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你知道多少呢?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湖北人民,创造了多元的文明成果。当古老技艺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非遗文化走进景区,文化和 旅游 融合、谱写唯美新篇章。
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发布《省文化和 旅游 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以下10个村镇街区为 湖北省 首批 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
1、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
吉庆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与汉口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相邻,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提到吉庆街,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叫 齐追航 ,武汉音乐人、影视与大型活动导演,是在创建吉庆街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人。
吉庆街夜市大排档宽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到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正如武汉女作家 池莉 笔下的《生活秀》,在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吉庆街头,有一个风姿不凡的女子优雅地卖着她的久久鸭脖……
2009年3月,吉庆街开始改造。改造后已于2011年11月23日开街,12月28日试营业。 吉庆民俗街提档升级后,涵盖餐饮、休闲、商务、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五大功能,包括以非遗 美食 、特色夜宵为主的餐饮功能,以汉派民俗、非遗传统技艺等为主的文化体验功能。
吉庆民俗街集合了楚剧、汉剧、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武汉杂技、木偶戏、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大量汉派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汉绣、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皮影戏、武汉相声、武汉剪纸、合记老福庆和牛肉粉制作技艺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常驻或经常开展展示交流活动。
如今,“湖北大鼓”“独弦琴”等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民间手工艺花车、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重要景观,深受武汉市民和游客喜爱。
2、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
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琚湾镇,因琚姓聚居而得名。 琚湾镇因琚姓聚居在沙、滚两河交汇拐弯处而得名琚家湾,简称琚湾。
这里是已有两百多年 历史 的名食“琚湾酸浆面”的发源地,2013年,琚湾酸浆面制作技艺先后入选襄阳市级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有流传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龙灯舞、锣鼓、花鼓戏、蚌壳舞、扭秧歌、办故事、打莲响、踩高跷、玩旱船等传统民间文艺。
琚湾镇通过举办“舌尖上的琚湾·千古帝乡——枣阳琚湾酸浆面 美食 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组织民间文艺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汇演,一批传统文艺节目受到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随着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原材料生产在琚湾深深扎根。倾力打造非遗文化事业, 探索 出一条文化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先后建成非遗 美食 街、非遗文化展厅、非遗文化广场、非遗美丽乡村,为全镇人民平添一份精神食粮。
3、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位于秭归县主城区秭归县文化馆,占地1500平方米,可设展馆30间,从规划立项、开工建设到正式开市,历时3个月。
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介绍,“建设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旨在打造在本区域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培育扶持和开发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非遗文化商品和 旅游 体验产品,拓展非遗及文化 旅游 商品研发、孵化和销售功能,推动全县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屈原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屈姑食品、秭归薅草锣鼓、三闾刺绣、九畹丝绵茶、古法酿酒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项目、670余件非遗手工制品和商品正式入驻非遗巷,开展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非遗体验活动,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给市民游客带来独特体验。
