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种稻如何合理用水?
管好本田水,是协调土壤水、盐、气三者关系,促使稻苗移入本田后全苗早发的关键。根据各地经验,要做到浅水插秧,插秧后立即灌深水(6厘米以上),护苗2~3天,并每天换水一次,可减少稻苗叶面蒸腾,防止盐害伤苗,有利于稻苗扎根转青,效果良好。
稻苗返青后进入分蘖期,如泡田洗盐彻底,灌溉水质较淡(含氯化钠约1克/千克),就可采取浅灌(1.5~3厘米)勤换的办法,以促进分蘖早发;反之,如泡田洗盐不彻底,灌溉水质咸(含氯化钠1.5~2.0克/千克以上),就要采取“深灌勤换,日深夜浅”的灌水办法,即上午灌深水(6~8厘米),下午排浅(1.5~3厘米)过夜,第二天早晨排干过夜水,再灌深水,来继续洗盐和防止盐害的发生。以后随着稻苗长大,可逐步减少换水次数。并要做到看天、看苗、看水质灵活掌握,即大风烈日灌深水,多云天暖灌浅水,无风阴天可排水,雨天排碱蓄淡水;苗势旺、灌浅水,苗势弱、灌深水;灌溉水质咸时要天天换水,灌溉水质淡时,可隔2~3天换水一次。实践证明,采用上述灌溉方法,在灌溉水含氯化钠2.3~3.0克/千克的条件下,可显著减轻盐害死苗,基本上达到保苗的要求,产量也显著提高。分蘖末期可适当搁田,不但能控制后期的无效分蘖,而且能防止黑根死苗,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长穗期以浅灌或间歇灌溉为主,此期叶片覆盖田面,蒸发量减少,可以间歇灌或湿润灌溉,一般6~7天灌水一次,以田间保水量不低于80%,表土不裂口为宜,抽穗前12~15天灌浅水1.5~3厘米,防止低湿造成花粉败育以及空秕率增加等。
抽穗到灌浆期以浅水层为主,乳熟至黄熟期以间歇灌溉为主,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根系活力,确保活秆成熟。停水时间视土壤情况,一般在蜡熟末期停水。
在我国耕地中,程度轻重不同的新老盐碱地约有一亿亩,此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及滨海地区还约有2.6亿亩盐碱荒地。有些新灌区的土地发生盐碱化;有些改良后的盐碱地又重新发生盐碱化。根据改良盐碱地与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经验,认为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防治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的综合治理。
为此,应当继续研究土壤中的水盐特征和水盐运动规律,并总结群众经验。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
平衡,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上升,促使土壤脱盐,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有效的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如合理的布置灌溉与排水工程,结合轮作、耕作与林网设施的综合措施等。
五、水工建筑
水工建筑是控制河流,兴水利,除水害的重要手段。在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实践中,我国水工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许多河流峡谷深、流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建筑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也非常复杂。必须进一步研究岩石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问题;土质地基的砂砾石地基的防渗加固问题;高坝的型式问题,包括混凝土坝的结构型式、土石坝的填筑方法等问题;高速水流、高压阀门等重大技术问题。
六、水利施工机械化
我国幅员广大,需要兴建的水利工程很多,所以土石方与混凝土的工程量非常巨大。必须逐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走向综合机械化施工。
首先应研究试制一些当前急需的中小型施工机械,如土石方开挖填筑、河渠疏浚、混凝土平仓等方面的机械。其次,要抓紧解决当前施工工序衔接的机械化,组织机械联合作业,逐步向综合机械化、连续化发展。
七、水利化规划与水利管理
水利规划及其经济论证是制定水利战略部署和确定程规模的依据。要根据我国水利资源和水旱灾害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研究各项水利建设的布局、规模和发展速度,并研究结合我国具体条件的经济效益论证方法。
水利管理是过去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好、用好是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应加强研究工程的运用维修、水源的调度使用等问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2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