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大观之孟加拉国农业文化遗产
孟加拉国是南亚国家,位于孟加拉湾之北的穆斯林国家,被人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波光粼粼的河流,美丽绵延的山脉,一望无际的红树林,所有这些都是孟加拉国的迷人之处。一个拥有六个季节的国家,来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时间被延长了呢?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位于孟加拉国库尔纳地区东部。由50多座宗教设施和世俗建筑构成,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宗教建筑,以寒特昆巴多清真寺为代表的寺院建筑更是举世闻名,是由一位名叫乌鲁格哈贾汗的土耳其将军于公元15世纪建立的。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内位于西部中心的寒特昆巴多清真寺极为坚固,被称为“神之要塞”,它占地1500多平方米,长48米,宽32.5米,寒特昆巴多意为“60个半圆形屋顶”;实际上,它是由77个低矮的半圆形屋顶彼此相连而构成的,呈浅缓的弓形的屋檐线是模仿孟加拉传统的木制和竹制居民屋顶而制成的;其建筑材料大部分是砖瓦,是德里苏丹王朝时代孟加拉的典型建筑。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 历史 名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令人叹为观止,体现出很高的建筑技术和技巧,在城中还能看到大量砖结构的清真寺和早期伊斯兰纪念碑。1985年,巴凯尔哈特清真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又被称作大寺院(Somapura Mahavira),是七世纪大乘佛教在孟加拉兴起的见证,一直到12世纪以前这里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周围一派田园风光。这里的索马普拉寺,号称是喜马拉雅山南侧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同时也曾是孟加拉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南亚大陆是佛教教义的产生发源地,索马普拉寺庙就是七世纪时佛教教义的重要分支--大乘佛教在孟加拉兴起的见证。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的设计完美地满足了举行宗教仪式的需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成就。寺院的简单和谐线条及许多雕刻装饰对佛教建筑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远在柬埔寨都能找到这种影响力。
索马普拉寺庙建成之后的几百年内历经洗劫掠夺,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印度教徒接管该寺时。在此之后索马普拉寺逐渐衰落、失修,直到被遗弃。十九世纪初,帕哈尔普尔的毗诃罗遗址被发掘出来,这在当时是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这座寺庙只剩了损坏后的房屋基座和大佛堂的主体部分,大佛堂仍有30多米高的样子,整个寺庙呈四边形,中央部分是“十”宁形的大佛堂就座落在寺庙中间。建筑是用红粘土烧制的砖 块砌建,佛堂装饰了精美的陶板画。至今大佛堂的基座上仍保存着2000多块陶板画,走近前面仍能看到这些精美地排列在基座上的陶板画。
这些画具有帕拉王朝的艺术特色,多是佛教中菩萨人物形态,或站或坐、或蹲或行,有的舞姿婀娜飘逸,有的神情深沉若思,还有一些是动物、花草图腾式样,诸如蛇、猴、花之类。这些陶板画风格古朴,风情浓郁、造型典雅。制作这些陶板画时,是趁黏土板半干而迅速雕刻并烧制而成的,这些板画是研究孟加拉帕拉王朝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帕拉王朝美术的精髓。
1985年,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孙德尔本斯横跨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位于孟加拉西部的库林纳地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与梅克纳河三大河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占地面积1330平方千米。在孟加拉语中,孙德尔本斯的意思是“美丽的森林”,这里生长着营养物质丰富的红树林,同时,这里也是众多海洋动物返回大海之前,渡过孵化期的栖息地。
孙德尔本斯是迄今为止几乎未经过任何人工培育的原始森林,大自然把它塑造成一个像是经过精心管理过的幽雅的人工林区。从天空俯视,绵延数十英里,高耸入云的林木形成了一片浓密的天幕;近地面观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各类红树林让人焕然一新。
孙德尔本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综合体。如同世界许多其他湿地一样,它也遭受了过度开发,不断为人类发展所侵占,并导致这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毁坏。但是,近来对三角洲已获得了应有的认识,印度宣布孙德布尔本斯的所有土地为老虎保护区,1295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禁止各种类型的开发,同时孟加拉国已将整个地区作为森林保护区,包括占地324平方公里的3个野生动物禁猎区。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位于西孟加拉的加尔各答东南部,它是恒河三角洲的一部分,与孟加拉湾相邻。1973年,孟加拉虎保护区成立;1977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1984年印度政府建成了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1987年,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孟加拉黄麻
黄麻是一种主要用来剥取韧皮纤维的农作物,麻皮可以用来织麻布,制麻袋,打绳索等。但黄麻的用途远不止这些,麻骨(杆)过去就常来用做燃料,还可以制成灯架动物等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孟加拉国的气候极适于黄麻的生长,在孟加拉国于1971年独立之初,当地农民就大量种植黄麻。它的黄麻不仅产量高,而且质地优良,纤维绵长柔韧而有光泽,尤其经过布拉马普特拉河清澈河水浸过的黄麻,产量高,质地优,色泽美观柔软,被誉为“金色纤维”。
