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青弋江灌区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青弋江灌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青弋江灌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青弋江灌区内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保护、供水用水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青弋江灌区(以下简称灌区)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自青弋江溪口枢纽至北分干渠范围内水利工程所涉及的受益区域。第三条 灌区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灌区水利工程应当明确运行维护主体,推行管养分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管护专业化水平。第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其下设的宣城市青弋江灌区管理处(以下简称市管理处)承担灌区总干渠、东干渠、北分干渠及渠系建筑物,溪口枢纽、黄村泄洪闸、关庙水库等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保护以及工程供水计划编制、供水和配水调度等工作。
灌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灌区的其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保护,组织、指导群众性的用水管理工作。第五条 灌区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河长制,落实属地责任,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促进灌区生态文明建设。第六条 灌区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抢险、抗旱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灌区内防汛、抢险、抗旱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第七条 灌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和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第八条 市管理处应当做好渠系绿化,发挥水利工程功能和效益,保障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第二章 工程建设和管理第九条 灌区水利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配套设施以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应当符合灌区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编制城镇、乡村等规划时,涉及市管理处管理的水利工程的,应当征求市管理处的意见;涉及灌区内县(区)管理的水利工程的,应当征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城镇、乡村建设不得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运行。第十条 灌区水利工程实行岁修制度。
市管理处管理的水利工程岁修方案由市管理处制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灌区内县(区)管理的水利工程岁修,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本条所称岁修,是指每年有计划地对灌区渠道、堤防、构筑物进行清淤、清障和除险加固,对灌区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等进行维修和养护等工作。第十一条 灌区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按程序报批并组织实施。涉及地方政府资金配套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足额配套到位。第十二条 灌区水利工程的用地范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市管理处管理的水利工程用地的不动产登记,涉及宣州区行政区域的,由市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涉及宣州区行政区域外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第十三条 禁止在灌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渠道内设置排污口。
在灌区的其他渠道新建或者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批。第十四条 在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不得影响防洪、供水及水利工程安全。
在灌区市管理处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兴建其他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案应当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灌区县(区)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兴建其他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案确需改变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接受市管理处或者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第十五条 灌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区土地、灌溉水源、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
因建设确需占用的,应当依法经过批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第十六条 灌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灌区水质的保护,合理设置水质、水量监测站点,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