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秋季西兰花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用,西兰花品种较多,不

秋季西兰花种植技术

同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只有依据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其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才能获得最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品种的确定又需要依据市场对其花球的大小、形状、色泽来决定。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培育适龄壮苗

1.营养土配制 肥沃园土5份,充分腐熟的圈粪5份(过筛的骡马粪、猪粪、牛粪、羊粪、禽粪,生大粪和尿素禁用)。每立方米再加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2千克,硼硼砂0.1千克,充分掺粔匀备份。

2..最畦 栽植667平方米西兰花需育苗25-30平方米。秋西兰花育苗季节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所以育苗地应选择地势较高,能排水的地块。做成埂高8-10厘米的原土(踩实后)、净宽1米的畦子,清楚地表10厘米厚的原土,铺进配制好的营养土,摊平,踏平踏一遍,用耙子搂平。再稀稀地踩1遍。再仔细的搂平。

采用营养钵育苗的,清除原畦内表土后将畦底整平。把营养土装满10厘米*10厘米的方块即可。划方器可以自己制作。

4.播种 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撒播每亩66平方米需种子40克,点播667平方米需种子20克以上。撒播可将种子分成3-5份均匀地撒在浇透水洇干的畦面上。,点播每钵中间放1粒种子,摆播的在每个10厘米*10厘米的小方块种摆1粒种子即可,然后在畦面覆盖1层草毡或旧席子,以利于保墒。搭拱棚、盖上遮阴物,畦边预备塑料薄膜,以防暴雨。

5.预防苗期病害 育苗最好的选择3年以上没,有种过十字花科的作物的地块,在老菜田育苗,播种后应喷1次75%百菌清800倍的液,或75%托布津800倍液,以防苗期病害。

(三)苗期管理 发现个别苗子顶土,立即揭去地表覆盖物,撒播育苗的,幼苗出土,子叶展开后及时间苗,苗距1厘米左右,适当控制土壤湿度,防止徒长。2-3片真叶时及时分苗,将苗分在铺好营养土的苗床上,行株距8-10厘米见方。分苗时间抢阴天进行,晴天分苗应在下午17时以后进行。浇足分苗水,防止萎蔫,定植前一周减少苗床供水量,以锻炼幼苗,营养方育苗的定植前浇足水,以保证“切苗”不散

1. ? 定植 苗齢 35天左右,5叶1心期定植为宜。

2. ? 施足基肥 西兰花植株高大,对于土壤营养要求较高。应选择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5立方米以上,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深耕细耙,整平做畦。

3. ? 做畦 先打好浇水用垄沟,然后与垄沟呈直角放线。畦宽依品种而定,一般宽1-1.1米打一道线,然后距线20厘米条施鸡粪,每667平方米1.5-2立方米,再条施氮磷钾复合肥25千克,硼肥0.3千克,施肥后锄一遍,将肥料与土充分混合,最后在施肥带培土,并用耙子把垄面搂成弧形,埂高10-15厘米,宽65-70厘米。

4. ? 定植 将事先切好的带土坨的苗或营养钵中的苗定植在弧形垄面的两半坡,行距40-45厘米,株距50-60厘米,早熟和株型紧凑的品种可以密些,每667平方米载3000-3200株,中晚熟和分枝多的品种可以稀些,每667平方米载2500-2700株,定植宜浅,浇足水。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培土,定植后缓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距苗远的地方深锄,距苗近的地方浅除,防止伤根,边中耕边苗基部培土,防止倒苗,以后结合追肥浇水再中耕培土2次,但须保证不伤根。

2.肥水管理 西兰花是需肥较多的蔬菜,特别是顶花,侧花兼用种和中晚熟品种,生长期间还需进行多次追肥才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大同化面,获得较高的花球产量,一般缓苗10-15天,追第一次肥,每667平方米湿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硫酸钾7.5千克,花球膨大期可叶面喷施0.05%-0.1%的硼砂溶液和0.05%-0.1%的钼酸铵溶液,能提高花蕾质量,减少黄蕾,焦蕾的发生。顶花球采收后可适当追1次薄肥,以提高侧花球产量和延长采收期。但在生育后期氮肥不可施用过量,避免发生腐烂。

西兰花喜欢湿润,不耐旱,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水较多,遇到秋旱,定植后应每隔5-7浇1次水,以保证土壤经常的处于湿润状态,每次追肥后也应及时浇水,以利于根系对养分吸收。西兰花性喜湿又怕涝,浇水忌大水漫灌,遇大雨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莲座期以后,适当控制浇水,防止植株徒长,形成小花球,在花球直径达2-3厘米后及时浇水,促进迅速膨大。