黄麻曾是孟加拉国的主要创汇产品,黄麻出口收入一度占其出口总收入的80%。黄麻的生产是孟加拉国的经济命脉,平均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孟加拉珍珠
由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孟加拉珍珠产量大,颗粒饱满,孕育出的无污染天然珍珠,举世闻名。一直饱受孟加拉 旅游 的华人和其他外国人的青睐。由于工业不发达,这里还保留传统的手工业和宝石加工业,制作的珍珠首饰不仅光彩照人,还彰显高贵素雅,更具有防病治病、养颜美容的保健功效。
浮田农业系统
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地”漂浮在水面,丝瓜、苦瓜、菠菜、茄子、秋葵、生姜等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伴着水面上惊鸿一瞥的飞鸟,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是很多孟加拉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的 历史 。2015年,这一农业实践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地区甚至一年中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都被洪水侵扰。400多年前,孟加拉国农民开始尝试用“漂浮菜园”的方式,因势利导破解农作物种植难的问题。
水上如何种菜?“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将各种作物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有机植床之上。”孟加拉国巴拉克大学教授乔杜里解释,当洪水到来时,有机植床随水位一起升高而不会被淹没,其上种植的作物因而得以保存生长。
每逢雨季,农民们就把水葫芦、稻秆等杂物收集起来,置于水中,使其与浮萍等混合形成有机植物床。之后,农民会将它们整理成方形或长形的条块,并用竹竿或废旧 汽车 轮胎加以固定,防止被流水冲走。这种有机植物床小的约6米长,大的可以达到50多米长,宽度因地制宜,只要便于小船往来收割即可。
在完成有机植床的准备工作后,农民们会在杂草、牛粪、淤泥等组成的“培养皿”上播撒种子。大约一周时间后,幼苗就能长至约15厘米,这时幼苗就可以移植到有机植物床上,“漂浮菜园”的栽种工作就此告一段落。类似红菜之类的蔬菜栽种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在有机植床上播种。数月之后,农民们摇橹而至,开始采摘。“漂浮菜园”的蔬菜瓜果足够一家人日常所需。剩余的还可以拿到菜市场出售,贴补家用。雨季过去,水位下降,土地露出。农民们就会把“漂浮菜园”打碎,混入土壤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并开始在地面上种植萝卜、卷心菜等冬季作物。
“漂浮菜园”广泛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南部地区,也常见于其他水泽丰沛、地势低洼地区和洪水长期不退的地区。据乔杜里介绍,这种传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湿地本身的自然资源,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能够实现全年种植蔬菜和其他作物,为当地人带来 社会 、经济、农业和生态等诸多效益。
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是这一农业种植方式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个‘漂浮菜园’的平均成本约8000塔卡(约合611元人民币)。大多数有机植床不需再施用任何肥料,农作物可直接从植床的有机物和水中吸收氮、磷、钾等养分。一般不需要除草,病虫害也很少见,维护成本比较低。”乔杜里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种植方式非常环保,基本不会产生破坏环境的废弃物或其他副产品。
2013年,孟加拉国政府批准了一项总额约160万美元的“漂浮菜园”推广项目,在全国50个地方展开试点,覆盖约1.2万户家庭,收到了较好效果。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说,“漂浮菜园”单产稳定可靠,为孟加拉国南部湿地的60%至90%人口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较好的粮食保障。
巴合尔哈特的哈利发城遗址
位于哈利发城郊区,靠近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河口的这座古代城市,从前以巴合尔哈特城闻名,由土耳其将军乌鲁格和贾汗建于十五世纪。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看到其技术技巧,像许多的清真寺和古代伊斯兰纪念碑都是用砖砌成的。
巴合尔哈特的哈利发城遗址位于孟加拉库尔纳地区东部。该遗迹中保存下来的50多处古迹分布在巴合尔哈特中,这些古迹常年失修,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文物,当局把八座古清真寺、一座古墓群列为重点修缮对象。
巴合尔哈特的哈利发城曾经是孟加拉国苏丹们用来铸造钱币的城市,尽管岁月流逝,人们仍然从巴合尔哈特的哈利发城遗址中不难看出哈利发城当时的辉煌。圣塔贾拜得清真寺更是见证了那些逝去的辉煌,该清真寺是孟加拉最大的砖制寺庙,也是库尔纳地区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15世纪中叶,在一位名叫乌鲁格和贾汗的将军的带领之下,一群穆斯林信徒来到这片位于巴合尔哈特滨海地区荒凉的红树林边,开始在这里植根并繁衍后代。乌鲁格和贾汗也是伊斯兰教在南方得到传播的发起人,1442-1459年间,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城市,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Khalifatabad' (即现今的巴合尔哈特城)。
