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特点?
熟茶具有温和的茶性,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同生茶一样,熟茶的香味也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浓郁。
生茶自然陈化,渐渐地,其陈香越来越醇和稳定,但韵致活泼生动,这种活力即为茶人所称道的茶气。生茶适合喜欢原生态,崇尚自然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像人生履历的累积,有着说不尽的乐趣和兴奋。当然普洱的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喝普洱茶注意事项
普洱茶随泡随饮,忌饮隔夜普洱茶 普洱茶通过久泡后,茶中会有重非金属等无害精神析出,茶多酚少量氧化,使茶色变浑,升高了卫生成效。此外,保鲜杯泡的普洱茶均没有宜常饮,隔夜普洱茶则更没有应饮用。
普洱茶宜淡饮,没有宜浓饮临时饮用过浓普洱茶话会使人体推陈出新性能平衡,削弱肠胃对于食物中铁质的吸引惹起血枯病或者维他命B缺少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普洱茶、人民网-普洱茶有哪些功效与禁忌 如何正确饮用普洱茶
云南省普洱茶产业调查了些什么?
四大要诀:清、纯、正、气 第一要诀 清闻其味 不论普洱茶品的生熟、新旧、好坏、形状、价钱,第一先要闻茶,在陈化发酵数十年之久后,一定会有陈年老味,但不应该有霉味产生(有霉味代表着陈放空 间受潮或过于潮湿不通风所致)。所谓陈而不霉,陈年的老味会在醒茶时拨开通风散去,而霉味是因茶质变坏,由内而外,受潮而发霉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如此受霉 变的茶在这么改变或加味(添加菊花冲泡)都已失去真性美了,所以闻其味是很重要的,假若50年的茶闻起来又霉又不自然,那么即使放到100年也没用,因此 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宁愿买年轻的茶可以慢慢喝,也不要买老了又难喝的茶品。 第二要诀 纯辨其色 茶品未冲泡前,先闻闻看是不是干净清味(没有异味或臭曝味),然后就是泡泡看,当普洱茶品在正常环境下存放,就算放个30年或50年,甚至放到100年,茶的颜色(茶汤)绝对不会变黑或产生怪异味道。 当下很多的业者或消费者大都会有的错觉就是,普洱茶放久了,冲泡之后的茶汤颜色一定会变黑或转墨色,其实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越陈越香,普洱陈放发酵后由 淡黄转枣红,越久茶气越强越浓,略带油旋光性,不会变成黑黑的。新制成的生茶品冲泡时,就如同台湾茶一样新鲜富弹性,而汤色如金**,入口较苦微涩,就是 需要时间来等待其发酵氧化,利用空气中的水份及空气环流而产生发酵氧化效应,时间越久,刺激性就越低,茶质就越醇和(当然成本就相对增加,且在喝一饼少一 饼的情形下,越喝越顺口,越喝越好喝,珍惜者皆拥茶自重,好茶是不会寂寞的。)市面上流通的好茶会很多吗?再次苦口婆心的告知,普洱茶的好绝非偶然,也并 非年代或标价所能知晓的,切记,喝的好喝,喝的舒服,喝的没压力就是真的好! 第三要诀 正存其位 所谓正,乃不偏不倚谓之正。普洱茶一经制作成品后,最重要的就是陈放空间与时间长短,在普洱茶的广大消费族群里,鲜少有人会去真正地关心了解茶的陈 化环境与氧化发酵的时间年代,本人对于喝茶要喝出健康、喝出优越,一直推广不遗余力,所以在此又再特别强调一些老生常谈的观念问题,因为茶品陈化时间并非 3、5年即可醇和好喝,至少得花上20~30年,才会达到好喝的境界,若要达到真正几近完美、无与伦比的境界至少也要50年以上(在干净通风空间)。若是 在地下室或不通风潮湿的处所,不论是生茶品、熟茶品、新的、老的、爷爷留下的,都无济于事。所以聪明的消费者,请用智慧反问销售业者你心目中的疑问,如年 代怎么看,如何判别茶的生熟,又怎么分干仓、湿仓,差别在哪里,又怎么选等问题,相信一些不肖业者才能自律,普洱茶的永续才能得以健康的传承下去,后代子 孙才能体会爷爷做、孙子喝或爷爷留、孙子卖的意义。 第四要诀 气品其汤 茶气的气与生气的气字形一样,但意义却完全不同。生气的气有形而难看,茶气的气无形而感觉舒服。因为这样的形容比较能带入领悟,不然茶气对多数的茶 友品茗者来说,还是很含糊的概念。