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苏州园林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中园介绍
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陶所书。
嘉实亭: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结成累累金丸。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术手法之一。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海棠春坞: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玉兰堂: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徵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园介绍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苏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洪钧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拙政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徵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 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这动听的旋律里。
留厅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赏的如此富有诗意的境界也出现在拙政园的西花园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中国园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欢快或喜悦的美妙乐章。
塔影亭: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在拙政园里面走走,感觉真不错,景色很美,不管在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图画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了“明轩”庭园,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响不断延伸,进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西班牙、南非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造苏州古典园林,出口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中国的长驻文化大使”。
店门镇位于南岳 衡山南部, 山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8万余亩,有着丰富的 楠竹、 杉树、 松树、 油茶、 茶叶等林业资源,高品质的茶叶和竹木加工已是远近闻名,一直以来,当地村民用楠竹造纸或加工成竹木 工艺品粗胚;镇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花岗岩的开采、加工已初具规模。 勤劳的店门人民正凭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人文环境,沿着“小康”之路,不断开拓创新,建设自己美好的 家园。有2万多亩 楠竹和大量的 木材,将丰富的山林资源变成一个巨大的绿色银行。店门镇计划以产业化思路引进工艺技术,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竹木的精深加工。店门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 山地 丘陵为主。历经多年建设,店门镇各项基础 设施较为完善。店门交通便利, 107国道贯穿店门镇14公里路段,21条村级公路将村村相连。 通讯发达,店门镇 程控电话均已开通。能源丰富,店门镇除衡山电网供电外,另有乡村小水电站4个,年发电总量30万KWH,用电普及率达100%。 席草种植和加工是店门镇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3000亩(湘南种植面积最大),有草席自动编织机1000余台,年编织能力逾千万条,年产值过亿元。店门镇还有丰富的 竹木资源。店门人民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正朝着 小康的道路奋进。由于店门镇主产席草和草席,故有“席草之乡”的美誉。