土耳其将军在这个城市中,修建了无数的 清真寺、蓄水池、公路,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其它公共建筑物。如今,这些堪称孟加拉境内气势最壮丽、规模最宏大的多屋顶的清真寺成为这座引人入胜的古城遗址中的焦点,并以圣塔贾拜得伊斯兰教寺院而著称于世。在一个巨大的、甚至有些超乎寻常的蓄水池的东岸,伫立着一座庄严的纪念碑,它宁静,但不乏引人深思。蓄水池的周围丛生着茂密的低矮植物,形成了海岸边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清真寺的屋顶是由77个粗矮的屋顶构成的,其中包括7个位于中间一排、向四面倾斜的孟加拉式圆屋顶。在宽阔的祈祷厅中,为了能让空气和光线在这里得到良好的流通,东面装有11座拱门,南面和北面分别有7座拱门,尽管如此,祈祷厅的里面依旧阴沉、昏暗。在纵向上,以一列纤细的石柱为界,祈祷厅可以划分为7个走廊和11个开间,这些石柱构成了无数的拱形,支撑着圆屋顶。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苏班达国家公园
苏班达位于库尔纳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块潮汐嗜盐红树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国家公园班达迦紧挨贾巴尔普尔,是印度中部温迪亚山脉的一部分。每年5月开始,印度的孟加拉虎便进入活跃期,准备迎接雨季的来临。这个时候正是看老虎的最佳时间。
假如去 旅游 ,同行的孟加拉人热情爱唱歌,你便能体验星月下的异国风情!(当然要在船上住宿的行程才行)胆怯的小动物、美丽的红树林、热情友善的当地人,都会是难忘的记忆。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占多少?
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该国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作为气温来说应该是全年高温,这对农业发展来说都是有利方面
不利影响: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主要农作物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
1. 谷类作物
世界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年产量大于一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生产区,澳大利亚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美国已形成专门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玉米区、小麦区、乳畜带主要农业带主要分布于中央大平原。俄罗斯的小麦和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其后相对温和的东欧平原以及纬度相对较低的南部顿河流域。西伯利亚各大河的上游河谷两岸。
小麦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
玉米 分布于北纬58°至南纬40°之间的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都能种植。以北美洲最多,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种植面积和产量以美国第一,中国次之,巴西居三,其他还有南非和墨西哥等。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中国可分为6个玉米种植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玉米植株形态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
水稻 世界上的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全球水稻种植面积1.5亿公顷,总产量6亿吨。亚洲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占全球的90%。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860万公顷,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1/5,年产稻米1 .85亿吨。印度是也是水稻生产大国,总产量93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2. 豆类作物、油料作物
大豆 世界大豆主要出口有美国、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维持在1600万吨左右,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大豆用于压榨。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由于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最适于和其他作物轮作或套种间作。地区分布而言,大豆几乎遍及全国,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黄淮平原最为集中。在松辽平原大豆多半与春小麦进行轮作,也有和玉米间作、混作的。这里的气候和土质条件适宜大豆栽培,种植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商品率高,是我国最大的商品大豆生产基地。黄淮平原播种面积主要集中分布在淮河以北,石德铁路以南,京广铁路以东的平原地区,一般与冬小麦轮作换茬,所产主要作为本区人民的口粮之一,商品率不高。
花生 在油料作物中,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中国花生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其中以北方的河北、河南,苏、皖两省北部等地区较多,山东半岛、鲁中南丘陵、冀东滦河下游、豫东黄泛区以及苏皖两省淮北地区是目前我国北方花生的重点产区。
油菜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带,其菜籽总产占世界菜籽总量的25%。近年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向日葵 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主产区北纬35°至55°之间。平均纬度差1°,气温相差1.5℃。近30年来总产量增长最快的油料作物之一,年增长率7.1%。世界上油葵的主产国是俄罗斯、阿根廷、法国,中国等。
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向日葵的生产潜力很大,可向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扩种。
3. 糖料作物