生态文化 旅游 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激扬屈原文化、追溯峡江楚韵、拥览天筑情怀为主题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蕴,增加文化内涵,把秭归县丰富的 历史 文化、民俗文化与屈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具有巴风楚韵的文艺、戏曲、表演和饮食,拓展和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 娱乐 活动和 旅游 服务项目;同时开发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 历史 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丰富的 旅游 产品。
有着屈原故里八怪之说;端午户户挂香艾、牛不用绳听人摆、丧葬均用红棺材、古井当作梳妆台、石洞书声千古在、男女老少赶诗赛、屈原当作神仙拜、无鼓鼓声向天外。
4、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荆州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1年6月经 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管辖联合街办、滩桥镇、沙市农场和岑河农场,辖区面积约209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国家级荆州开发区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湖北省实施“壮腰工程”的主战场、荆州“工业兴市”的主平台。
2011年12月,随着荆州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开发区成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
2012年4月,荆州开发区再次扩容,托管江陵县滩桥镇、岑河原种场以及沙市区岑河镇四个村、资市镇三个村等区域,由此成为 全省同类城市中区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位于湖北省荆州开发区幸福村,是民间美术技能传承基地,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国家AAA级 旅游 景区。建有大漆文化展、荆河戏剧院、荆楚文化体验馆等12个场馆。有楚式漆器饰技艺、荆楚刺绣、雕花剪纸等非遗项目。在技能传承院里还有非常多的技艺体验馆,可以亲身体验非遗项目。
荆州开发区坚持“四大立区”理念,即:产业立区、环境立区、文化立区、廉洁立区。
产业立区: 产业立区就是要真正转方式、做底盘、增速度、抢项目,淘汰一批落后企业,提升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企业。
环境立区: 环境是品牌,是比较优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作为培育产业和项目的最大红利。真正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开发区,实现开发区的功能化和人文化。
廉洁立区: 廉洁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优势和招商引资最好的环境。开发区的干部要常怀忧患之心,常思振兴之责,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文化形象、能力形象、廉洁形象,彰显开发区的纯洁风范。
文化立区: 文化是开发区腾飞的翅膀,荆州开发区应该是发展文化最兴盛、思想观念最解放的地方。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重商的文化、担当的文化、责任的文化、干事创业的文化、节俭的文化、认真的文化、学习的文化、让利双赢的文化,发挥文化的经济助推效能。
5、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
沼山镇,隶属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地处梁子湖区北部,东与大冶市保安镇相邻,南与太和镇相连,西与梁子镇隔湖为邻,北与梁子镇、东沟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梁子湖区政府18千米, 区域总面积64.6平方千米。 沼山镇属丘陵滨湖地区,地形从东向西倾斜。主要山脉有沼山、东山、马鞍山等山脉。
最高山峰凌宵峰位于沼山山脉,海拔418.5米,是全市最高山峰之一;最低点位于东井大围排水港,海拔14.5米。
沼山镇 历史 文化遗址也有关帝庙、鄂王台、龙凤寺、 藏经洞 、茗香居。
传说一千多年前,那时沼山还没有名字,在那海拔418.5米的群峰深处藏有一座古庙,当地人叫它“大寺”。大寺内佛堂中央坐着一尊涂金抹彩的大金菩萨,其身材魁梧,大手大脚,特别是一双浓眉大眼闪着耀眼的金光,传说这火眼能看透人们的心灵,识别清官和贪官。这菩萨有个怪脾气,如有贪官来这里,他那火眼直射贪官,好像在说:“你这贪官走远些,莫玷污我这佛门圣地。”如有清官来了,他那大脚会左右轻轻摇动,那是向清官表示:“本寺欢迎你。”香客和百姓来到寺庙,他那双大脚就不走动了。
人们称呼会走动的金菩萨为“走山菩萨”,那寺庙叫“走山大寺 ”,那座无名山,人们就叫它“走山”。新任知县说:“走山,这名字好听,但欠文雅,菩萨能走,山不能走,改个同音字就叫它‘沼山’吧。”知县的意见,得到老方丈的赞同,当即令小僧端来文房四宝,知县挥毫写下“沼山大寺”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从此,“沼山”的山名、“沼山大寺”的寺名正式被取用,一直沿用至今。
