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镇的特色产业
北碚区依托种花传统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做“花”文章,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目前该区花木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生产从业人员达5.8万余人,年产值超过5亿元。日前,重庆市正式批准该区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 作为重庆市惟一的“中国花木之乡”,北碚区静观镇早在南宋年间就开始了花卉种植,并以其桩头、盆景、根雕、蟠扎成为全国五大花卉艺术流派之一的川东花卉艺术的发祥地。
如何壮大传统花木产业规模,促使农民增收?1999年,北碚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长期驻扎在深山里的花卉大户向公路附近迁移,在公路沿线建起了32个花卉精品展示园。近年来该区又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精心打造产业链条,在传统观赏类花卉基础上,大力发展花木、花草、花果及旅游产业,形成了以静观镇和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为中心的碚金公路沿线百里旅游农业产业带。通过引进怡胜园林公司等花木企业大力发展鲜切花生产加工,利用边坡凼坎见缝插针种植优质草坪,建成了3000亩的双塘草坪基地和8000亩的素心蜡梅花基地;同时大力扶持花果产业,先后发展了静观镇述梅葡萄园、金刀峡镇石寨村冬桃基地等花果5000多亩。
随着西部地区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居住小区的不断开工建设,北碚区瞄准商机,及时扩大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木产销,连续3年累计新增花木种植面积2.7万亩。同时,在花木协会的指导下,当地花木大户纷纷组建起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每年有上千经纪人奔走在全国各地,承揽各种绿化工程合同,从而彻底告别了只管栽花不问香、坐等上门收购的封闭生产格局,第一次把触角伸向了全国大市场,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花农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静观镇秀水四社是远近闻名的花木大户的聚集地,家家户户栽种花木,上百万元资产的花木大户就有20多户。
花卉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在静观镇街头,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花商们坐着小车夹着支票张罗着各种与花有关的生意;前往金刀峡的游客也不忘在这里稍事停留,闻闻花香,尝尝花餐,或者挑选一些中意的花木;三三两两的花农聚集在花卉交易市场里用互联网络搜索着全国各地的花卉交易行情。
以生态花卉景观为特色,以精品园林艺术为支撑,以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农业和旅游业在这里找到了最佳契合点。百里碚金路,荟萃了花木、花草、花果,云集着花农、花商、花市,连贯着金刀峡、塔坪寺、偏岩古镇、滩口牌坊、三圣白鹭栖息地等旅游景点,花影婆娑,游人如织,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就种点花,人要松闲一些。”水土镇大地村花木大户陈华说,“现在还要种草、种果,前来参观游玩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得做好接待服务,人是累一些了,但收入比过去高一大截。”为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大地村党委还办起了餐饮和导游服务培训班,第一期开班时,附近农家乐老板和村民一下子来了200多人,教室巷道里都坐满了听课的人。
据了解,该区将进一步壮大花木规模,提升花木品质,加快建设特色蜡梅、传统树桩盆景、艳色园林树种、多功能草坪、适生鲜切花、食用保健花卉和容器花卉等花木,形成环境优美,青山绿水,花果飘香,景色宜人的花木暨旅游产业带,成为可观、可游、可居,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有影响有特色的最大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静观花木闻名遐迩,已有530多年种植历史,腊梅种植万余亩,所产素心腊梅名扬中外,是中国唯一的“中国腊梅之乡”,重庆市民冬季赏花的理想去处。
从市区或北碚城区出发,上外环出水土出口,沿江东“百里花卉长廊”行驶,大约一刻钟车程,满目苍翠,遍地诗意的静观古镇便惊现眼前,沿途映入视野的是郁郁葱葱的花木园和精品腊梅园,腊梅漫山遍野,花香飘荡四方。
静观赏梅,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步入其中,尤入仙境,芳香淳朴的特色腊梅花香将伴随我们融入花的海洋。
位于静观镇重庆农谷,中国绿色小康村——素心村,腊梅品种资源最丰富、花径最大、花香最浓、花色最艳、花朵最密的基地。
特色产业包括什么
红河、文山两州花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鲜切花种植起步晚,花卉品种少,生产总量低。两州的花卉产业,从2003年前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由于我省花卉产业一向以鲜切花为主,而红河、文山两州的鲜切花生产,则因地理和气候等原因,造成规模偏小和种植零星的现状。经调查,红河州的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旧、开远、蒙自等市、县,生产企业主要有个旧锡都花卉公司、红电花卉公司、绿景花卉公司、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规模较大的公司,主要种植月季、红掌、康乃馨、非洲菊等鲜切花。文山州的鲜切花生产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当地花农的自发零星种植,如在文山机场附近,有位姓高的花农,租用该州农科所用作种植蔬菜的15个大棚,种植了7亩地的月季(品种为卡罗拉、黑魔术、戴安娜、双色粉)和3亩地的非洲菊,在产花期一天可采300枝左右的鲜花供该县的各花店销售;此外,该县其他地方的花农,也零星种植生产有菊花、麦秆菊、千日红和其他草花等切花产品。