甘蔗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巴西热带地区的光照使得这里非常适合种植甘蔗。现在,巴西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种植国。其他主要种植区有印度北部,西印度群岛的古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等地。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六省。
甜菜 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干旱,喜温凉,分布在北纬65°到南纬45°之间的冷凉地区,其中俄罗斯、法国、美国、波兰、德国和中国等种植较多。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在西南部地区,如贵州省的毕节、威宁,四川省的阿坝高原,湖北省的恩施和云南省的曲靖等地,虽纬度较低,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大,也可以种植春播甜菜。黄淮流域夏播甜菜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4. 饮料作物
茶 茶是茶属植物中的常绿植物,它起源于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
茶树有灌木和乔木两大品系。灌木树高1~3米,叶长约5厘米,特性耐寒,生长于中国长江流域各省,后来传入日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国。乔木树高10~30米,叶长约15~36厘米,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茂盛,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华南以及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的部分茶区。世界主要产茶国主要有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肯尼亚马拉维等。
茶树最适合于生长在潮热的条件下,最适合生长的气候条件为10℃~30℃的温度范围,年降雨为203~229厘米,海拔高度300~2130米。海拔与湿度结合能促进必要的缓慢生长,茶树种植的海拔越高,味道越醇,品质越高。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茶叶都来自于海拔1200米的灌木种植地——如海拔很高的斯里兰卡、中国的武夷山、印度最好的茶叶生产地大吉岭(Darjeelings)等。
咖啡 咖啡树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温度在36℃到42℃,适当的海拔高度和年雨量在1000mm到3000mm之间,最好的土壤是分解的火山土,腐植土和透气渗透性土壤的混合。
巴西各种等级及种类的咖啡占全球三分之一消费量,也就是世界第一的咖啡生产国,除了上等咖啡外,一般咖啡是以量取胜。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洗净淡味阿拉巴斯塔咖啡生产国,近年来平均产量为1100-1200万袋,同越南角逐全球第二大咖啡生产国的宝座。哥伦比亚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味道香醇,最受欢迎的有曼特宁。越南生产的Robusta咖啡,主要是雀巢咖啡和宝洁用来制造即溶咖啡的咖啡豆。安哥拉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外销国,仅生产少量的阿拉比卡咖啡,是综合豆中的上品。哥斯大黎加咖啡豆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味道温和,浓郁,强烈芬芳。依索比亚是阿拉比卡种咖啡豆的始祖,酸度很高,带有葡萄酒口味,温和,味道强劲,香气宜人。牙买加高山咖啡是西印度群岛最好的咖啡,其中蓝山咖啡在品质,特色,香味,甘润方面,都是完美无缺。也门生产摩卡咖啡(卡布奇诺+巧克力),从人们开始饮用咖啡以来,摩卡一直就是公认的好咖啡,有与众不同的酸性,咖啡本身也十分香浓。委内瑞拉咖啡品质优秀,是世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温和婉约细致,酸中带有吸引人的香气。
可可 可可原产于南美洲,19世纪后期被移植到非洲几内亚湾一带。可可喜高温多雨,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有干湿季和微风气候更佳。可可集中分布在南北半球等温线20℃以内地区。可可全部生产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却以发达国家为主。非洲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70%和产量的 1/2以上,是世界的最大的可可生产区。其中科特迪瓦居首位,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占世界的30%)和出口国(占1/3)。加纳被誉为“可可王国”,年产50多万吨,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居世界出口量的第二位(占16%)。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也较重要。拉丁美洲次之,约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1/4和产量的 1/3。巴西年产可可2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第二位(占5%)和出口量的第5位。近些年亚洲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产量增加较快,现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五位,成为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可可多输往西欧和美国。
5. 植物性纤维作物、麻类作物
棉花 由于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提高,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集中。美国、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此外埃及和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世界著名的棉花生产国。