2021年11月,沼山镇(张体书法、穿花龙舟)被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确定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6、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2010年12月,羊楼洞被国家住建部和 国家文物局 授予“ 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距离市区26公里,羊楼洞地处湖北省南部与湖南省北部交界的丘陵地带上,三面环山,北面为北山,南面为松峰山,东面为马鞍山,位于山顶可鸟瞰古镇全景。
楼洞古街位于松峰港以西,由庙场街、复兴街和观音街组成。庙场街段和复兴街前段街道依据松蜂港走向呈现曲线形。古镇上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分布在这段街道上。街道两侧建筑尺度、风格统一,错落布置。复兴街前段是整个街区的转折处,在这里整个街区向西有一个偏转,道路两端各有一个丁字路口。复兴街后段在 抗日战争 时期部分被日本人烧毁,战事平定后又重建,街道上保留有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物。
古镇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
古镇建在平原之上,地势平坦,地势略高于附近的崇阳、通城、临湖等茶叶产区,利于茶叶的储藏。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整体分布:依松峰港呈南北走向,现存古街全长约1000米,街道最宽处6米,另有三条丁字巷,街道整体保存完好。
街道路面采用硬质的青石板铺设,街道路面中间均设下水道,宽约1.2米,用青石板横铺,下水道通至古街东侧的松峰港,下水道两侧竖铺条石,条石之间均留有缝隙,用于通下水。
庙场街和复兴街道路在道路中心横铺一条石板,作为道路的中心线,两侧对称纵向布置石板,纵向的石条相对尺寸较短。这种铺设方法是为了适应街道的弯曲。
明清时期运输的主要工具为独轮车,在青石板上多处保留有寸余深的车辙痕迹。
街道两侧保留有清代、民国时期的住宅、商铺三百余栋。房屋结构均为砖木结构、有一进二重、三重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商铺,前店后宅,墙体为砖结构,中间设置天井,上层为阁楼,穿梁式木结构。
7、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
五祖镇,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地处黄梅县北部,东连停前镇,南接杉木乡,西依苦竹乡,北靠柳林乡,镇人民政府距黄梅县城区13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89.6平方千米。
五祖镇因辖区内 佛教名刹五祖寺 在辖区内而得名。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 历史 悠久,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五祖镇在这里孕育着和传承着,如黄梅小调、黄梅花灯会、太极纯功、楹联习俗、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说、岳家拳、采茶戏、文曲戏十余种非遗文化在这里广为流传。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五祖镇境域属黄梅县。1987年,建五祖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五祖镇境域属黄梅县。1912年设东山镇、1945年改隶张林乡、1949年属土桥区、1958年建百胜公社后屡更其名、1978年改蔡田公社、1981年更名五祖寺公社、1984年设五祖区、1987年建五祖镇。2020年6月,五祖镇被评为湖北 旅游 名镇。2020年7月29日,五祖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听说这株古稀青檀, 俗称油朴树,一共六株,其中最大的一株,粗四围,高28米,覆盖面积近1亩。
8、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
长胜街是七里坪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又称号“杨殷街,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 。
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
在巍巍天台山下,清清倒水河畔,座落着一条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明清古街,它因厚重的 历史 和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而闻名于世,它又因是 鄂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而引来游人如织。
长胜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条街,又是传统教育、 旅游 观光好景点,每年前来 旅游 观点接受教育达数万多人,同时也是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好场所,近几年在长胜街上先后拍摄了《 五更寒 》、《 大别山上红旗飘 》、《黄麻惊雷》、《 大进攻序曲 》、《 铁血红安 》等10多部影视剧目。堪称“鄂东之最”,“湖北之最”,是名副其实的“鄂东第一街”、“荆楚第一街”。
1926年在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随后又成立了我党 历史 上最早的劳动保障机构——黄安县及 鄂豫皖 省苏维埃政府劳工委员会。
