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养殖业的池塘水质变坏怎么办

养鱼先养水。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可以通过水体颜色、氨氮含量、底泥颜色等的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水产养殖业的池塘水质变坏怎么办

1.红水 池塘水色变红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无大碍,但一旦天气突变,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便会产生毒素而致水体恶化,甚至直接导致鱼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变红,必须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用四季安或季胺盐碘等泼洒消毒,第2天再用双氧氯、强氯精等泼洒1遍,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

2.黑水 当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未得到及时转化,如残饵、动物残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这些物质腐败后,消耗大量溶氧,极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一旦发现此种黑水时,第1天~第2天分别施用1次双氧氯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待3天后,用百丰活力净水王全池泼洒1次。

3.白浊水 当池水呈白浊色时,表明池塘有机耗氧物质过多,相对而言,将大型有机质分解成营养盐类的微生物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营养盐类而大量死亡,从而使池中物质循环被破坏,池水接近老化,且严重缺氧,这种池塘内的鱼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阳升起前易出现浮头。发现池水为白浊色时,第1天施用“水宝加氧包”,使有机质在絮凝后得到及时氧化,第2天全池施用百丰水产宝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水体物质循环。

4.氨氮含量过高的水 投喂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鱼塘,如螃蟹池、对虾池、乌鳢池、鳜鱼池等,如果在平时养殖管理中投入较多高蛋白的饵料后,新陈代谢产物中氨氮含量过高,影响水产动物摄食生长,使其免疫力降低,极易造成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塘,每隔10天~15天施用氨净或池底净1次,及时降解氨氮。如果通过水质检测,发现池水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时,应及时向池中施用氨净、氧宝,第3天再用肥水素、肥水宝之类泼洒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增强水体的物质循环能力。

5.臭水 由于池水腐殖质沉积,动物残体、残饵、粪便沉入池底后进行腐败分解,致使池塘底泥发黑、发臭,从而极易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极易对生活于中下层的水产动物造成威胁,如鲫鱼、草鱼、青鱼、螃蟹、虾类、鳜鱼等品种。情况严重时池塘中下层的水产动物常浮于中上层,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层。如出现上述情况,每隔10天~15天要施用1次百丰水产宝,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机质或腐殖质的转化,避免底泥发黑、发臭及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发现池塘出现底泥发黑、水发臭,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换水后,第1天施用活力净水王,第2天施用速效肥水宝来调节水质。

水产养殖过程中池塘黑水的原因是什么?

转水,是藻类发生结构性变化,水的颜色发生转变。

倒藻,是水中藻类死了。无论是倒藻还是转水,对养殖鱼虾都不好。前提是:水中藻类营养失衡,造成转水现象。当部分藻类过度繁殖后,就开始有倒藻的风险了。关键是缺乏有益分解菌,藻类无法得到全面营养,就开始出现不平衡现象。用协和原露,及时补充有益分解菌(不耗氧),能很好滴保持水色稳定。

隐藻引起

由于隐藻对于温度适应能力强,对水体营养要求不苛刻,对光照要求不严格,所以该藻类引起的黑水只要氮、磷等元素适宜,几乎可以在春夏秋冬四季都出现,并且很容易形成优势藻类,对光照不敏感,无光条件下能够异样生存。

膝口藻引起

许多水产人士喜欢将膝口藻归纳为甲藻门,主要是因为甲藻门有一个膝沟藻科,两个藻类虽只有一字之隔,但是膝沟藻在藻体死亡后分泌大量的毒素,毒素对鱼类没有毒害作用,但是对于摄食鱼类的人类有毒害作用。而膝口藻属于黄藻门,有鞭毛,趋光性很强。

大分子有机物过多

多在早春出现,主要是淹青塘、饲料或青草投喂过多、粪肥施用过多等,水体有机质大量积累,同时水体有益菌匮乏、分解力不足导致"黑水"。

小分子有机物过多

此种情况形成的黑水一般出现在倒藻后。倒藻后的水先变红,两三天后池子里的小分子有机物就会因为没有藻类利用而大量积累形成黑水。

一般情况下,养殖动物没有大的问题,只是调水的话,一般是建议排换水,停施肥粪,根据情况减少投料,使用改底增氧产品,第二天晴天上午水清清解毒后培养芽芽乐,加强水体有机质的分解,控制藻类的丰度,同时根据藻类情况合理调整池塘的氮磷比和培养有益藻来控制藻类的种类,调节藻相。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