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 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中国在建国初期对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开发大型灌区、发展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中,也曾使大面积土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生盐质化,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间,在华北平原 大搞引黄灌溉便是一例。冀、鲁、豫三省平原有老盐碱地3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l0%左右(滨海区除外)。解放后,不少老盐碱地经过排水冲洗,挖沟种稻,引洪放淤,结合适当的农业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黄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视了排水,曾导致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盐渍化,使盐渍土面积由2800万亩增加到4800万亩,经过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复。
黄淮海平原总面积35万km2,有耕地2.7亿亩,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当时引黄灌溉面积曾一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土壤次生盐强化迅速扩展。据调查当时几处大型引黄灌区,次生盐渍化面积竞达实际灌溉面积的1/3。有些地区在开灌后一、二年,盐碱化即会露头,或在局部地区发展。三、四年后即有大片次生盐碱地出现,造成次生盐 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水系统,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渗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又早,早涝交错的自然特点,地势低平,又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一叙2~10g/l),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灌溉与排水是调节药用植物对水分要求的重要措施。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各部都含有一定的水分,缺水则会影响其正常生长,植株发生萎蔫,轻则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减产,重则会造成植株死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由土壤供给根系吸收的,所以土壤水分状况将直接影响植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土壤土粒之间,通常为水分与空气所占据,如空气过多而水分少时,则植物体将受到干旱为害;反之,土壤水分过多而空气过少时,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引起根系生长衰弱以至死亡。因此,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要和土壤中水分状况,采取及时而适量的灌水和排水工作。
一、灌溉
久晴未雨,出现干旱,土壤水分亏缺时,需要人工灌溉补充。
(一)灌溉原则
灌溉应根据植物的需水特性、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及当时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1.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对水分的需求各异。耐旱植物如甘草等一般不需灌水,若遇久旱时,可适当少灌;喜湿植物如薄荷等遇干旱即应灌水,以保持土壤经常湿润;水生植物常年不能缺水,如泽泻、莲等。
2.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需要也有变化。一般一年生或越年生植物随着植株生长,耗水量不断增大。苗期宜少灌,植株生长旺盛期则不能缺水宜灌透水,花期后需水量减少。
3.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不同,土壤吸水和保水性能也有差异。砂土吸水快,但保水力差,粘重土壤吸水慢而保水力强。团粒结构的土壤,吸水性和保水性好,无团粒结构的土壤吸水性和保水性差。故灌水量的多少,灌水次数和灌水时间应根据土壤质地和结构情况考虑。
4.药用植物在炎热和少雨干旱季节所消耗的水分多,应多灌水;多雨而湿润季节则少灌。
(二)灌溉方法
欲达到灌水的目的,灌水时间、用量和方法是3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如只注意灌水时间和灌水量,而方法不当,常不能获得灌水的良好效果,甚至带来危害。因此,灌水方法是灌水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水方法也不断改进,特别是向机械化方面发展,使灌水效率和效果大幅度提高。
1.沟灌法
是一种传统的灌溉方法,即开灌溉沟,使水直接流入行间、畦间或垄间。灌溉水经沟底和沟壁渗入土中,浸湿土壤。灌溉沟的距离、深度和数量可因地制宜。沟灌法土壤浸湿均匀,水分蒸发量和流失量较少,用水经济;防止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通气,良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便于机械操作。因此,沟灌是地面灌溉的一种较合理的方法。沟灌法适用于条播而行距较宽的药用植物。我国南方雨水较多,通常进行高畦栽种,干旱时即利用畦沟作灌溉沟,不必另外开沟。
2.畦灌法(或称分区灌溉法)
北方因雨水少,常作平畦(或凹畦),灌水时把畦埂一端扒开缺口,使水流入畦内渗入土中。灌水量依畦之大小、长短而定,但灌水量一定要掌握好,避免水多淹没药苗。此法灌后水分蒸发量大;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面板结,土壤空气不通畅。因此,灌水后必须及时中耕松土。
3.穴灌法(或称浇灌法)
灌溉时将水灌入植株穴中,灌水数量以浸湿其根系范围的土壤即可。此法不会引起土壤板结。在水源缺乏地区及不能引水灌溉时,以采用此法为宜。
4.喷灌法
喷灌是把灌溉水喷到空中成为细小水滴再落到地面,像降雨一样的灌水方法。此法是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世界各国在农业生产上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喷灌的方法。我国在药用植物栽培中,也逐步扩大应用,如人参栽培。喷灌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有许多优点:
(1)喷灌基本上不产生土壤深层渗透和地表径流。因此,可节约用水,一般可节约用水20%以上,对渗漏性强保水性差的砂土,可节约用水60—70%。
(2)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可保持原有土壤的疏松状态。
(3)可调节灌区的小气候,减免低温、高温、干旱风的危害。
(4)节省劳力,工作效率高。
(5)对土地平整的要求不高,地形复杂的山地亦可采用。
采用喷灌法要有一定的设备,投资较大。
此外,尚有滴灌法。滴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先进灌溉技术。是以水滴或细小水流缓慢地施于植物根部的灌水方法。此法在一些国家已开始广泛采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灌溉方法。
滴灌法在我国人参栽培中已开始应用,如杨友仁等在黑龙江进行的人参滴水灌溉试验,滴水灌溉提高了人参的产量(较不进行滴灌的增产50%)和质量,同时节约用水4—8倍。此外,滴灌法应用于引种西洋参栽培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排水
排水的作用是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一般平地排水系统分明沟排水与暗沟排水两种。
(一)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由总排水沟、主干沟和支沟组成,即在田间挖沟排水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是通常采用的方法。但排水沟占地多,且沟壁易倒塌造成淤塞和滋生杂草,致使排水不畅,须经常维护。由于排水沟纵横田间,影响机械化耕作。
(二)暗沟排水
挖暗沟或土中埋装暗管,将土壤中多余水分由暗沟或管道中排除的方法。此法不占耕地,不影响机耕;但暗沟、暗管的装置须要较多的劳力和器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1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