1927年在长胜街的南庙成立革命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第一法庭;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并在长胜街48号建设“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七里坪也因此成为起义队伍的重要集结点。轰轰烈烈的 黄麻暴动 在七里坪掀开了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最早武装暴动之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是“ 黄麻起义 ”策源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诞生地, 鄂豫皖 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9、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
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区七里坪,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 娱乐 消费中心和 旅游 集散地。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土家女儿城合理且精心的谋划了整体建筑风格,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完美的体现了土家族的民风民俗。一句”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在当地广为流传。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灰色角砾岩铺就。
女儿街是女儿城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同时也是恩施市区商业最为繁华的街区之一。土家女儿城整体布局为南北朝向,光线利用充分,城区各个街区相互贯通,交通便利,十分便于游客游玩。囊括了恩施州八县市土家民风民俗,是全国土家文化的雏形。
她们的民俗文化,主要有 摔碗酒、摆手舞、土家女儿会、土家十大碗、土家哭嫁 等在当地甚为流行。土家女儿会 被誉为 东方情人节 或土家情人节。
最令人着迷的便是 土家十大碗。
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来源于当地民间节庆及办酒席时惯用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半荤半素、一菜两味、油而不腻,餐桌上看不到盘子,吃饭及装菜全部是蓝边大口碗。据说土家人生性好客、同时又爱面子,但由于以往生活贫困,无力安排好足量的菜肴。但是又想使餐桌上菜品的数量多,面子好,因此一般每桌都安排十碗菜,荤菜下面用素菜垫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举办红白喜事时固定菜式。
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蓝边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给宴席取名为“土家十大碗”。
10、潜江市浩口镇
浩口镇,隶属于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潜江市西部,东接后湖农场,东南临龙湾镇,南与张金镇接壤,西南临运粮湖农场,西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增镇毗邻,西北、北与积玉口镇相连,东北与广华寺街道相望。
浩口镇因明代,该地盛产青蒿,临近渡口,故称蒿子口后逐渐演变成浩口。
浩口镇人民政府驻地东距潜江市区23.6千米。 区域总面积170.9平方千米。
1954年3月,原属江陵县龙湾区的方嘴、宋场、雷场、艾桥、洪场、永兴、同心、莲子垸8个村、划入潜江县,由浩口区管辖。1958年成立浩口公社。1984年5月撤公社成立浩口区公所。1987年9月撤区设镇,正式改为浩口镇。
2019年1月9日,秉承了非遗文化保护的活态传承母体属性,相继建立了“潜江民歌”“高台舞狮”“江汉皮影”等多个非遗重点项目的传习基地,是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率先挂牌授予的“非遗传承基地”。有张裕钊书法、穿花龙舟、采莲船、玉连环、木雕等非遗资源,桥柯村牌子锣队、桐油村穿花龙舟队、东井村复兴艺术团、鄂州青年楚剧团、梁子湖春蕾楚剧团等13个艺术团队、32个打击乐队。浩口镇凭借民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21年,沼山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每年开展舞龙舞狮展演、“非遗传承人闹元宵”、“百科知识”大讲堂”等活动,成功申报浩口年货、凹粑子、鳝鱼炒饭等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 美食 市级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陈列馆、体验馆,逐步打造“浩口非遗小镇”,通过“非遗+ 旅游 +活动”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全面振兴。
以上就是我了解到的一些,10个首批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的一些简单介绍。
欢迎下方评论自己的去过或者听过,亦或者一直居住过,这些地方的感受。欢迎分享留言。
河南:南茶北种将成为产茶大省
台湾高山茶的产区
一提起嘉义县,我们自然会有许多等号的名词出现在脑海中,例如蜿蜒于崇山峻岭的阿里山森林小火车,或是已经功成身退的神木,或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奋起湖便当等等, 再再显示嘉义县自然资源的丰沛。而它也是当前台湾生产高山茶的重要产区,种植的区域,以梅山乡、竹崎乡、番路乡及阿里山乡等四个山区乡镇为主。
