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为什么水产动物病毒病更加强调防治的重要性

1、水产病毒病突发性强,死亡率高,死亡快;鱼可不像人一样可以说冷暖,诊断不会这么准的,并且很多疾病不止是病毒病单一发作,很多都是多重感染。不止是病毒病,所有水产疾病治疗的期间死亡损失也是很大的。

为什么水产动物病毒病更加强调防治的重要性

2、水产药物残留,现在也是一个问题,其让人们对水产品的信心在不断下降,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我建了一个网站“大树前贸易网”,用于大家水产的交流,百度搜索即可找到。

洪涝灾害后养殖户如何防控病害及措施

由于水产动物养殖的特殊性,决定了以鱼类为主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和方法上的独特性。只有树立了“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新观念,采取系统性的和各有侧重的预防措施,运用科学全面和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积极地预防和治疗鱼病,降低疾病死亡风险,取得良好的生产经济效益。

一、了解渔业生产的特殊性树立正确的疾病防治观念

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鱼类,由于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和用鳃呼吸的变温动物,决定了渔业养殖的特殊性和防治鱼病的独特性。一是因为生活在水中,很难及时发现疾病的产生、发展,发现时往往已经开始死亡。受变温动物和多种影响,很难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属于鱼病原因造成吃食状况改变,往往以为属于水温变化,上顿过饱吃食,天气突变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是诊断疾病比较困难。活体难捞起,捞起的多是不新鲜或已腐败的,加之诊断疾病既需要表面观察,解剖观测,甚至是镜检病菌,化验水质、肉质,还需要了解环境变化,投饵施肥等情况,还有疾病种类繁多,同时并发,很难及时诊断。三是给药的困难和疗效不显著。病情严重的鱼已经停食,不可能采取强制内服药物,单-外用药物疗效较低,水体越大,越难用药。网箱泼酒,挂袋挂篓受水体流动、交换影响,药量不稳定,维持时间短。小水体捞起浸泡消毒造成新创伤。四是疾病造成死亡时或是体形不完整,有病灶,多数已沉底腐败后上浮,往往无销售和食用价值,传染性疾病暴发很快,迅速死亡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鱼病防治观念,提高防范意识、减少风险,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全过程预防,全方位治疗。

1、提高鱼类自身的抗病免疫能力

①根据鱼类种与种之问抵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害能力的不同,通过杂交产生新品种,选育久经考验存活下来的强壮个体作为亲鱼,筛选生长快的个体作为养殖对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制定标准,颁发证件,年审检查把关,发布新品种推广许可等途径已经把关,作为养殖生产者坚持到有资质证件的苗种生产场家进苗,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

②制作和注射、浸泡、口服疫苗。以注射效果为好。草青鱼在水花阶段浸泡草鱼出血鱼病疫苗,7-l0公分后可注射以防“四大病”为主的多联体疫苗为好,这是提高草青鱼抗病能力和成活率的最有效途径。

③减少鱼类应急反应。鱼类在运输、养殖中的缺氧,有害物质浸害,高低温刺激,饱饥反应等应急反应,都会破坏和干扰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降低免疫能力。主要对策是掌握好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装运密度,减少和缩短缺氧浮头程度和时间,转移水体时避免水温差过大。

2、改善鱼类的生活生长环境,铲除适宜有害病菌生长、蔓延、暴发的温床。一般来说,有害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在水体环境中是存在的,数量密度没达到一定程度,鱼类是不会得病的。只有合适的“温床”产生以后,才会迅速扩增,导致疾病死亡。主要方法是:

①改善水温状况。一般l0-l4摄氏度适宜大多数病菌生长。水温变化较大,还可以造成上下水体的对流,带起有害物质,降低水体质量,这是春夏之交和白露前后鱼易得病的主要原因。方法是避免适宜病菌繁衍生长时操作创伤,铲除过多的淤泥,保持水体深度合适。

