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配售孖展冰火两重天,这家养猪央企如何玩转市场?

作为中粮集团旗下第10家上市公司,中粮肉食(01610)即将登陆港交所主板。

配售孖展冰火两重天,这家养猪央企如何玩转市场?

 智通财经获悉,此次上市,中粮肉食发行9.756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10%为公开辟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每股发行价2.00至2.65港元,每手1000股,预期11月1日上市。按招股价中位数计算,所得款项净额为21.58亿港元。

 从中粮肉食前两天的招股情况来看,虽然国际配售已获足额认购,但是孖展情况并不热烈,19日?展仅录得73万港元,20日更是浮现“抽飞”的情况。两日下来,中粮肉食孖展认购累计增至168万港元。

 国际配售与孖展情况的冰火两重天,也从侧面反映了投资者对中粮肉食未来发展的疑虑。

 事实上,在中粮肉食宣布上市后,就绿澍有分析人士对其业绩状况、盈利能力和业绩易受猪肉价格影响等问题提出质疑。甚至有媒体报道指出,先前连亏两年的中粮肉食在中粮集团内部显得越来越鸡肋,此番IPO也是为了尽快让该板块陷入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并且除盈利能力外,该集团旗下的部分养猪场还存在竣工手续不尽整的情况。

 若IPO后,上述质疑若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主意,或将成为影响中粮肉食未来业绩的隐忧。

 连亏两年2015年扭亏为盈

 资料显示,中粮肉食旗下的业务包括猪肉业务和国际贸易业务。猪肉业务主要利用垂直整合平台养殖生猪、生产鲜猪肉及肉制品,国际贸易业务主要为寒冻肉及副产品的进口和销售。

 上述两大类业务可细分为生猪养殖、畜肉、肉制品和国际贸易四个分部。中粮肉食自称其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笼罩了猪肉行业价值链——生猪养殖分部生产的生猪大部分供应赠畜肉分部,剩下生猪售予外部客户;畜肉分部向肉制品分部提供生鲜猪肉作为原材料;国际贸易分部进口的寒冻肉类也会向肉制品分部进行对内销售,供后者生产相关产品。

 截至2016年9月19日,中粮肉食在国内共有47个生猪养殖场、2个屠宰加工工程及2个肉制品加工工厂。该集团的肉制品分为“家佳康”和“万威客”两个核心品牌。“家佳康”主要推销小包装生鲜猪肉产品,在华中、华东及华北地区销售。“万威客”主要是高端低温肉制品,在华南和华东地区销售。

 因主营业务大多与猪肉有关,近三年中粮肉食的纯利润受生猪及饲料的价格波动影响,起伏较大。2013至2015年,中粮肉食分辞录得收益37.33亿人民币(下同)、37.46亿及50.56亿,重合年均增长率为16.4%。

 相较于增长中的收益,利润的表现就显得不尽人意了。招股书透露,2013及2014年,中粮肉食分辞录得亏损2.4亿和4.1亿,2015年扭亏为盈录得1.5亿元纯利。

 中粮肉食表示,2013、2014年的亏损主要是销售渠道拓展产生项目销售开支、生猪价格下跌、生猪业务提升等缘故所致。

 截至2016年4月,中粮肉食录得收益19.68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43%;录得纯利约4.65亿,2015年同期则录得1.66亿元的亏损。

 为上市剥离亏损业务

 2016年前四个月的纯利远超2015年全年,还未上市,中粮肉食就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就单。

 不仅如此,据智通财经知道,为了让上市后的财务报表更好看,中粮肉食可谓煞费苦心——2016年2月,中粮肉食投资的全资附属公司中粮禽业注册成立。紧继而,中粮肉食将旗下的中粮肉食(宿迁)、中粮肉食养殖(山东)及中粮肉食(山东)各自100%的股权转让赠中粮禽业。4月18日,中粮肉食与群合(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群合(香港)”)订立股权转让协议,将中粮禽业100%股权转让赠群合(香港)。尽成转让后,中粮禽业成为群合(香港)的全资附属公司,不再是中粮肉食的一部分。

 对于抛售上述三家公司,中粮肉食在招股书中解释说,为精简产品供应令集团专心于贯通整条猪肉产业价值链的业务,考虑到禽肉业务的财务占比,集团决心将中粮肉食(宿迁)、中粮肉食养殖(山东)及中粮肉食(山东)淘汰。

 智通财经获得的资料显示,上述被中粮肉食抛售的三家公司在过去三年的盈利状况都表现不佳。招股书披露,2013至2015年,中粮肉食(宿迁)、中粮肉食养殖(山东)及中粮肉食(山东)三家公司下属的生鸡养殖、屠宰及销售业务共录得亏损1.62亿、6160万及5880万。

