水排,一改中国冶炼鼓风装置靠人力和畜力为动力的善,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比欧洲早了1100年,在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唐朝时期创造的新式灌溉工具是?

龙骨水车(翻车)

在以前中国许多地区都广泛使用着一种龙骨水车。也叫翻车。它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很是好用。中国应用水车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东汉时期,翻车就出现了,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有翻车的制造,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中国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直到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重新发明创造了一种新式翻车,才使得翻车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形成了从东汉到三国翻车的正式产生。

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

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即龙骨水车)。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马钧所制的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

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中国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扶风)人,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改良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曲辕犁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中国古代史》(选修)在介绍唐代经济发展时谈到了唐代农具的改进,曲辕犁的出现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为使学生了解曲辕犁,教材还附上插图(图1)现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并介绍曲辕犁教具的制作过程.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北魏魏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