茶是很会吸收附近的味道的,这点应是众所周知的现象,所以气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判断茶的陈化环境与氧化时间的长短,茶气也 就代表着茶本身经长年累月陈放之环境空间与时间所表现的好坏真伪了。 好茶配好壶,加上好朋友、好心情,一杯陈年地道、质纯的老普洱入口,那股心旷神怡的茶气进入人体内部而运行于体内之中,促进毛孔发出微汗,并且暖胃舒适地 凝聚在骨骼中,有如一股清流,全身筋骨肌肤渐渐爽化,持续入口,飘然且安适舒服的意境,真是我这来自乡村、出自贫寒而书读无几所难以笔墨、言语形容的。总 而言之,好普洱茶是时间与空间两者互相辉映的,时间越长,空间越好,茶自然越棒,您了解、意会到了吗? 六不政策 第一、不以错误年代为标竿 因为年代往往取决于价钱高低,所以谎报年代等情形十之八九,为了就是想多卖些钱,也顺便让客人可以表面放心,自我安慰自己品茗功力及采购实力。再次 表明,50年前的坏茶在存放50年后会好喝吗?50年前的好茶万一于存放过程中受潮或遭到污染,还有价值吗?所以在此还是苦口婆心道上一句话:「年代只能 参考,不能尽信。」 对普洱茶来说,年代越久越好(因为普洱越陈越香),但越久指的是要放在仓储地点合适才好,避免喝到是在潮湿空间存放的「老」普洱,因为切记一句话,老的普 洱茶要老了还有性(茶性),老了还有气(茶气),老了还有韵(茶韵),老了还有质(茶质),如果普洱茶有了性、气、韵、质,那年轻一点又何妨,就怕老了什 么也没有,只有苦、涩、难以下咽的臭霉味,所以说年代只能做为参考的条件之一。 第二、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据说坊间伪钞至少有上亿元在市面上流通,那么茶的包装是不是就不能完全当作依据呢?肯定是的!因为科学进步,印刷技术加上人为有意造假等情形,茶的生产工序及生产包装依据要如何追根究底呢? 先听价钱、年代与包装三因素套套看是否合理,50年代的老茶有很多;红印要多少有多少;批发更便宜;红印一饼几百元或几千元而已,量多另议?!年代、价钱、包装没有逻辑观念与报价不合乎市场行情,试问聪明的您还会买吗?况且卖的人素质参差不齐,又是打代跑或「走街」,想发普洱财又不懂普洱学的不肖业者, 包装包装,包了就「装」,中国字义不错,也是一种有趣的意象! 第三、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 基本上,只要生茶品在干净、通风佳的陈放空间所发酵的茶品,就算放上50年或100年,茶的汤色依然不可能变黑或变深枣红色,绝对是油光气十足、色 金黄转枣红才对。有些茶商此时就会在冲泡上用些小技巧来弥补一下,例如置茶量少一点,出水时间快一点,如此一来即能多少「盖」过去一些。切记真理只有一 点,就是越陈越香,越泡越好喝,茶的汤色是极富生命力之感,而不是闻之杂味久久不退,喝之喉头不悦之怪现象,有道是,好茶一杯入口心旷神怡,二杯入口人生 何求,您能体会到如此绝妙的境界吗? 第四、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 谈到这里,当然就要特别强调味道,所谓味道,顾名思义就是用闻香的方式体会判断,而感觉出来的香气频率即是所谓的味道。所以在毫无准则之下,公说有 樟香气味,婆说有参香陈味,而业者「杂味十足」。其实生茶品唯一的味道就是樟香味,陈年老味老韵。熟茶品就可能因人为发酵的轻重而有所谓的几分熟几分生的 争议存在,分辨最好的方法就是渥堆发酵越少的茶品及在拼配蒸压时间越短越佳(因为渥堆太久,茶性全软化死性了,失去越陈越香的意义。)拼配蒸压时间太久就 好像食物蒸过头担心不熟,又多蒸了一下,试问,如此一来茶品放再久还有意义吗?所以生茶品在未经渥堆方式之下,陈放发酵的陈年味道直接散发出樟香味,就看 其散发出的味道强弱与否,聪明的消费者如何去体会并选择自己的最爱了。 第五、不以霉味仓别为号召 仓别是决定普洱茶好坏最重要的一环,所谓仓别就是指普洱茶经采收、制作成形后陈放的空间,谓之仓别,那么有哪些区分呢?如上图 货比三家不吃亏,用同质比价、同价比质的理论定标准,相信普洱茶的世界及未来一定美好无比,个中好坏冷暖是没有侥幸的这是老爱听爱编故事的业者及消费者所无法体会的。 第六、不以树龄叶种为考虑 当下众多的消费者大多以为大叶就是野生,不然就是乔木种,而众多业者依然迷信大叶才有市场。仔细观察叶子如果是大大、平平、薄薄的,一定不可能是乔木种,更不可能是野生种(因为正统普洱茶地处中国云南,位于云贵高原,生长条件极为适合,历经数千年之久)。 特别强调,传统的普洱茶品是不用化学肥料,更不需要农药的,那些新鲜大叶种,叶子大大、平平、薄薄的茶品就是在商业利益需求下种出来的,一年四季皆 可采收,只要有土壤、水份、空气、养分、阳光,自然生产的快,在农人细心照顾下,不像小时候印象中的农产品那么的纯,那么的真,如土番石榴入口后那股番石 榴香微苦微涩,马上转甘转甜。