3.去除侧枝 顶花球专用种,在花球采收前应摘除侧芽,顶花球专用种,侧枝抽生较多,一般只旋流健壮侧枝4-5个,抹掉细弱侧枝,可减少养分消耗,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以下时,为使养分集中供给主花球,也应尽早抹去侧枝。

(五)病虫害防止 西兰花适应性广,抗性较强,没有严重的病虫害,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黑腐病、黑斑病等、虫害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和蚜虫。

1. ? 霜霉病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在忽冷忽热和多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7℃-13℃最易发病,25℃时病害趋于停止。防治措施:耕地前清洁田园,合理密植,半高垄栽培为主要手段,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喷剂,或 1:2:300波尔多液。每7-10天一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 ? 菌核病 华北地区较少发生,一旦发生,可及早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50%托布津5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或0.2%-0.3%波尔多液喷洒,每7天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重点喷洒茎基部和地表面。

3. ? 黑斑病 各期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借风雨传播。25%℃-30℃高温,多雨或露水、大雾有利发病,连作低洼地发病严重,防治措施,忌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从无病区调种,种子消毒。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用50%代森铵1000倍液喷洒,每7-10天1次,连喷2-3次,注意收获前15天必须停药。

4. ? 黑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低温高温易发病,相对湿度85%以上,气温17℃到20℃是最适宜的发病条件。防治措施:清洁田园,种子消毒,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高垄栽培,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喷2-3次即可控制病情发展。

5. ? 菜青虫 用1200-1500倍液青虫菌防治(加0.1%的洗衣粉做粘着剂),田间发现白粉蝶后马上喷药;田间虫口密度大时可用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喷雾。

6. ? 小菜蛾 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喷雾,或卫农1号70毫升,杀灭灵7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可兼治夜蛾科及其他多种害虫。

(六)收获 ? 西兰花适宜采收期较短,必须及时采收。采收过早,花蕾尚未充分发育,花球小。产量低;采收过晚,花蕾松散,变黄,品质变劣。西兰花适时采收的标准是:花球充分长大,花蕾颗粒整齐,不散球,不开花时,品质和产量最高。早熟品种外观全部花蕾色泽一致,花蕾手感略粗,边缘小花蕾群略有疏松时,为采收适期,中晚熟品种手触花球,感到凹凸不平,花蕾长的很紧凑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期2-3天浇一次水,可提高产量和品质。采收的具体时间以早上和傍晚为好,采收时花球周围保留3-4片小叶,可保护花球,西兰花组织脆嫩,采收和搬运都要轻放,最好用塑料筐或纸箱盛装,不要装得过满,以防压伤。

一. 西兰花种植引起的疾病

西兰花常见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灰霉病、菌核病、褐斑病、根腐病。症状类似,基本上叶子发黄,长斑,萎缩枯萎。根部腐烂发黑发臭。和发病原因类似。以下详细说明了疾病的原因:微生物菌肥不仅可以消毒幼苗、消毒土壤、灌溉根系,还可以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促进植物生长,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消灭病菌。西兰花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雨后排水不及时、使用未成熟的有机肥、地下害虫多、肥料使用不当、土壤压实渗透性差、种植密度过大、高温潮湿环境下连作、田间管理不善。

二,西兰花疾病防控技巧

西兰花避免连作,所以要实行轮作措施。西兰花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预防和杀灭土传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有利于出苗早、壮苗培育。西兰花壤土和砂壤土是最好的种植地块,适合西兰花健壮生长。西兰花既不抗旱也不耐涝,浇水要及时适当,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及时排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植物正常生长。西兰花施肥时,除追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外,田间灌溉或滴灌稀释300-500倍的微生物肥料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三.控制病虫害

3.1霜霉病:如西蓝花有霜霉病,需喷洒500-700倍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8%,消毒矾可湿性粉剂64%,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2% 800倍,每5-7天一次,连续喷洒2次。

3.2黑腐病:如果西蓝花有黑腐病,需要每5-7天喷洒45%阿莫巴姆水溶液900-1000次,14%铜络合物水溶液350次,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5000次,或77%杀kocide可湿性粉剂500-800次,进行连续喷洒。

3.3小菜蛾:小菜蛾害虫,5%瑞金特悬浮剂1000-1500倍,10%氯己定悬浮剂1500倍,5%氯己定乳油2000-3000倍,5%氯己定分散液1000-2000倍,2.5%蔡溪悬浮剂。

3.4菜青虫:如果菜青虫出现在西蓝花上,可以喷2.5%宝德EC 2000次,2.5%地仙EC 1000次,2.5%功夫EC 3000次,或者5%瑞金特SC 2500次。

3.5蚜虫:当蚜虫出现在西蓝花上时,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或2.5%功夫乳油3000倍。

总之,要预防西兰花,就要从根本上控制。此外,种植过程中应采取预防措施,以生产高产优质西兰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