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如何治理蝗灾?

1、环境保护

如何治理蝗灾?

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

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

2、药剂防治

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

还可使用诱杀法: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浸没8小时,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

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3、天敌防治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灾害物种: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

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

百度百科——蝗灾

怎样用生物农药防治草原蝗虫?

1、化学防治。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毒剂进行防治,具有杀虫效果好、作用迅速、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的优点。目前我区推广使用的治蝗农药主要以锐劲特为主,它是一种杀灭蝗虫的特效农药。同时还使用菊酯类农药如4.5%高效氯氢菊酯。在地面防治时,均可按上述农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配药喷施。在施药方法上,地面防治、飞机防治的均以超低量喷雾为主,也可适当采用撒播毒饵进行防治。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特别注意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确保人、畜安全。

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及天敌治理蝗虫,对人、畜、草安全,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具有持久控制蝗虫种群的作用。

2.1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有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等。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蝗虫取食带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在其脂肪内增殖繁衍,蝗虫因被耗尽脂肪而死亡;存活残虫体内产生的大量孢子,又会传染其他蝗虫;也可通过病虫产卵传给后代。绿僵菌是一种能使蝗虫感染病的真菌,通过体表接触,进入蝗虫体内大量繁殖并引起蝗虫体内各组织、器官病变,使其很快死亡;当气候湿润时,虫体表面会长出白色菌丝,产生绿色孢子,这些新产生的孢子又会传染其他蝗虫。采用2.5%绿僵菌复合油剂50毫升/667平方米超低量喷雾,蝗虫接触了该真菌后,真菌就可穿透蝗虫的皮肤(体壁),进入到蝗虫的体内繁殖,或是产生毒素,或是菌丝长满蝗虫体内使蝗虫死亡。印楝素是从印楝树种子里提取具有杀虫作用的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属于植物源杀虫剂。通过抑制和阻止蝗虫蜕皮,影响其正常呼吸,降低取食率和对食物的转化作用,抑制成虫交配产卵等方式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可采用0.3%印楝素乳油10毫升/667平方米15倍液超低量喷雾。

2.2保护和利用蝗虫的天敌草原蝗虫的自然天敌有粉红椋鸟、喜鹊、灰喜鹊、乌鸦、蜥蜴、蟾蜍、食虫虻、芫青、步甲、蚂蚁、飞蝗黑卵蜂、螳螂、蜘蛛等;人工饲养的天敌有鸡、鸭等。在每年草原蝗虫防治季节,将育雏一定天数的雏鸡、雏鸭运至蝗害发生地牧放,通过鸡、鸭取食蝗虫,达到控制蝗害的发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蝗虫天敌,对于控制草原蝗虫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区利用生物技术控制草原虫害比例已达70%。

3、物理防治。利用自然或人为,直接作用于各种虫体的方法。目前我区采用的有人工捕杀和机械防治等方法。人工捕杀就是利用人力或简单器械,捕杀有群集性或假死性的蝗虫。如人工用扫帚拍打,人工撒网等。机械防治包括吸蝗机等。

4、生态防治。生态治理又叫农业防治,是指结合整个栽培管理过程,有目的地采取措施,创造不利于蝗虫生存繁殖而有利于牧草生长发育的环境,以达到控制蝗虫目的的方法。采用选择检疫合格、清洁健康、检验合格的种子,选择抗虫品种种子,混播、飞播、补播优质牧草,种植蝗虫不喜食的牧草;定期轮作倒茬,翻耕改土;合理施肥、灌溉;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收获期、收获方法;轮封、轮牧等生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个别地方使用。

5、综合防治。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出发,本着预防为主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综合合理利用生态、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把蝗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护人、畜、草健康和增加草原生产力的目的。综合防治是实现蝗虫可持续治理的根本方法。 </SPAN>

蝗虫属直翅目蝗总科的害虫。它的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草原蝗虫主要分布在我国十大牧区,多发生在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高山草原、草甸草原、盆地和滨湖洼地、沼泽草甸等生境内。由于各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蝗虫的种类及发生规律也不同,一般为多种混合发生。为害草原的主要蝗虫有十几种,主要有亚洲飞蝗、宽须蚁蝗、大垫尖翅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朱腿痂蝗、西伯利亚蝗、亚洲小车蝗等。

当平均气温为8.33~8.60℃,5cm深的土壤地表温度达到14.54℃,10cm深的土壤地表温度达到13.68℃时,草地蝗虫在阳坡、沟谷、凹地等处孵化。但常因地势、温度、光照等不同而孵化时间不同,历时长达1个月,造成各种蝗蝻龄期的不整齐现象。越冬卵孵化率与土壤湿度有关。一定范围内,土壤湿度大,孵化率高。初孵化的蝗蝻有避光的习性,多栖息在禾本科、莎草科等牧草的根部和杂草丛中。蝗蝻一龄至二龄群集就地觅食为害牧草,三龄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迁移扩散能力逐渐增强。成虫多善跳跃和近距离迁飞,在无风晴朗天气,多趴在禾本科牧草、花苜蓿植株上栖息;在天气炎热的中午或低温时,多栖息在禾本科牧草根部和杂草丛中。

防治草原蝗虫的生物农药主要是印楝素以及类产碱假单胞菌和苏云金杆菌的混合制剂。

(1)印楝素0.3%印楝素乳油登记使用剂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9~13.5克,即每亩200~300克,对水喷雾。(2)类·苏类·苏200亿个活菌/毫升悬乳剂登记制剂使用剂量为每公顷2250~3000毫升,即每亩150~200毫升,对水喷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