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多少
2000年农田灌溉的总用水量占全社会的比例是63%,2013年底,农田灌溉的总用水量占全社会的比例是55%。
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8140亿立方米,力争到2020年控制全国用水总量是6700亿立方米,到2030年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全国农田灌溉的用水量一年平均在3400-3700亿之间,能够提高10%的利用率,就能节约出300多亿立方米的水。
因为国家用水总量,在不同的阶段,已经有明确目标。国家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8140亿立方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这样的要求,到2020年控制全国用水总量是6700亿立方米,到2030年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2020年、2030年都有一个封顶的数字。
扩展资料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比重大约是40%,世界发展中国家目前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的比重大约是60%-65%。相对欠发达国家,基本上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的比重是80%-85%,目前我们是55%,基本上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层次。
随着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推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会继续得到提高,到2020年,计划是提高到0.55,到2030年,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当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60的时候,在总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用水的比重肯定要比55%下降不少。
人民网-水利部: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是6700亿立方米
在我国现有常用节水灌溉方法包括渠道防渗、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均为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属于“被动式”灌溉模式。滴灌灌水器为了实现更小流量的灌水以及长距离铺设,就必须不断地减小流道尺寸,由此带来了流道易堵塞及制造难的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下面来看一下常用的灌溉方式
如图所示
微喷
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地面灌溉 灌溉水在地而流动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或在田面上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逐渐渗入土壤的灌水技术。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简单、易于实施,水头要求低,能源消耗少。但容易破坏十壤团粒结构、表土易板结,水的利用率较低、平整土地的工作量大。
2.喷灌 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使水通过喷头(或喷嘴)射至空中,以雨滴状态降落田间的灌溉方法。喷灌设备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或喷嘴)等部分组成,可以是固定式的,半固定式的或移动式的。具有节省水量、不破坏土壤结构、调节地面气候且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
3.微灌 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主要特点是灌溉时只浸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保持干燥,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简称微灌。主要优点是:灌水均匀,节约能量,灌水流量小,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力强,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耐盐能力;便于主动控制,明显节约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果等。
4.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系统一般由输水部分和田间灌水部分组成。输水部分可采用渠道或管道与水源连接。田间灌水部分为埋设于田面以下的渗水管网,灌溉时水沿管壁的孔眼渗出,经土壤渗吸扩散,进入根层。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不适于普遍推广。
如图所示
喷灌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于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
如图所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