梅山乡除了是南台湾重要的柑橘、柳丁和麻竹笋产地外,爬满阿里山麓的乌龙及金萱高山茶,种植面积更占嘉义县的一半。而梅山乡全乡共分十八村,百分之九十属于山区,茶园主要分布于梅山乡山区之太平、龙眼(龙眼林尾)、店仔、樟树湖、碧湖、太兴、瑞里、瑞峰、太和及太兴等村落,茶园面积总数约10000公顷,海拔介于900~1400米之间。县道162甲线则是参观该乡茶园的重要路线,从太平至瑞里,只要是村落区皆可见到满山遍谷的茶园。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乡龙眼村(海拔约1200米)更是台湾高山茶的滥觞。而此地种植的茶树,以青心乌龙为主。虽然名气已不如当年响亮,但茶园的规模,仍是十分壮观。至于竹崎乡、番路乡及阿里山乡,产茶的村庄大多位于台18线公路(阿里山公路)旁,如濑头、隙顶、巃头、光华、石桌、十字路、达邦、里佳及丰山等山地部落。而这些村落所产制的茶品,对外通称“阿里山茶”,不过也有名为“阿里山珠露茶”或“阿里山玉露茶”的茶品出现。尤以“阿里山珠露茶”最享有盛名,可谓是竹崎乡民的“绿金”,而此茶正是产于石桌。竹崎乡石桌茶区,茶园种植面积约为400公顷,分布于海拔约1200~1400米左右的高度,且集中于培仔桶林道沿线,种植品种以青心乌龙为主,由于制成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广受饮茶人士喜爱。 南投县位居台湾心脏地带,是台湾唯一不滨海的县市。四面环山,境内多丘陵地,且气候日夜多有变化,适合茶叶的生长。而主要生产高山茶的乡镇,以竹山镇、仁爱乡、水里乡、信义乡等四个乡镇为主。
位于南投县竹山乡大鞍林道旁的茶园,图中白色竿子 是自动洒水器。经由几十年来的开拓,竹山镇的茶园从溪畔到高山都有,也让它成为全台单一行政区种植海拔落差最大的茶区。
位于竹山大鞍的茶园。因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大多是沿着当地现有的产业道路,随路开辟,所以如果要前往参观,最好是驾驶底盘较高,且有四轮驱动的车辆比较适合。至于住宿,因当地茶农也多兼营民宿,所以不成问题。
竹山镇是南投县最早开发的地方,自古是入番地,通后山的枢纽点,因有“前山第一城”的雅号。竹山镇从1980年代开始,首先从照镜山地区大量种植茶树,该镇茶园分布的据点有照镜山、后埔、社寮、瑞竹、大鞍、软鞍、流滕坪、山坪顶、杉林溪、延平、延山、羊头弯和龙凤峡等处。至于该乡生产高山茶的地区,以杉林溪与大鞍山区为主,尤以“杉林溪茶”的名气最大。
仁爱乡位于台湾之中央地带,地属南投县之东北方,境内共分为15村66个部落。该乡茶叶经济栽培缘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由天仁企业率先引进,并以雾社、高峰等地区开始推广,迄今栽培面积已达 800余公顷,年产 680余吨,跃身为南投县第四大产茶区。从雾社至清境农场,到处可见茶行、制茶厂及民宿,而青翠碧绿有如等高线般的茶树,甚至就出现在省道台14线及台14甲线旁。此地的茶园,由于位居中央山脉的深处,终年气温低,温差大,而让高山的茶菁保持极佳的品质。
清境农场茶园为民国76年所该开辟的高山示范茶园。面积6公顷,种植青心乌龙及金萱茶,由于经常云雾缭绕,久久不散,因而得名“宿雾茶”。
位于中和村的石桌茶区。竹崎乡的茶园分布于中和村、光华村、仁寿村及金狮村等四村。
青心乌龙种的茶树,是台湾栽培历史最久,分布最广的品种。市场行情,以单一品种而论,仅稍逊正丛铁观音。
此外因地广人稀的缘故,导致此地茶叶产区极为分散,所以对外虽然大多以“高山茶”称之,但是仍有为数众多的地名茶出现,例如天雾茶(雾社)、天卢茶(庐山)、宿雾茶(清境农场茶园)、碧绿溪茶、雾敦茶(红香)、东眼山茶(北东眼山)等茶品。至于仁爱乡产茶村落,则有良久、武界、大同山、北东眼山、奥万大、红香、平静、雾社、春阳、庐山、翠峰、翠峦和清境等地,且以青心乌龙及金萱(台茶27号)的茶种为主。
水里乡旧名“水里坑”,全乡海拔均在250米以上。而位于该乡的明潭水库,仍然是台湾最大的抽蓄式水力发电厂,可知当地水利资源的充足。而水里乡亦于1980年代开始兴起种植高山茶,产茶村落集中于郡坑、新山与上安等三村。而此地所生产的茶叶,以“玉山茶”和“胜峰茶”的茶品最为著名。
种植于和平乡天池附近,海拔高度约 2500米左右的青心乌龙茶园。造访时,山下的秋茶多已采收完毕,此地却依然绿意盎然,尚未摘采,可知种于此环境的茶叶,生长速度较慢。
信义乡是全台面积第二大乡镇,它有个美丽的别名-“青梅之乡”。每年早春时分,当满山遍地的梅花盛开,总是吸引许多外来客到此驻足欣赏花雪缤纷的美景。而信义乡与水里乡相同,是从1980年左右,才开始辟垦茶园,所以也属于新兴的高山茶区。而当地种植茶园的地区,包含三十甲、罗娜、同富、神木、沙里仙和塔塔加等地,并以“玉山高山茶”称之,对外贩售。另外也有命名为“沙里仙茶”与“塔塔加茶”的茶品。 此外,台中县和平乡的福寿山农场与梨山及位于花莲县境内的大禹岭等地,都是全台海拔最高的茶区,当然茶价也是不同凡响的高贵。
虽然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有略为减少的趋势,但亦如高山蔬果一般,依旧广受社会大众所喜好。其实台湾生产高山茶的地区,多数拥有开发成观光茶区的优势,例如梅山乡龙眼林尾、竹崎乡瑞里、石桌及巃头、仁爱乡平静与红香等,都有令人惊艳的茶园美景,值得各位驱车前往。不过话说如此,只是仍需大家的重视与青睐,就如同水土保持的问题一样,都需要我们更为细心的维护与留意。所以,各位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高山茶区走走,绝对是值回票价的选择。
欧美国家依发酵度来分,不发酵的叫绿茶,全发酵的叫红茶,而介于中间半发酵的,都视为乌龙茶。但不论东西各国,对乌龙茶的说法,应该是指依某种做法制成的半发酵的茶,并不指特定的茶叶品种。但是在台湾,本地人所称的“乌龙茶”,除了它是半发酵的茶之外,还必须用乌龙的品种所做出来的茶,才叫做乌龙茶。较有名气的茶,则会加上地方名字,如大众所熟悉的“冻顶乌龙茶”及“玉山乌龙茶”。在台湾所种植的茶类中,大部分都是乌龙的品种,高级茗茶更是如此。因而久而久之,“乌龙茶”这个专有名词,便由“乌龙品种的茶”所取代。
除了传统茶区信阳、南阳之外,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看到了“南茶北移”商机,开始大规模种植或示范种植。这既有对茶产业再认识的成因,又有政府对茶经济鼓励与支持的原因。
有理由展望,3年之后,河南将成为产茶大省。
在规模种茶即将收尾之时,种植茶叶的各市不仅要追求规模,还应该考虑如何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做好引导,这才是“培植”的又一侧重点。
一、“南茶北种”忙
驻马店市、三门峡市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而平顶山市、洛阳市也跃跃欲试开始了尝试种植,南茶北移,在2012年的春天,落到了实地。