②保证水体中充足的溶氧,减少有害因素。养殖水体周围无高大物体,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合理地设置网箱结构,及时排出老水和加注新水或清洗网箱加快水体交换,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呈弱碱性,保持浮游生物种群合理。

洪涝灾害后水产养殖户要注意几点

一、水体消毒杀灭病原菌。

水灾后的养殖水体因流入大量泥浆、地表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外来水源等,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病原菌复杂繁多。为防止灾后疫病暴发与传播,应对养殖水体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剂一般有生石灰 (使用剂量:每立方米水体20~30克)、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1.0克)、二氧化氯 (每立方米水体0.2~0.3克)、强氯精(每立方米水体0.3~0.4克)、溴氯海因(每立方米水体0.03~0.04克,以溴氯海因计)等,任选一种全池泼洒,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

二、死鱼无害化处理。

水灾过后常出现大量死鱼,应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含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水灾后,还应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三、坚持巡塘及时发现病害。

在洪灾过后恢复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疫情进行有效的预警预报,共同防控疫病的暴发与流行。

四、准确诊断科学用药。

水灾过后,养殖水体的生态失衡,水质不稳定,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此时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保障养殖水环境稳定,保障鱼体健康与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

1、草鱼出血病:

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剂或者季胺盐络合碘消毒剂全池泼洒,在7~9月之间每10天一次,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0.3~0.5毫升;内服大黄、板蓝根、鱼腥草等天然抗病毒中草药。预防用法用量:按0.5克总重量/每公斤鱼体重计算药量,称取药物,温火煮沸10~20分钟或沸水浸泡20~30分钟,冷却后拌饲料投喂,连续投喂3天即可;治疗用法用量:按1.0克总重量/每公斤鱼体重计算药量,药物处理方法同前,拌饲料连续投喂5~6天即可;制备药饵用法:以上中草药可直接作为添加成份添加至相应饲料中,制备成膨化颗粒饲料药饵,直接用于草鱼出血病的预防与控制。使用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是预防草鱼出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注射免疫:适用于10厘米以上的鱼种,于腹鳍基部注射,每尾0.2~0.5毫升;高渗浸泡:适用于10厘米以下的鱼种,先将鱼在2%食盐水中浸泡2~3分钟,然后转入5~10%疫苗液(池水稀释),浸泡5~10分钟即可。浸泡液重复使用时需要添加适量疫苗液以保持疫苗浓度。夏花鱼苗浸泡:采用尼龙袋充氧浸泡,疫苗浓度2~3%,浸泡30~60分钟即可;因运输而延长浸泡时间对鱼苗无影响。

2、草鱼细菌性疾病:

草鱼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打印病、疖疮病、白头白嘴病、烂尾病等都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虽然细菌病原不同,但预防和治疗措施有相似性。全池泼洒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30克)对草鱼的烂鳃病效果显著;全池泼洒1~2次(隔天1次)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1克)、或者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0.2~0.3克)、或者强氯精(每立方米水体0.3~0.4克)等对草鱼的细菌性疾病效果明显;在防治草鱼的肠炎、赤皮、疖疮等细菌病时,可以适当添加大蒜素(每公斤体重0.2克)、或者恩诺沙星(每公斤鱼体重0.05~0.1克)、或者氟苯尼考(每公斤体重0.02~0.05克)拌饲料内服,连续服用3天。

3、主要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

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主要感染鲫鱼、白鲢等,症状表现为体表、鳃盖、鳍条基部充血出血,眼球凸出,肛门红肿,腹腔有腹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30克化水均匀泼洒)或者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0.2~0.3克)、强氯精(每立方米水体0.3~0.4克)等消毒药物一次即可;内服恩诺沙星或者氟苯尼考效果显著,其剂量与用法为:恩诺沙星(每公斤鱼体重0.05~0.1克)、或者氟苯尼考(每公斤体重0.02~0.05克),连续服用3天。此外,该病对拉网操作非常敏感,在拉网前1~2天,全池泼洒一次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5克)或者拉网操作后全池泼洒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1克)可以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4、黄鳝出血病:

黄鳝出血病是网箱养殖黄鳝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主要症状为患病鳝鱼不摄食,全身发红、出血。养殖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鱼体应激以及病原菌感染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水灾后,因养殖环境条件的剧变,极易诱发黄鳝出血病的暴发。黄鳝摄食正常时,在其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 (0.05~0.1克每公斤鱼体重,连续投喂2~3天)或者氟苯尼考(0.02~0.05克/每公斤体重,连续投喂2~3天),可有效预防黄鳝出血病的发生。治疗黄鳝出血病时,可以全池泼洒(含网箱)强氯精(每立方水体0.3~0.4克)或者二氧化氯(0.2~0.3克),同时内服氟苯尼考即可 (0.05克/每公斤体重,连续投喂2~3天)。

5、河蟹病毒病:

河蟹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病原混合感染引起,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水灾后由于池塘环境改变、水质变化、水草减少等原因,极易诱发河蟹病毒病发生与流行。河蟹患病毒病的主要症状有:胸足痉挛发抖,病蟹上岸、上草,不摄食;吐出的水泡先呈黄绿色,后变为棕黑色。河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有:改善养殖环境与水质,尤其是水灾后,要适当降低水位,以便水草恢复,泼洒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提高透明度,避免剧烈操作加重河蟹的应激反应,投喂精饲料并添加多种维生素,增强河蟹体质和抗病能力;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每立方米水体0.3~0.5毫升)可以有效杀灭水体中的病毒。疾病发生后,可以连续泼洒聚维酮碘2~3次,间隔一天泼洒一次;内服大黄、板蓝根、鱼腥草等天然抗病毒中草药,用法与用量为:按1.0克总重量/每公斤鱼体重计算药量,称取药物,温火煮沸10~20分钟或沸水浸泡20~30分钟,冷却后拌饲料制成药面或药饲投喂,连续投喂4~5天即可。防治河蟹的病毒病时,一定要保证河蟹吃进足够量的药物;此外,还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病毒西药(如病毒灵,剂量:0.05~0.1克/每公斤体重,连续投喂3天即可),其效果更为显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及时捞出病蟹和死蟹,集中进行消毒处理并深埋。切忌将患病池水外排。

6、小龙虾病毒病:

小龙虾暴发性病毒病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造成大量死亡,通常死亡小龙虾体表症状不明显,实验室检测技术可以快速确诊该病。预防小龙虾病毒病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促进剂,如寡聚糖、壳聚糖、多种维生素等,提高小龙虾的抗病毒能力。小龙虾病毒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与“河蟹病毒病”相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及时捞出病虾和死虾,集中进行消毒处理并深埋。切忌将患病池水外排。

洪涝灾害后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一)做好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扫消毒工作。主要是保证灾情之后无大疫,就是消灭自然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土壤中的病菌被雨水冲出来,也会引发疾病。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因此对养殖场内外环境及畜禽尸体处理等场所进行大消毒。

(二)死亡畜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现有掩死的或病因不明死亡的畜禽要及时无害化处理,做到四不准一处理原则:“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免疫接种。要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就是猪要做好猪瘟、口蹄疫、兰耳病的免疫接种,鸡要做好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兰囊、新支二联疫苗的免疫接种,鸭要做好禽流感、鸭瘟的免疫接种,羊要做好双价型口蹄疫,羊痘、三联四防疫苗的免疫接种。

(四)加强饲养管理。洪涝灾害后,主要防治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钩端螺旋体等病的发生,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如红弓链、阿莫西林、四环素等抗菌药物,在饮水中加入营养药物(如金维肽、电解多维、复合VB等)以提高机体抗病力,同时防治饲料发霉,在饲料中要加入防霉剂,确保畜禽饲料安全,确保养殖环境卫生,促进畜牧生产尽快恢复,防止疫情传播,降低畜牧业生产损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0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