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和罗马高架引水桥的作用
京杭运河:1.是南水北运的大动脉,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在2014年被宣布为中国第46个文化遗产,对文化的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隋唐时隋炀帝修建,一是减少了路程(水运)二是沿途风景的美丽
高架引水桥:1.为城市提供供水(主要作用)
2.防止河水暴涨,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什么
余姚地处江南水乡,区域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境内江河溪流纵横,各种桥梁遍布,水陆交通便捷.“桥”在余姚可以说是无处不有,随处可见,城里有,农村有,田野有,深山有,桥成了余姚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余姚究竟有多少座桥?根据五月份刚公布的宁波市第二次全国公路桥普查的数据,余姚有413座桥.其中有特大桥3座,大桥14座,中桥48座,小桥348座,在宁波名例第二.如果把各种功能、大大小小的桥都计算在内,那余姚的桥肯定就不止这个数了.最近作者到茭湖、鹿亭摄桥,仅沿公路、溪坑就见到了30几座桥.由此推算,全市的桥至少在千座以上.为了反映余姚桥梁的基本面貌,作者化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有选择的拍摄了72座桥,既有城区的、也有乡村的,既有古桥、也有新桥.就以城区为例,沿姚江现有九座桥,通济桥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其余的8座,从舜江节制闸桥起,接着是念德桥、念慈桥、新建桥、姚江桥、西石山桥、开封桥,一直到姚洲大桥,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陆续建立起来的.在这短短的约二公里距离内就有8座新建的桥,充分体现了“快”和“多”.
余姚的桥种类也很多,目前除了大城市里的人行天桥,多层的高架桥,大型的斜拉桥和一些边远地区的铁索桥等桥型我市暂时还没有,其它桥型基本上是应有尽有.从建桥材料看,既有原始的用竹、木、石搁置而成的便桥,又有用经过精加工的石料和水泥、钢铁建成的桥.从造型上看,既有古色古香的石砌桥、拱顶桥,也有工艺复杂的拱矢型桥、T型桥、肋拱渡槽桥、空心板梁桥和钢筋混泥土的双拱、三拱……桥.钟山引水桥长354米,有20多拱,还有木结构的廊桥.从功能上看,既有普通的人行桥、公路桥、铁路桥,也有多功能的公路立交桥、公路铁路立交桥和集行人、通车、引水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车厩渡槽桥,还有公园里起美化作用的观赏桥.这些桥构成了余姚桥梁新老并存、造型各异、各有千秋的特色,它们充分体现了桥的发展史,体现了余姚人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余姚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以上说的是余姚的今天和昨天,展望明天,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展,一定还会建设更多的新桥,出现更多新的桥之“最”,根据城建规划,在姚江和最良江的交叉点将新建余姚第一座斜拉桥.相信要不了几年,余姚城乡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答: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期思陂,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公元前七世纪末楚庄王时孙叔敖所主持兴建。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于固始县史河东岸、泉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史河在古代称为"决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长、支流最多、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支流之一。
扩展资料:
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于固始县史河东岸、泉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史河在古代称为“决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长、支流最多、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支流之一。
史河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大别山区,流经固始县境入淮河。古代固始县境内有自南向北分支的阳泉水(即今泉河),阳泉水往东北流,下游仍入史河。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上所说的“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
史水继续北流,经黎集石嘴头、龙潭寺,到固始县城北会灌河(古称曲河),再到三河尖入淮河干流。三河尖以淮河、史河和灌河汇流之要冲而得名。
参考资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