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荆河的相关资料
东荆河
东荆河,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名襄河、南襄河。后以其流经地理位置居于荆北水系东侧,故称东荆河。东荆河于潜江泽口接汉水,自潜江谬刘月入县境,向东流经新沟镇、杨林关、北口至雷家台入洪湖县境,经汉阳至沌口入长江,全长140公里,其中境内流程37.4公里,流域面积417.5平方公里。
东荆河西承汉水,东注长江,属典型公流河道。河宽180~600米,水深一般7-14米。其径流很不稳定,水位随季节变化大。每年3月前后,水位逐渐上升,出现春汛;此后降水不多,水位稍有下降,直至梅雨期,水位再次上涨;丰水期往往出现在秋季的9-10月,由于汉江源于米仓山,流经秦巴山地,上游秋雨多于春雨,所以东荆河的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秋季。汛期有骤涨骤落的特点,有时一夜能涨水3.4米。新沟历年最高水位为39.05米(1983年),历年最低水位为25.49米(1978)即河道干涸,河床暴露。最大流量5060立米。秒(1964),最小时水涸断流。其含沙最高于长江,平均为2公斤/立米左右,最大4.28公斤/立米,最小1.42公斤/立米;年均输沙率最大2.09吨/秒,最小0.186吨/秒,平均为0.802吨/秒。
由于汉江、东荆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积沉使河床升高,近年水位有上升的趋势。1958年最高水位为38.62米,1964年为39.02米,1983年为39.05米。其下流河段比上流窄,汇洪能力严重失调,防汛任务之重仅次于荆江。其易涨易落,航运、水产价值不高,而对逐业生产甚为重要,是沿岸地区夏季灌溉的主要水源。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东荆河:湖北东南部的河流,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名襄河、中襄河、南襄河。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市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
两岸堤防全长344公里,其中东荆河修防处管辖田关以下两岸堤防317.156公里,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重要防洪屏障。其保护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四县市85个乡镇、农场和436.48万人口。以及江陵,武汉市汉南区部分面积和人口。两岸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禽、蛋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经济发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5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