在这个春天里,种植茶树在河南成为一大现象。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眼下,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泌阳县掀起的万亩茶树种植高潮已过,现在到了种植收尾期。
在确山县龙山口茶场、虎头山茶场、天目山茶场和泌阳县铜山湖茶场、凤凰岭茶场、盘古山茶场,以及驿城区老乐山茶场,当地号称“七大战区”中,声势浩大的种植场面已被泛绿的茶苗所取代。
显见,驻马店茶产业的宏大规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各个茶场里。更具雄心的规划是,到2020年,驻马店要实现茶叶生产面积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值近3亿元的目标。
在三门峡,更具吸引力的茶产业规划已出台,在去年已有千亩生态茶的基础上,远景规划茶叶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亩,茶叶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
在2012年春天里,三门峡卢氏县实现了种植1.9万亩规模,形成了以南山7乡镇为种植核心区、以沿洛河沿岸为重点推广区,以北山杜关、官道口为试验区的发展格局,仅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就达3000亩。
而在陕县、灵宝市、渑池县等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均开始了茶叶种植。南茶北移在驻马店和三门峡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之时,平顶山今年的动作仍然处在示范阶段。
在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一座占地300亩的“南茶北移示范基地”内,“盘旋层叠的梯田里,一棵棵刚植的茶树苗已分叉,刚刚萌发的叶子泛着红”。
这座新茶园,是鲁山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茶树。茶树的品种叫“白毫早”。今年3月初,平顶山市景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多万棵福建“白毫早”茶苗,雇用近百名附近村民,在信阳专业技术人员及鲁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授下,在张良镇杨李沟这处300亩的山坡上建起了鲁山县第一座茶园。
而洛阳在去年成功推出“洛阳牡丹红茶”之后,欲让洛阳牡丹红茶落地的设想也浮出了水面。据当地媒体报道,洛阳市将在“南部山区发展茶园1万亩”,2012年着手实施。
在新兴茶叶种植大市摩拳擦掌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之时,传统种植大区信阳、南阳同样扩大了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
[page]
二、北移的可行性
只要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温度与降雨量等自然条件,茶树北移的跨步,具有产业可行性。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具备种茶的客观条件。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河南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南茶北移有可行性,茶树生产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土壤条件,二是温度,三是降雨量。三个条件都许可的话,茶树种植向北发展,是正常现象。”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中心主任吕立哲向记者分析。
人们知道,信阳与南阳是河南种植茶树的传统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比如在信阳,年平均气温为1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信阳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昼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非常利于茶树生长。
在南阳桐柏县,茶业生产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良好,属我国高纬度茶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桐柏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是著名茶区,宋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吕立哲的观点在今年新种茶大市如三门峡、驻马店、平顶山、洛阳获得了新印证。
比如三门峡,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接合部,尤其是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光照、雨水、温差、水质等条件都适合茶树生长,因为“卢氏南部山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海拔、温度等自然条件与毗邻的产茶区十分相近”。
三门峡农科院高九思研究员介绍,三门峡,是生产高山云雾茶、生态有机茶的最好地区之一,因为从茶叶品质上看,三门峡红茶具有“高海拔、高纬度、高质量”的特点,产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特质,茶叶内在品质较好。
在平顶山鲁山县示范茶园内,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经过土壤检测和比对,发现与信阳茶园的土壤pH值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这一地域附近经过,将来还有改变小流域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平顶山开始探索茶树种植可行性之路。