因为都是有机,没有农药及化学肥料。 人为栽种的灌木种普洱茶之所以会大大、平平、薄薄的是因为在有阳光、养份、水份照射下,经充足的光合作用,生长速度自然很快,就像「闷」豆芽菜一样 的意思,真正云南野生普洱茶是没有施放化学肥料及农药的。在傣族人采收之后,经日光萎凋,制作后再陈放,等待其发酵,将新制成的生普洱茶品中的苦、涩与茶 碱经由不能密封原理,由空气中的水份流动来催化(陈化发酵),时间越久,茶的刺激性越低,发酵也就越完整。正因如此,陈放成本、储存仓别空间、管理技术等 问题是既得利益之经销商所不愿承受的,相形之下,造假、熟化、浮报年代等情形就层出不穷了。
“这几年普洱茶行业的消费端正在发生‘裂变’,线上买茶和关于茶的时尚、文化消费崛起,给行业带来很大挑战,茶产业提档升级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资深茶人周重林告诉记者。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茶,让从业者备感振奋,如何提档升级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云南普洱茶遭遇行业低迷。两年多过去了,有人仍在哀叹“生意不好做”,有人却感叹行业的“春天来了”。其中奥秘何在?春茶上市时节,记者走访普洱茶行业,看一片茶叶如何提档升级。
生产更规范——“生态茶园”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兼顾产量和质量
走进津乔普洱昆明营销中心,还以为是误入了一个IT公司:环境现代,面孔年轻。“80后”总经理杨绍巍说:“销售前端颜值高,我们后端的工厂和茶园同样高颜值,是按照可以参观旅游设计施工的,茶园基地永远是‘第一车间’,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我国茶叶产量去年达243万吨,剩余茶叶加上收藏茶总量估计达60万吨,再加上中西部茶园的扩张,供大于求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3月初,云南产茶重地西双版纳州召开分析会,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赵汝碧认为,今年春茶价格走势是“两平一升一降”,即古树纯料、稀少古树茶价格与去年持平,森林茶(原生态茶园)价格将有所上升,而台地茶价格可能稳中略降。他建议地方和茶企,加快有机茶园建设,发展优质原料基地。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春茶上市,但有些地方密植的台地茶却出现弃采现象。茶农说,一公斤干毛茶才卖10多块钱,还不够每天七八十元的人工费。台地茶卖不上价,对茶农伤害大。分析认为,这和一个地方的茶叶有无龙头加工企业、品质和口碑如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经过植株疏松并控制化肥农药使用的“生态茶园”,由于兼顾了产量和品质,逐渐成为茶园中的翘楚。
在“千年茶乡”保山市昌宁县,温泉镇松山村茶农刘红德家有50多亩生态茶园。去年,他家茶叶加工收入有6万多元。刘红德介绍,现在茶园里都是人工除草,没人打除草剂。如今来收购茶的人都要现场开汤试茶,甚至带着仪器检测,茶叶农残超标肯定卖不出去了。温泉镇是保山市第一茶叶大乡,镇党委副书记禹晓宁介绍,镇里重点在质量安全上下功夫,让消费者喝上安全放心的“温泉茶”。
如今,云南省的茶园面积已经超过600万亩,与全国一样,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普洱市坚持对茶园进行生态改造,成效明显。如普洱祖像茶园通过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多项有机认证,茶园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甚至“抓到一条虫就奖励茶农五分钱”。除了传统茶园的生态改造,对茶园综合开发也在探索。杨绍巍认为,对许多品牌茶企而言,发展茶山游等融合发展的路子,将一举多得。
消费更时尚——茶店“变身”,销售端的每项创新都让茶农钱袋子更鼓