位于衡山县西南部25公里处,东邻永和乡、贺家乡和萱洲镇,南接衡阳县樟木乡,西界衡阳县界牌和岣嵝乡,北抵开云镇和南岳区。
传说明朝末年,此地开有一家店铺,供往返南岳 衡山朝圣者和旅客食宿。店铺对面有座船形小山,山侧长有两株大枫树,远远望去,宛如轻舟扬帆,当时人们给此地取名“店门船”,后演变为店门前。为镇机关驻地,故名店门镇。
店门镇原为店门乡,经省民政厅湘民行发(1993)第83号文批准,改为店门镇。1995年5月9日经省民政厅(1995)第61号文批准,将原祝融乡并入,而成现在的店门镇。
全镇总面积为96.5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水田1229.93公顷,旱土23.13公顷,山林6280.2公顷,水面204公顷。辖1个社区,3个居民小组,21个建制村,264个村民小组,26492人(2017年)。均为汉族。
该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擂钵岭、三角坦、姊妹岭耸立西南,以山地丘陵为主。 农业生产水旱无忧,座落在店门镇 天鹅村内的 九观桥水库,蓄水量2880万立方米,是全县容量最大的水库。另有小型水库3座,山塘1296口。九观水库左、右干渠经过境内的渠道长31公里,镇内旁山渠40公里,印山引水渠长1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008.2公顷。有中小型水电站4座,年发电量为144万千瓦/小时。
席草种植和加工是镇内的支柱产业,逢源草艺有限公司年产草席3000万条,已成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特产有楠竹、松杉、油茶、辣椒、茶叶等。竹木加工业和高品质茶叶远近闻名。高岭土(瓷泥)和花岗岩的开采、加工已初具规模。
镇内交通便利,107国道和武广快速铁路南北贯通天鹅、前进、胜利、店门、祝融、繁荣、石门等村,境内全长17.5公里。公路村村相通。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已开发的有九观桥和白泥景区、景点。
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中小学教师152人,在校中小学生2481人。有卫生院2所。衡山县眼科医院坐落在境内107国道边。 店门镇
伯务社区于1995年5月2日经县民政局山民字(1995)22号文批准成立的。为纪念本镇籍革命烈士方伯务同志而取名为伯务社区。辖机关店门前街道、九观桥水库3个居民小组,698人。
位于店门镇西南部,九观桥尾端。与印山、前进、天鹅、衡阳县樟木乡竹园、九渡、新文、岣嵝乡庙溪等村和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交界。距镇机关驻地14公里。8.5公里村公路和九观湖5公里水上交通达107国道。以境内片村“白泥”而名白泥村。驻地株树坳。总面积892.54公顷。其中水田45.33公顷,山林810.70公顷,产楠竹。辖铁炉、南冲、正龙、巷子、谢家、友谊、花竹、竹叶、上白泥、新屋、丰城、吴家、鸟楼、宋家、康家等15个村民小组,279户,1128人。该村山清水秀,被省政府定为农业旅游示范村。主要设施和景点有白泥宾馆、逸趣园、普贤院、白泥漂流、千年古树等。
店门村位于是店门镇中部偏北。与新田、胜利、繁荣、祝融等村交界。镇机关坐落该村。境内有农贸市场、草席市场,店门一中、店门一完小等。以驻地“店门前”而名店门村。总面积548.47公顷,其中水田76.80公顷,山地369.80公顷。辖冬林、成家、前进、清溪、肖家、张家、和平、兴旺、樟树、水源、光明、金坪、金星、美丽、金龙、跃进、罗家、建设、社建、谭家、桶咀等21个村民小组,542户,1776人。种植水稻、草席。从事席草加工。
位于店门镇南部,九观桥水库大堤外侧。与白泥、源天、前进、萱洲镇里石、衡阳县樟木乡九渡等村交界。距镇机关驻地6公里。107国道经境内3公里。以境内“天鹅坪”而名天鹅村。驻地老果场。总面积359.86公顷。其中水田35.27公顷,山林254.90公顷。辖界牌、桂子、托塘、龙家、白石、天鹅、李家、曾家、方家、柿子等10个村民小组,308户,1090人。以种植水稻为主。
前进村Qiánjìn cūn
位于店门镇南部。与源天、天鹅、白泥、印山、胜利等村交界。1961年由流印大队分出,以驻地何家坳而名何家大队,1965年“社教”时改为前进大队,后为前进村。总面积393.07公顷。其中水田46.33公顷,山林283.80公顷。辖谭家台、李家垅、方家垅、荷叶塘、何家、刘家、金家、旷家、何家湾、何家染铺、南冲、北冲、朝东安等13个村民小组,331户,1195人。
