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为何垫江范围出现生猪患蓝耳病没有相关的新闻进行报道

猪高热病及防控措施

为何垫江范围出现生猪患蓝耳病没有相关的新闻进行报道

1.什么是高热病?以体温升高到40.5℃以上,呈稽留热,厌食,大便干燥,后期拉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

2、流行病学:一是发病急,发病率高,发病率50-100%。二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但只感染猪,对其他动物和人不感染。三是病程1-3周,发病猪一般在3-7天开始出现死亡,病后的10-12天时为死亡高峰期,猪场三周后死亡平息。四是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生;主要以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差的散养户和中、小型养猪场多发;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不合理的猪场尤为明显;五是发病后死亡率高,仔猪死亡率100%,架子猪在20-70%。六是治疗效果差,采用抗菌药和退烧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而且有加速死亡的现象。

3、临床症状:一是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5℃以上,减食,停食,喜卧扎堆,卧地不起,有的出现呕吐,微喘,有清样或脓性鼻涕流出。二是患猪初期皮肤发红,以后在阴户或尿道口、耳尖边缘最先出现紫红色,至后期耳部、腹部、臀部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有的出现脚跛、运动失调等症状;怀孕母猪有的出现流产。三是部分病猪有泪斑,出现眼结膜炎等症状。四是便秘或下痢,后期血痢,尿少呈浓茶色且浑浊。

4、剖检病变:胸腔、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肺脏大面积充血水肿;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死亡的尤其明显),呈褐色或土**,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脾脏肿大、质脆;膀胱内尿液浑浊呈茶色;个别猪有消化道病变,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大面积充血、出血。

5、病原病因:主要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V)病毒引起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继发感染的病原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立克次体,猪弓型虫病,温和型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波氏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等。

6、防控措施:按照农业部对猪高热病的技术处置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县防治中取得的临床经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全进全出;种猪、育肥猪要分开饲养,相对隔离,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转群和混群次数,降低应激因素;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2)消毒灭蝇:及时清除排泄物,定期对猪场圈舍进行消毒和灭蚊灭蝇。环境消毒宜用复合酚,舍内消毒宜用百毒杀,发病猪场每天要消毒1-2次。灭蚊蝇宜用拜耳蚊蝇神喷,用后两月内无蝇。

(3)做好免疫预防。一是猪场必须落实口蹄疫、猪瘟的强制免疫,种猪场有条件的还应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乙脑、细小病毒、猪肺疫、猪丹毒、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病的适时免疫接种。免疫时猪场应自备注射器、针头,防疫人员只带疫苗入场,注射时必须一畜一颗针头。二是在日粮中常年定期添加:大青粉5%,金霉素粉、复方水扬酸粉、甲砜霉素粉,可减少发病或不发病。

(4)防止疫病传播。屠工、收购商等非饲养人员入场易传入本病,兽医出入场必须消毒,治疗时注射器要每天消毒,一猪一颗针头。

7、治疗原则:在排除猪瘟感染并初诊为本病后,应对发病猪作隔离饲养、严格消毒,在发病初的1-3天时,不宜使用解热药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可在饮水中添加多维和维C,在日粮中增加青料。在3天后,再按以下治疗原则处置:

①以细菌类感染为主的,可选用敏感的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

②以病毒感染为主的,用链球全敌治疗,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③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补充电解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对症治疗。少用抗生素和退烧药。

8、具体治疗方法:猪场发病后,一是同群猪料中添加药物,控制发病数量,采取增加青料,在料中加入怪病全杀、电解多维、复方水杨酸、蓝圆康、甲砜霉素等药,饮水应添红糖5%。二是对已病猪治疗主药:精黄金1号(奥泰)、圆蓝无极(吾毒净)、蓝耳康(干拢素或金超)、高热康、金维他、花醇多胆素连用3天,在首次治疗时注射一次抗多病球蛋白疗效更佳。对喘气严重的可增用利巴伟林、氨茶碱。治疗初期,可用阿佳氟或长效土霉素一次。体温过低或后期长久不食的,可注射激活、安钠咖。只要不盲目使用抗生素、退烧药,发病猪治愈率可达95%-80%。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9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