在许多人眼里,茶店或者茶楼还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离年轻人有点远。大益茶庭,将彻底颠覆这个印象。在昆明长水机场的大益茶庭,店面很像是以茶元素为主题的星巴克:时尚简约的装修风格,里面售卖“金普芮”系列茶饮料和各式咖啡,有普洱手工饼系列茶食,甚至还有西双版纳一绝甜品“泡鲁达”!其一次性冲泡普洱茶的茶饮机,更让人大开眼界。茶庭的商业系统,使茶空间连锁经营一下子站到了时尚消费的前沿。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介绍,茶庭项目自2012年就开始准备,如今全球共有20多家。此前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域进行商业试水,为的是摸索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我们计划开遍世界各大城市。”吴远之相信,“茶除了在家里、写字楼里喝,还可以在茶庭里喝。”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坐落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大益茶庭,一天最高的销售额有上百万元,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找上门来的旅游散客。一位来自广东的先生告诉记者,就在这家店里,他们一行几家人买了20多万元的大益普洱茶!
大益茶庭,成为当前普洱茶时尚消费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火爆的“小青柑”,把普洱散茶和陈皮结合起来“混饮”,因为健康功效和方便品饮而受青睐。吴远之说,普洱茶市场熟茶的价值发现和柑普等单品的热销,都是消费新趣味和产品创新合力推动的结果。而销售端的每项创新,都关乎茶农的钱袋子。吴远之告诉记者:“茶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产业,大益在勐海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动了各民族茶农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6年,云南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2900元,较2015年增加300元,增长11.5%。
回味更美好——茶产业发展要和休闲生活、康体旅游、保健养生等新业态结合
弘益大学堂“掌门人”李乐骏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条信息:学堂的生活美学课程受邀走进云师大附小;春节后,这门课程陆续收到昆明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邀请。
在昆明北部雄达茶城“锥子周文创”工作室,周重林正在努力推进他的“茶书馆计划”。很难用既定的商业模式去概括周重林正在做什么,用他的话说,是文化变现和知识付费养活了自己,“没想到茶书会这么好卖”。
到2020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将稳定在600万亩左右,高产优质茶园面积占到七成;茶叶产量稳定在35万吨,精深加工提高到八成;茶叶综合产值将达8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一面是“千亿产业计划”,一面是产能相对过剩的现实,周重林透露,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曾主动上门,“听听茶人的意见”。王敏正表示,茶产业要走出一条新路,必须和休闲生活、康体旅游、保健养生等新业态相结合。
当前,“互联网+”、融合发展、消费升级等潮流,早已把茶叶从农副产品里“点石成金”。周重林判断,茶叶消费正由“柴米油盐酱醋茶”,转向“琴棋书画诗酒茶”。推动和完成这场转变,关键的是高知群体的加入。目前,云南一大批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视野开阔、创新力强的“茶界80后”开始崭露头角,周重林、杨绍巍、李乐骏都是“80后”。吴远之介绍,为了便于延揽人才,大益集团在北京设立了大数据中心,在广州设立了营销中心,上海是大益茶庭的总部。“大益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他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