位于店门镇南部。东与茶园村交界,南与前进村毗邻,西紧靠印山水库与印山村相连,北与店门村接壤。距镇机关驻地2.5公里。107国道从境中经过。1969年由原“月山”和“新桥”两大队合并,取名胜利大队,后为胜利村。驻地月山坳。总面积415.06公顷。其中耕地62.20公顷,旱土3.20公顷,山地259.4公顷。辖兔子咀、武家湾、武家新湾、月山坳、半边街、双板桥、王家湾、谭家台、宁家湾、八女坪、谭家新屋、神山冲等12个村民小组,357户,1308人。
位于店门镇西北部。东至石门村,南与祝融、繁荣村搭界,西接能仁村,北与南岳区南岳镇兴隆村相连。距镇机关驻地5公里。有能仁村至107国道的公路在村内经过。以境内有2座山峰相峙并立而取名双峰村。驻地仙人石。总面积341.81公顷。其中水田52.67公顷,山地235.1公顷。辖文家、周家、横池、双丰、排山、大禾坪、大屋冲、永丰、友谊、金锡冲、贯冲等11个村民小组,289户,1120人。
坐落在店门镇北部。东与双峰村相接,南与水桐村相连,西与衡阳县将军庙村搭界,北与南岳区南岳镇光明村接壤。距镇机关驻地10公里。村公路接107国道。有一条龙荫港支流发源于该村。
境内原有能仁寺而名能仁村。驻地大富?。总面积614.27公顷。其中水田41.47公顷,山林513.60公顷。辖大茶、新大茶、上水、大富?、新建、赵家、新铺、毛铺、上坳、上到洞、下到洞、长乐、袁家等13个村民小组,301户,1038人。
该村种植水稻、席草。产竹木。
位于店门镇西部。东与祝融村交界,南与繁荣村毗邻,西连水桐村,北靠双峰村。距镇机关驻地2公里,离107国道1800米。以境内湃水岭而名湃水村。驻地土王庙。总面积230.2公顷。其中水田34.07公顷,旱土1.07公顷,山林150.60公顷。辖前进、肖家、创业、土王、刘家、聂家、汪家、许家、乐公、新屋、新村、木水、红旗、郑家、太平、湃水等16个村民小组,233户,780人。种植水稻、席草。
位于店门镇北端。东与窗子坳村相接,南与左家坪村毗邻,西与石门村交界,北靠南岳区南岳镇双田村。距镇机关驻地4公里。村公路接107国道。从能仁、水桐发源龙荫港支流之一流经该村。以境内戴家湾前原有两株古柏树。驻地龙潭堰。总面积382.07公顷。其中水田92.13公顷,山林190.20公顷。辖麻公、王家、黄泥、小冲、箭楼、李家、陈家、柏树、横塘、石头、注冲、排泥、横池等13个村民小组,434户,1603人。种植水稻、席草。从事席草加工。
位于店门镇东部。东与贺家、萱洲交界,南与源天村接壤,西靠107国道与胜利村交界,北与新田村毗邻。距镇机关驻地2.5公里。村公路接107国道。以境内地片茶园而名茶园大队。驻地马颈坳。总面积674.85公顷。其中水田97.80公顷,旱土6.20公顷,山地470公顷。辖汪家大屋、刘家台、刘家老屋、大毛冲、小毛冲、谭家?、幸福冲、张家坪、唐家台、东风、康新屋、肖家坳、龙过冲、白路塘、符家?、曹家塘、聂家新屋等17个村民小组,485户,1764人。以种植稻谷、席草、西瓜为主。
坐落于店门镇西南部。东与胜利村交界,南与白泥、前进村毗邻,西靠衡阳县的妙溪村,北与繁荣村接壤。距镇机关驻地4公里。5公里长水泥公路贯穿本村与107国道相接。以境内印子山而名印山村。驻地株树蔸。总面积642.09公顷。其中水田34.60公顷,山地531.60公顷。辖印山、阳和、响水、株树、马林、康家、谭家等7个村民小组,218户,825人。盛产楠竹,有竹林333.33公顷。村民以竹子加工业为主。村内有小型水库1座。
株树坳Zhūshù’ào 村侧山坳原多株树。
芋头冲Yùtouchōng 丰城町Fēngchéngtǐng
老木园Lǎomùyuán 竹叶冲Zhúyèchōng
花竹园Huāzhúyuán 大茶园Dàcháyuán
道士庵Dàoshi’ān 巷子冲Xiàngzichōng
正垅Zhènglóng 铁炉冲Tiělúchōng
颜家冲Yánjiāchōng 宋家岭Sòngjiālǐng
吴家垅Wújiālóng 株木冲Zhūmùchōng
崩 ? 垅Bēngkànlóng
鸟栖岩Niǎoqīyán 村后岩洞原为鸟类栖聚之处,故名鸟栖岩。
上白泥Shàngbáiní 下白泥Xiàbáiní
白泥Báiní 为一片村,此地原有一处白泥。
蟒蛇山Mǎngshéshān 村后一山,宛似一条大蟒蛇,故名。
天鹅坪Tiān’épíng 村侧有一山,形似天鹅,山下并有一坪,遂得名。
九观桥Jiǔguànqiáo 此村桥边原有一庵,相传为南岳第九道观,故名九观桥。今其西侧建有九观桥中型水库。
柿子林Shìzilín 白石村Báishícūn
龙家坪Lóngjiāpíng 罗家村Luójiācūn
界牌湾Jièpáiwān 此村是衡山与衡阳两县交界处,曾立界碑。
何家坳Héjiā’ào 谭家台Tánjiātái
李家垅Lǐjiālóng 潘家岭Pānjiālǐng
朝东庵Cháodōng’ān 村后原有一庵,座西朝东,故名。
龙王坪Lóngwángpíng 以村前坪内原有一龙王庙而名。
月山坳Yuèshān’ào 村后山坳形如弯月,故名。
王家湾Wángjiāwān 宁家湾Níngjiāwān
神山冲Shénshānchōng 此村山冲有一奇峰,俨似一神仙立于云霭之中,故得名。
虾子冲Xiāzǐchōng 村侧冲里一山象只虾子,故称。
仙人石Xiānrénshí 神话传说一仙人在此村石边留有足迹,故得名。
旷家大屋Kuàngjiādàwū
