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四川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都江堰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1 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3、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的效果。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

4、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相关阅读: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什么?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中,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怎样修建完成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介绍如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

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秦自战国后期起,国力日渐强大。为解决官兵的粮食问题,秦国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今经惠渠的前身)都是秦统一六国前为了增加统一战争的战略物资储备而兴建的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游,是秦国蜀郡守李冰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创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地、造福百姓的伟大水利工程,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它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两千多年来,它一直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两千多年,灌溉面积已经增加到一千多万亩。

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是长江上游的社一大支流, 流经四川盆地西部。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会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是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时,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成为蜀地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山的李冰为蜀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宝瓶口引流工程、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具有灌溉、防洪、放水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在世界上实属独一无二。

首先,李冰父子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出泯江之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令其膨胀,再以冷水浇之,使岩石爆裂。这样,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又引出贵如珍宝的泯江之水,故取名“宝瓶口”。打通了玉垒山,岷水流向东边,减少了西边岷江的流量,使其不再泛滥。同时,也解除了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农田。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都江堰这一历史工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6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