 实际上,这也不是中粮肉食唯独一次“抛弃”表现不佳的业务。2014年时集体并入中粮集团的华孚集团旗下的肉食业务此次也未能与中粮肉食集体上市。然而,就在今年3月,曾有媒体报道,华孚集团的肉类业务已并入中粮集团的子公司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

 中粮肉食则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华孚集团的生猪业务由孤立于中粮肉食的管理团队管理,中粮肉食在对华孚猪肉业务进行审查后以为,该业务的资产质素及财务表现不符合集团请求的标准,因此集团决心不向中粮集团收购华孚猪肉业务。

 肉价仍不稳定 易影响业绩

 上市前的整装待发能否帮助中粮肉食潞傍维持盈利?它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行业现状?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及消费市场,2015年猪肉产量及消费量分辞占全球生产及消费市场的49.2%及50.2%。我国的猪肉产量预计将以2.5%的重合年均增长率从2015年的5490万公吨增长至2020年的6220万公吨。猪肉消费量则预计以2.4%的重合年均增长率从2015年的5570万公吨增长至2020年的6260万公吨。

 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添、中产阶级群体崛起及饮食习惯相应地更加西化,国内的肉制品消费量也在稳步增长,预计将自2015年的1450万公吨增值2020年的1940万公吨,重合年均增长率为6%,较2010至2015年的数据增添1.4个百分点。

 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大对中粮肉食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但生猪价格通常呈周期性变动,尤其近几年波动幅度较大,或将赠中粮肉食的业绩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数据显示,国内年度均匀生猪价格由2013年的每公斤14.91元下降至2014年的每公斤13.19元,之后又上升至2015年的每公斤15.23元,2016年4月国内均匀生猪价格进一步上升至每公斤20.08元,但8月时又下降至18.51元。

 据智通财经知道,生猪价格一方面反映了市场供需变幻,若当年生猪产量增添,均匀生猪价格将随之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相应价格受到饲料原料的价格、爆发猪疾病或媒体报道猪疾病等多因素影响。而近几年,生猪主要饲料原料玉米的国内均价也在不断波动。

 中粮肉食坦言,集团的经营业绩受到生猪及肉类产品的售价及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价影响,而集团无法保证能及时将中粮肉食的任何成本增幅所有或部分转嫁赠客户,或者根本不能转嫁,约摸对集团的经营业绩造成重要不利影响。

 盈利能力亟待提高

 从中粮肉食近三年的业绩来看,可以说是亏也肉价、赚也肉价,集体业绩受行业状况影响较大。那么中粮肉食自身的盈利能力在行业内是什么水平?

 兴许这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13年至2015年和2016年前四个月,中粮肉食的毛利率分辞为5%、3.2%、2.3%和1.1%。纯利润率方面,因2013和2014年的亏损业绩而录得负值,2015年纯利润率为4.1%,2016年纯利润率为23.4%。

 智通财经查询同行业内的双汇和温氏股份的财务数据获悉,2015年,双汇实现营收约447亿,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2.56亿,净利润率约为10%。温氏股份的营业收入约为482亿,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62.05亿,净利润率约为13%。相较之下,同期中粮肉食的纯利润率仅为4.1%,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有分析人士以为,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中粮肉食最大的特点是产业链尽全打通。但是全产业链的布局反而降低了各环节效率最大化,同时增添了成本。这也导致中粮肉食的盈利水平低于同行企业。

 对于自身的盈利能力,中粮肉食表示,除生猪价格等行业大环境带来的影响外,影响其盈利能力的另一个主要缘故是业务提升,增添新的生产厂房导致集团产生固定成本及开支,而新生产厂的产量及利用率依然较低,提升产量及降低单位经营开支仍需要一定光阴。并且中粮肉食绝大部分生猪养殖场自2011年开始成立,或正在建设当中。

 随着产能的提升,生猪养殖效率的提高,单位经营开支减少及均匀饲料成本降低,该集团的盈利能力或将得到改善。

 部分养猪场存环保瑕疵 或成隐患

 截至2016年10月9日,中粮肉食有5个在建的新生猪养殖项目,所有预期在2016年底前尽工,预计到年底该集团生猪年产能将提高到约350万头。中粮肉食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将年产能扩大至550万头,实现2015至2020年19.3%的重合年均增长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粮肉食此次集资所得款项的65%(约14亿元)将潞傍用于建新的生猪养殖场及饲料加工厂。

 中粮肉食称,集团以为中国猪肉行业价值链上游,尤其是生猪养殖的发展机会更大,因此,近年来中粮肉食花了较多的精力扩大生猪产能且将潞傍发展生猪养殖业务,进一步强化垂直整合业务模式,以此来提高其维持质量控制及确保食品安全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旗下的工厂在环保领域存有瑕疵。例如,旗下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河北省张北县、吉林省长岭和江苏省盐城的猪场,投入运营前未办妥环保竣工验收手续,同样赤峰、张北和盐城的猪场还未领取污染物排放允许证。

 此外,该公司亦在东台沿海经济产业区及盐城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拥有总年产能35万头的生猪养殖场,目前仍在办理环保竣工验收手续。

 尽管中粮肉食表示,上述不合规事件受行政处罚的约摸性极低。但该集团也在“风险因素”一栏坦言,倘若遭堤湫政处罚,或将对集团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如此看来,上市后,中粮肉食既要想着如何提高盈利能力,还要想着保证养猪场建设、运营的合规合法,着实有一番忙碌。

70%家庭猪场淘汰,多家猪企倒闭,谁成最大赢家?养猪还能养吗?