五头岭Wǔtóulǐng 村后岭上有五个岗峦,故名五头岭。
龚家湾Gōngjiāwān 横池头Héngchítou
周家坳Zhōujiā’ào 黄泥岭Huángnílǐng
排山Páishān 西子冲Xīzǐchōng
樊家冲Fánjiāchōng 大屋冲Dàwūchōng
大富?Dàfùyè
上水塘Shàngshuǐtáng 村建塘侧,神话传说塘里有龙王上水,故名。
赵家坳Zhàojiā’ào 新铺子Xīnpùzi
裕家排Yùjiāpái 茅铺子Máopùzi
油榨垅Yóuzhàlóng 上到洞Shàngdàodòng
下到洞Xiàdàodòng 长路冲Chánglùchōng
王家棚Wángjiāpéng 袁家台Yuánjiātái
大茶园Dàcháyuán
跌马石Diēmǎshí 传说曾有人骑马路过此村,跌于石级路下,故名。
土王庙Tǔwángmiào 村内原有土地神王庙。
康家台Kāngjiātái
乐公祠Lègōngcí 此村原有吴乐公祠。
肖家?Xiāojiāyè
湃水岭Pàishuǐlǐng 村侧溪水从岭上石壁飞泻而下,俗称湃水。
罗家塘Luójiātáng 王家大?Wángjiādàyè
聂家新屋Nièjiāxīnwū
石门Shímén 村侧路上建有一石头门,故村沿名石门。
娘娘庙Niángniangmiào 村内原有一娘娘庙。
长冲铺Chángchōngpù
箭楼湾Jiànlóuwān 此村曾为防盗设有一箭楼。
黄泥?Huángníkàn
注冲?Zhùchōngyè 原为铸冲?。
排泥田Páinítián 戴家湾Dàijiāwān
王家老屋Wángjiālǎowū 王家湾Wángjiāwān
横池头Héngchítou 石头?Shítouyè
瓦屋场Wǎwūchǎng
蛇咀岭Shézuǐlǐng 因村侧一山咀似蛇形而名。
谭家屋场Tánjiāwūchǎng 罗家湾Luójiāwān
杨家屋场Yángjiāwūchǎng
大卿公Dàqīnggōng 原为旷大卿公祠。
秦家湾Qínjiāwān 槽门屋场Cáoménwūchǎng
沙子坳Shāzi’ào 皮家?Píjiāyè
芥茅塘?Jièmáotángyè 此村?内一塘,原来四周草芥芦茅丛生,故得名。
菜山冲Càishānchōng 石家大屋Shíjiādàwū
肖家冲Xiāojiāchōng
窗子坳Chuāngzi’ào 村位坳上,远看此坳似窗户,故名。
水口山Shuǐkǒushān 两条溪水汇于村侧山口,遂名水口山。
康家町Kāngjiātǐng 蒋家?jiǎngjiāyè
崩塘?Bēngtángyè 此村边?内一小塘常年崩塌,故名。
刘家町Liújiātǐng 成家湾Chéngjiāwān
螺丝塘?Luósitángyè 村前一塘,形似螺丝,故名。
杨林头Yánglíntou 曾名推子头。以其村边一山形似推子(旧时磨谷的工具)而名,尔后又植有杨柳,现名杨林头。
旷家屋场Kuàngjiāwūchǎng 罗家湾Luójiāwān
旷家?Kuàngjiāyè 李家屋场Lǐjiāwūchǎng
温冲Wēnchōng 此村背阴向阳,气候温和,故称。
左家坪Zuǒjiāpíng 大王庙Dàwángmiào
康家湾Kāngjiāwān 谭家老屋Tánjiālǎowū
谭家湾Tánjiāwān 万工桥Wàngōngqiáo
卜公祠Bǔgōngcí 村内一祠,以刘晚卜取名。
阳家湾Yángjiāwān
易家湾Yìjiāwān 龙家湾Lóngjiāwān
反坳冲Fǎn’àochōng 周家台Zhōujiātái
竹枝坳Zhúzhī’ào 村建坳上,原多斑竹,枝繁叶茂。故称。
周家冲Zhōujiāchōng
楠竹山Nánzhúshān 村后山岭楠竹多,故称。
阳家?Yángjiāyè 千斤土皂Qiānjīnzào
青山庵Qīngshān’ān 石子冲Shízichōng
石龙坑Shílóngkēng
化人坪Huàrénpíng 村侧一坪,原为焚化和尚之所。
双峰寺Shuāngfēngsì 村内原有一双峰寺。遂为村名。
后园Hòuyuán
野芋冲Yěyùchōng 村建冲内,原多生野芋。
水桐?Shuǐtóngzào 村建?内,原有一?水桐(即泡桐)树。
瓦屋场Wǎwūchǎng 小干冲Xiǎogānchōng
西塔Xītǎ 此处原有和尚骨灰墓塔,因在双峰寺西,故村名西塔。
明月庵Míngyuè’ān 此处原有一明月庵。村沿其名。
老庵堂Lǎo’āntáng 红花堂Hónghuātáng
笔咀岩Bǐzuǐyán 村旁山岩尖耸,形似笔咀,故名。
桎木岩Zhìmùyán
道子坪Dàozipíng 村内一坪,原为道人习武之地。
吴家湾Wújiāwān
马颈坳Mǎjǐng’ào 村建在形似马颈的山坳下。
刘家湾Liújiāwān 陈家湾Chénjiāwān
大禾冲Dàhéchōng 聂家新屋Nièjiāxīnwū
符家?Fújiāyè 王家?wángjiāyè
冷水井Lěngshuǐjǐng樟树咀Zhāngshùzuǐ
白露塘Báilùtáng 村侧一塘,传说曾有白鹿在此饮水,取名白鹿塘,后演变为白露塘。
肖家坳Xiāojiā’ào 大茅冲Dàmáochōng
柿竹园Shìzhúyuán 原村后有一柿竹丛生的园地。
毛铺子Máopùzi 村前路边原有一茅庐小铺。后讹名毛铺子。