虽然驻马店今年开始大规模种茶,实际上当地种茶历史颇为悠久。据介绍,作为茶马古道皇家驿站,历史记载驻马店产茶年代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早在1965年开始,驻马店就开始在确山县瓦岗乡试种茶叶。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山、泌阳两县茶园面积曾达万余亩,只是到这些年来茶叶种植才式微。
[page]
三、北移市场考量
南茶北移不仅是政府引导之举,更深层的内因在于对市场规律的体认和遵循。
在自然生产条件具备的条件之下,河南各地争相种植茶树,呈现了“南茶北移”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考量不仅是政策的引导,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市场前景的引导。
政府引导是先导性因素。省政府规划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茶园种植面积计划增长到200万亩,较2010年年底的97.7万亩翻一番。更长远的规划——《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单产效益等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其中,“南茶北移”正是扩大茶产业规模的主要方式。
政府如此大手笔规划茶产业,与茶产业的消费属性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正在大幅提升。作为传统茶叶产区,河南具有做大茶产业的条件和优势。更大的诱因是,作为河南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虽然有近百年美誉,但是,其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痛定思痛,河南茶看到了自身突破发展的种种瓶颈,包括发展理念、品牌建设、产能规模、品种开拓、体系建设等。
两年来,河南茶在突破茶品上有了新突破,相继推出了“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等,实现了单产收益的倍增效应,这是河南遵循茶产业增长规律的结果。
河南茶产业发展理念的突破获取的收益,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在于河南在“做大茶文章”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束缚。茶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它同样是致富经济,茶产业大发展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生产扩大。
吕立哲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河南做大茶产业的内因。吕认为,从“信阳红”等红茶产品的创新来看,红茶在信阳和郑州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为扩大茶叶种植提供了市场基础,比如在驻马店,其种植茶树的品种就是从南方福建等地引进的,其种植开发茶叶的品种就是红茶。
而南茶北移则实现了茶区与销区之间更近距离的对接,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分析,更贴近市场的地方更具有产业优势。郑州是河南茶叶销售重地,这些新晋茶叶大市距离郑州相对距离近,它们种植茶叶理论上更有优势。
在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之时,注重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课题,尤其是品牌培育课题,应是河南茶产业突破之道。
[page]
四、亟待耕耘消费端
在河南大规模种植茶树之时,如何提升河南茶产业附加值理应纳入新种茶地区政府的考量之中。
4月6日,记者采访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茶叶种植的魏科长之时,他正在信阳考察,在今年种茶任务收尾之时,他便赶到信阳考察学习茶产业深加工了。显然,驻马店市在种植茶树之时,便考虑到茶产业链延伸发展。
记者注意到,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与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还包括茶文化。”这一文化范畴包括茶旅游,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茶旅游设施项目,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事实上,在驻马店市茶产业的发展体系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的介入,才是政府做大茶产业的关键之举。据了解,在驻马店七大茶场建设中,引导企业规模化种植正是其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之一。这显然是政府明晰了“政策引导之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正途”这一发展思路。
不过,市场化还是需要茶产业发展理念与营销创新,实现河南茶产业发展的突破。比如,“信阳红”、“桐柏红”,还有“函谷红”等河南红茶的扎堆创新之举,虽然市场效益显现,但不免有跟风之嫌,突破河南走向全国的营销之举仍难见作为。
“河南茶不仅要在种植上努力,更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加把力。”河南省茶产业观察人士分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9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