想买土地修猪圈不可以。土地是村集体的,不能私自买卖。只能转包或者是对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土地管理法》规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第八条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九条 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物权法》规定: 第四十七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尽管今年才过去不到5个月,可不少猪企已遭受了巨亏或破产之灾,那些中小散户也陆续退出养殖行业。

温氏、新希望、正邦作为养猪业的巨头,仍然无法摆脱亏损的命运,而那些近几年才投入养猪业的企业,它们亏损就显得十分平常。

此外,牧原作为养猪业的“猪王”,尽管去年盈利,可今年情况并不乐观。

从3月份简报来看,牧原养猪成本为16元/公斤,生猪销售价为11.67元每千克。

以生猪200斤出栏来看,一头猪要亏上433元。

因此,3月份牧原销售598.6万头猪,其亏损将在25.9亿元。

而第一季度总计销售量为1381.7万头,其亏损预计在50-55亿元。

那么,这些养猪巨头为何会如此脆弱?其实,自18年的非瘟来袭后,养猪业遭受了一波重创,使得养猪人遭受了大量淘汰,生猪因供应紧张,猪价也猛涨至20元/斤高价。

如此一来,又吸引了无数人进入养猪业,随着国家的政策利好,再加上养猪的惊人利润,不管是散户还是大资本,纷纷开始了补栏,大资本更是抢占空缺的市场。

而经过2020年、2021年的复产工作,生猪产能如愿恢复如初,甚至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很多资本以为养猪业躺着赚钱,却不知其中的风险巨大。

自2021年年后开始,猪价就开始走下坡路,下半年后猪企就陷入了深亏中。

普通散养户的成本在7元左右,但猪企养殖成本却长期高达10-12元/斤。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因猪企运营成本太高,养猪行业薪酬普遍在10万起步,使得这个行业成为香饽饽。

可随着猪价持续走跌,用人成本反而成为巨亏的主因之一。

再加上饲料大涨,兽药、仔猪等成本太高,使得猪企成本迟迟降不了,亏损也是必然的。

除了多家猪企倒闭外,如今中小养殖户也遭受了一波洗劫。

如从广东农村统计数据可见,自从非瘟来袭后,500头以下的养猪场数量从52万家减少至15万家,这意味着70%的家庭养猪场遭到淘汰。

在非瘟之前,家庭养猪场的占比达养猪业的70%以上,规模化猪企很难掌握话语权。

然而,一场非瘟过后,中小散户应对风险的能力太差,结果遭到了淘汰,很难东山再起。

再加上2021年开始饲料大涨,猪价大跌,养猪业陷入长期亏损中,中小散户难以坚持太久,自然也就大量淘汰出局。

02、谁是最大赢家?

对于散户来说,亏损几十万就已无法承受了,对于规模化猪企而言,亏损数千万甚至上亿也已无法承担,但对牧原、新希望、温氏、正邦这四大巨头来说,亏损几十个亿“并不重要”。

在养猪业陷入疲软,转让、出售、破产等消息遍地的时候,龙头猪企开始了“争抢市场”,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拼命争抢市场,且采用“亏钱赢市场”的策略,今年依旧是这一方针。

如牧原提出今年的出栏任务最少为5023.875万头;温氏的出栏目标为1800-2000万头;新希望为1300-1800万头,天邦为600万头,唐人神为200万头,这5家巨头出栏目标为9200多万头,相比去年增产2300万头以上。

可以说,在这次的猪周期中,这五大龙头猪企已是最大赢家,它们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更大。

且从4月份开始,猪价开始了走高,这意味着新一轮“猪周期”来袭,3月份为上一轮猪周期最后的“低点”。

预计随着中小猪企、散养户去产能速度加快,下半年猪价将迎来走高,到时候拥有巨量生猪的龙头猪企将开始收割“财富”,弥补过去一年的亏损。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市场生猪数量就一直在减少,可这些龙头猪企的生猪产能每月倍增,足以表明这些猪企有超前的预判性和投资眼光,它们盯着百亿亏损的压力,最终还是淘汰众多竞争对手。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养猪业将进入微利时代,大涨大跌已很难预见。

这意味着养猪业的准入门槛只会更高,中小散户的生存危机更多,大家咋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