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麦灌浆期,灌浆期小麦怕什么
所谓的灌浆期,其实就是小麦利用光合作用合成蛋白质、淀粉、叶绿素等有机物的过程,再经过同化作用将其存储在小麦种子内,通常需18-20天。
1、怕旱涝
灌浆期小麦对水分有一定的需求,但不能太多,因而田地中忌讳过旱或过涝,这样小麦灌浆工作才能正常进行。
5月份气温回升、雨水偏多,对土壤墒情普遍较差的小麦来说是个好事,可以满足小麦灌浆中的水分需求。然而,如果雨水偏多,或出现连日多雨,那土壤湿度就会增加,甚至有水渍出现,不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甚至会出现烂根、早衰现象,使得小麦品质、产量大跌。
当然,麦田也不能太干旱,不然小麦的灌浆也会受到影响,待到收获时麦粒干瘪、不饱满、千粒重低。
2、怕倒伏
每年灌浆中后期,因小麦植株“头重脚轻”,很容易就会出现倒伏现象,特别是有大风、雨水天气,倒伏更是普遍存在。
而此时的小麦已进入衰老期,茎秆比较脆弱,很容易折断,对农民的亩产量影响很大。
3、怕干热风
干热风指的是小麦生长后期,在高温低湿环境下伴有大风而诱发的自然灾害,它也是农民在灌浆期所面临的主要灾害,对小麦产量有着直接影响。
那么,如何定义干热风呢?中午14时气温大于30℃且相对湿度小于30%、风力≥3米/秒即可形成干热风。
干热风一旦形成,那就会导致小麦叶片的蒸腾强度提升,水分也会被大量蒸发。要知道小麦干物质的积累主要靠蒸腾作用运至叶片,一旦水分蒸发较多,那正常的灌浆活动就会遭到破坏,进而缩短灌溉期,千粒重下滑、籽粒干瘪、小麦早衰、品质变差。
4、怕发病
随着5月份的到来,气温逐步升高,相对湿度加大,这种高温高湿环境下最容易诱发病虫害,特别是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
小麦在生长后期,植株抗病性大幅度下滑,而此时农田通风、透光效果较差,这些都会使得病虫害加剧,对小麦影响较大,减少产量和品质。
5、怕脱肥
小麦灌浆时,对水肥的需求比较多,需要足够的肥料才能满足灌浆需求。一旦土壤肥力差、肥料施补慢,那很容易会诱发小麦的脱肥,使得小麦抵抗力下滑,病虫害也会光顾。
小麦灌浆期是指小麦从开花至成熟期间,籽粒充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小麦籽粒内主要贮藏物质如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较快,籽粒内水分逐渐被淀粉替代,籽粒体积不断增大,逐渐变硬。灌浆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灌浆期的小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太高或太低的气温都会影响小麦品质。而在灌浆期,小麦对温度的敏感性更高。理想的灌浆期气温应保持在15-25摄氏度,这样有利于充实粮食品质。
2. 水分:灌浆期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充实产量,但是灌浆初期遇到持续大雨可能导致泡穗病;灌浆后期遇到持续大雨,容易发生霉变。
3. 病虫害:在灌浆期,小麦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赤霉病、腥黑穗霉病、炭疽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所以要做好防治工作。
4. 土壤肥力:灌浆期小麦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较高,尤其是氮素、磷酸、钾等元素。在这个时期,需要注意施肥,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
总之,灌浆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环境和养分有较高的需求。因此要保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防治病虫害和提供充足的养分,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灌浆期,就是开花后就是灌期,小麦在灌浆期最怕的是天旱缺水,最好的这时浇上一边水,或者下一场透雨,这样小麦就可大丰收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3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