茶山湾Cháshānwān 此湾屋后均是油茶山。
肖家湾Xiāojiāwān
新田湾Xīntiánwān 此湾原由荒坪新开成田,尔后建村,故名。
刘家湾Liújiāwān 张家坪Zhāngjiāpíng
马家冲Mǎjiāchōng
香木司Xiāngmùsī 村侧路上原有一亭,为香客买香木之所。
毛坪台Máopíngtái 观音堂Guānyīntáng
塔山冲Tǎshānchōng 许家湾Xǔjiāwān
杨柳冲Yángliǔchōng
龙塘Lóngtáng 神话传说村前塘内曾有神龙现身,故村沿名龙塘。
陈家冲Chénjiāchōng
株树蔸Zhūshùdōu 村前原有两棵大株树(即槠树)蔸而名。
烟竹冲Yānzhúchōng 财神殿Cáishéndiàn
锯木冲Jùmùchōng 笕冲Jiǎnchōng
白狮庵Báishī’ān 此村原有一庵,庵后一山形如狮,且多白石,故名白狮庵。
旷家台Kuàngjiātái 康家老屋Kāngjiālǎowū
龙背湾Lóngbèiwān
大庾岭Bàyǔlǐng 传说仙人将“禹王碑”竖此岭上,名大禹岭,后讹为大庾岭。
唐家寨Tángjiāzhài 李家坳Lǐjiā’ào
谭家湾Tánjiāwān
传说明朝末年,此地开有一家店铺,供往返南岳朝圣者和旅客食宿,店门对面有座船形小山,山侧有两株大枫树,远远望去,宛如轻舟扬帆,当时人们给此地取名“店门船”,后演变为“店门前”,并逐渐发展为一个小集镇。1953年成立店门乡,1993年10月,建立店门镇,1995年5月,又将原祝融乡并人其中,成为衡山县18个乡镇中面积最大的乡镇。总面积96.59平方千米(2017年),辖21个村,l个居委会,283个村民小组。
镇党委、政府带领店门镇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优厚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宜人的气候优势和勤劳智慧的人的优势,店门镇经济协调发展。
店门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山地 丘陵为主。历经多年改造,生产条件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店门镇有良好的 水利基础设施。坐落在店门镇天鹅村内的九观桥水库,蓄水量2880万立方米,是全县容量最大的 水库。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提供了保证。店门有着便利的交通,107国道贯穿店门镇14公里路段,21条村级公路将村村相连;店门镇程控电话均已开通,年发电总量30万度的4 个发电站,用电普及率达100%。席草种植和加工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店门镇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在维修硬化山平塘1400口,渠道109公里的同时,全面推行一季席草一季稻或双季稻模式,让粮食增产,席草增收。2000年后,全镇席草种植面积1.3万余亩,占水田面积的近80%,普及到21个行政村,并实现梅桥等10余个村1万亩连片种植,草席集团公司拥有各类加工农户0.2万余户。其中,双峰村加工农户231户,拥有加工机械178台,年加工草席183万条,人均纯收入3500元;销售专业户30余个,草席畅销 上海、 广州、 深圳等地。2001年后,在不放松席草生产的同时,将西瓜种植作为特产,为农民开辟致富途径。2003年,草席集团公司改制为逢缘草艺开发有限公司,随后成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镇抓住契机,实现种养加、产销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赢得了“江南席草第一镇”美誉,并被湖南省评为“席草专业乡镇”。至2004年,全镇拥有草席编织机0.1万余台,加工户0.1万余户,从业2万余人。仅此一项,年总产值达3亿元,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曾以“店门田间不种稻子,只生草”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同时,楠竹生产基地、衡山黄鸡生产基地不断发展。2000~2005年,通过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全镇先后引进了逢缘草艺开发有限公司、店门砖厂、白泥宾馆、白泥休闲山庄、白泥逸趣园、文家山采石场、五星烟花制造厂等民营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力0. 1万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9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