埃及 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燥炎热,其96%的国土面积为沙漠地,可耕地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流域。农田面积虽少,但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良,自然环境利于棉花生长。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埃及也是长绒棉生产、出口大国。埃及棉田集中在尼罗河河谷地带及三角洲地区,其中以开罗附近和三角洲地区棉田面积最大,所生产的棉花占全国的60%,且全为长绒和超长绒棉,埃及长绒棉占全世界长绒棉产量的一半。开罗以南的整个尼罗河谷地为上埃及,也有棉花种植,除长绒棉外还有中绒棉。
中国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这使其出产的棉花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品质优势。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八成以上运往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的地区销售,支撑着中国工业用棉的三分天下。
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占到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由于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新疆棉花生产成本不仅远远低于其他国内棉区,也低于美国的棉花生产成本,这大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其庞大的产量也为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了一定的话语权。
产量持续增长的新疆棉花,2007年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平均亩产等7项指标上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天山南北庞大的棉花产量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今年新疆棉花产量预计将超过240万吨,超过美国棉花总产量的一半。而这一“白色经济”也凭借不断增强的硬实力,改写着中国棉花生产版图。
乌兹别克斯坦是目前世界上第五大棉花生产国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2006-07年度种植面积139万公顷,籽棉产量360万吨(皮棉117万吨)。有“白金之国”之称。
蕉麻、剑麻、亚麻和黄麻
蕉麻是热带纤维作物。原产菲律宾。厄瓜多尔和危地马拉等国有少量种植。中国台湾、广东曾引种。蕉麻要求高温、高湿,适宜生长于温度27~29℃,年降水量2500~2800毫米的环境。要求土层深厚,排水好的肥沃土壤。从叶鞘中取纤维,硬质纤维,耐水浸,拉力大。用于织鱼网、绳索、麻布或包装袋等。
剑麻剑麻又称西色尔麻,具有喜温、耐旱的特点,适于热带、亚热带广大地区栽培。剑麻原产中美洲,现世界上剑麻的主要产国有巴西、坦桑尼亚等,我国剑麻主要分布在生长于雷州半岛及广西部分地区。
剑麻纤维在海水中的耐腐特别强,因此适宜于制造舰艇和渔船的绳索、缆绳、绳网等,但近年来由于合成纤维的发展,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在剑麻制品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如可制成优质墙纸、剑麻布、抛光轮、剑麻地毯、工艺品等。
亚麻是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亚麻起源于近东、地中海沿岸。油用型亚麻又叫做胡麻。胡麻在我国至少有1000年栽培历史。纤维型亚麻是1906年从日本引入的。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亚麻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亚麻纤维具有拉力强、柔软、细度好、导电弱、吸水散水快、膨胀率大等特点,可纺高支纱,制高级衣料。
黄麻又名络麻、绿麻。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黄洋麻的传统产品是麻袋、麻布、麻纱线,麻袋是最主要的产品。我国有着丰富的黄洋麻资源,是继印度和孟加拉国之后世界黄洋麻及其制品的第三大生产国。黄洋麻的可降解性,使其再产业用领域中大有作为,作为传统产品的延伸,黄麻织物还可以用于制作树干包扎、防寒冻和虫害的包树布,用于治沙保土、护坡护堤的网状土工布,用于道路建设、无土草皮的毡状席垫等土工产品。除此之外,黄麻还开始向家用和服用领域发展,目前已有企业开发出高支机织地毯高强度黄麻纱线,工艺黄麻细布及复合布等,在印度等国家,黄麻已用于生产胶高档的产品如黄麻地毯、各式服装、手提袋、鞋、帽、玩具、座垫、台布、绒毯、包装箱以及某些工艺品等。
6. 药用作物、天然橡胶树的分布
药用作物——金鸡纳树
金鸡纳霜,又叫“奎宁”。 金鸡纳树,常绿乔木灌叶,阔叶,干高二三丈,冬季落叶代谢,新叶旋亦萌发,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目前,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天然橡胶树
天然橡胶树属热带雨林乔木,种植地域基本分布于南北纬15℃以内,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约占世界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90%。生产国主要有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缅甸、斯里兰卡等,尤以前三国为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且将所产天然橡胶的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其中,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占产量比高达90%以上。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天然橡胶供给。我国天然橡胶产区有海南、云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主要集中在有海南、云南两省。一般情况下,海南割胶季节从每年3月25日至12月25日,云南从每年的4月至11月25日。近几年,我国干胶年产量在40~60万吨之间,处于世界前五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