2、绿化苗木生产、园林园艺业发展迅速。在实地走访调研中,我们看到红河、文山两州的绿化苗木的生产发展十分迅速。由于红河、文山两州多为低纬度山区,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季,辖区内拥有形态各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这就奠定了其较强的绿化苗木发展基础,加之我省小城镇建设加快,因而促进了两州的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的加快。红河州绿化苗木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旧、蒙自、开远、泸西、弥勒、河口等县、市,其中尤以开远市和蒙自县为最。开远市历来就是滇东南的交通枢纽,来往滇中、滇东南之间的车辆都必经过该市,这就为绿化苗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昆—河(昆明——河口)公路开远段两侧,就分布着红河园艺场、红河州青云公司、永春苗圃、盛兴园公司等大大小小40余家绿化园林企业或苗圃。据统计,2006年,开远市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已达到4600多亩。在进入蒙自县公路主干道的红河大道两侧,也有如绿滇苗圃、山水园林公司等十多家绿化苗木生产单位,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文山州文山县毗邻广西,与越南接壤,是该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该州花卉产业的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花卉交易中心日渐形成。在文山—砚山公路两侧,分布有红旗林场、泰康花木场、亚太公司、砚山县艺苑花卉园林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绿化苗木、园林园艺生产企业,其种植规模均各在100亩以上。3、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两州绿化苗木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产值和规模逐年递增。由于文山部分地区山高林密,兰花资源丰富,因此,文山州的国兰交易十分红火。当地农户时常上山挖取一些兰草拿到当地市场进行交易,逐渐形成固定的交易市场,以致国内和省内的兰草爱好者,纷纷来到文山县进行交易,故而成了该州花卉产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红河州泸西、弥勒县的工业用花除虫菊的种植,建水县万寿菊色素花卉种植以及其他县、市药用花卉如灯盏花、石斛兰等的种植,也有所发展,并为我省花卉产业链的延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花卉消费增加迅速。红河、文山两州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礼仪花卉消费、居家花卉消费和集团花卉消费不断增加,致使两州的鲜切花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消费需求的增加。据了解,红河州由一些花卉公司带动花农种植,以及文山州的自发零星种植,虽弥补一些当地花卉消费缺口,但大宗的花卉消费需求,仍然主要靠从昆明花卉市场上调入。另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促进了专业化的花卉市场的出现,如文山县由于近年来的花卉消费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一个老市场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故当地政府又在文山县普阳路兴建了一个花鸟市场。5、花卉种植给农户带来的收入增加明显。以文山州为例,该州2004年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年均人收入为1240元,2005年为1360元,而种花的农户2005年年均人收入为1600元。另外,在文山机场附近,较好的土地地租仅为400元/亩,反映出发展花卉产业还有很大的前景。存在问题1、花卉产业起步晚、规模分散,自发性突出,专业化程度不高。两州鲜切花的生产,均存在着生产设施简陋(部分露天种植)、生产方式原始、经营水平低下、科技技术落后和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由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和低水平的生产格局,导致花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总量低,产品满足不了本州范围内各市县花店的需求。2、扶持资金投入不足。两州除传统的绿化观赏苗木、园林园艺企业
特色产业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扶持各地发展食用菌、果品、茶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的具有国际、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的本质是我最擅长的经济,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固然离不开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内生。政府的作用是营造环境,诱致市场主体创业。市场主体追求利润,必然根据本地要素禀赋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从而形成特色产业。从过去的经验教训看,还要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在特色刚刚显露时就急着增收,只会扼杀特色。
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近,就必须谋求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持久的特色竞争优势,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根据各县现有的优势,采取适宜各自发展的特色竞争战略,把握关键,实施重点突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