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乡历史
1.旧县镇的人文历史
旧县镇历史悠久。“旧县”之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千余年前,早在北宋宣和年问,万寿县由原墙迁到旧县,更名为“泰和”元初置入颍州,大德入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城迁至现址,旧县由此而得名。
古时的旧县市场繁荣,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10多个省的商贾云集于此。乾隆十六年就有县志记载:“旧县镇本土人少,徽、川、山、陕之人多,太和第一市镇也”。山西人在此建有山西商会馆, *** 教建有 *** 寺,至今完好。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这里成为旧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甘肃岷县的历史岷县历史文化遗迹以新石器时代村落遗迹为主,洮河两岸已发现的有22处。
这些遗迹, 大都分布在河岸的二级台地上,长约45公里。 古墓葬群 岷县境内大量的古墓葬群,其中最主要的有六处。
(1)周家崖汉墓群,在城郊乡白塔寺和周家崖之间,发现有墓冢6座,在农民平田整地时,挖出砖卷墓、陶罐、铜币等; (2)关门古墓葬,在二郎山北麓关门一带,发现两座古墓。距地表深2米,有穹窿形青墓堂。
白汁细缝镶嵌,工艺精巧,墓堂有供器、石碑等物; (3)宋都元帅堪卜底节墓,在城东70里的申都乡小石门山下,墓右有一行横行黑文如梵书; (4)元迭州镇抚哈撒儿墓,在城北60里洮河之西的哈撒儿寺,在西江乡的哈撒儿村; (5)明兵备副使朱衣墓,在城西十里乡北小路李中田家院中,现已平整; (6)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於敖墓,在秦许乡上阿阳村半山平台上。上世纪70年代整地中,出土於敖继室赵氏墓志及汉代铜樽。
现在墓地已平,地表有石羊、石马等。与此同时,岷县文化馆馆藏文物很丰富,总计约千件.。
3.临祥区平村乡的历史文化平村为行政村村委会,隶属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地处凤山镇南边,距镇 *** 所在地3.50 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3.5公里。辖上村 、小平村 、桂花桥等27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25 户,有乡村人口4301 人,其中农业人口 4286 人,劳动力 2137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287 人。全村国土面积5.83平方公里,海拔1,630.00米,年平均气温16.60 ℃,年降水量 1,300.00 毫米,适合种植 粮食、茶叶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3,237.00 亩,人均耕地0.76亩,林地 5,510.60 亩。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中文名称:平村
外文名称:Ping village
面积:3,237.00 亩
人口:4286 人
分享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237.00 亩(其中:田2,107.00 亩,地 1,130.00 亩),人均耕地 0.76 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拥有林地 5,510.6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51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1.29 亩,主要种植茶叶、核桃 等经济林果。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 588 户通自来水,有 437 户还存在饮水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42.63%)。有1025 户通电,有 629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805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61.37 %和78.54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619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500 户(分别占总数的 60.39%和48.78%)。
该村到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 柏油、水泥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3.5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3.5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4 辆,拖拉机 24 辆,摩托车 130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943.10 亩,有效灌溉率为 60.03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943.1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45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322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103 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22 户。该村农户住房以 土木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104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29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892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图册
图册 3张
4.7个中国历史文化民村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1]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2]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3]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第四批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4]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安徽省黔县碧阳镇南屏村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河南省郊县李口乡张店村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宁夏 *** 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新疆 *** 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建设部公布名单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5]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14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1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22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27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
5.常州武进洛阳镇历史洛阳原名永安里,洛阳的老石桥,桥名也叫永安桥(此桥已在1976年疏浚武进港时拆除)。永安里名称的来历,可追溯到南朝萧梁时代。据说在一年夏秋之交,阳湖泛滥,晋陵和无锡两县县令吴、许二人会同治水,正在沿湖巡视,忽然洪峰突起,见此情景,两人唯有对天祷告:“宁亡邑宰,勿亡我民”,当即跳水而死。洪灾过后,湖西村落的人逐渐回归,重建家园,期望从此平安,所以叫永安里。并把为治水而死的吴、许两位县令,尊崇为“永安里土地”,称做“吴、许二圣大王”,建土地庙供奉之。
至于永安里因何改名洛阳,洛阳西街秦观祠内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碑文和《秦氏宗谱》都有记载。北宋政和(宋微宗年号)年间,秦观的小儿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定居毗邻县新唐乡,以姓名村曰秦村。秦观的五世孙秦宗贤从秦村迁居永安里,奉秦观的六世孙秦禹夫出任河南洛阳县尉,死于任所。禹夫的儿子秦春,扶榇归葬永安里,因哀痛其父死于任所,即把永安里改为洛阳,以资纪念,此即洛阳名称之由来。
6.家乡历史文化就是家乡的一些文化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我的家乡在河南省舞阳县。但也许是学识的限制,我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并不了解。自从读了地方课程《舞阳的历史与文化》,我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下面请随我一起来家乡舞阳畅游。
舞阳因在舞水之南而得名。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一万多年前,舞阳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这里的灿烂文明。这里有许多文化遗迹,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贾湖文化遗址”。“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北舞渡西南约一点五千米的贾湖村而得名,该遗址保护区面积为五点五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的“裴李岗文化”的一部分。从贾湖遗址中出土的贾湖古笛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可以用以吹奏的乐器实物。
舞阳不仅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古代的王常、丁綝、丁鸿等,近代的沈东平、陈遗、邹屏等。其中有一位还是我们侯集乡汤庄村的,他就是梁晓天。梁晓天出生于舞阳县侯集乡汤庄村,是新中国著名的药物化学、有机化学专家,北京大学 *** 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一九九四年获中国医学科学奖,他还把所得的十万元奖金捐出来,成立了“梁晓天优秀青年科技奖”。我为我们村能有这样一位德技双馨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压力。我现在还仅仅是一名初中生,但我品学兼优、勤奋好学,我要以梁晓天前辈为榜样,争取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7.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有经存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原始社会遗址)
8.景东彝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景东县的茶园全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山脉中,两山夹着景东县城。
哀牢山西坡茶区
哀牢山普洱茶产区主要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辖区内,哀牢山西坡茶区主要分布在花山乡文岔、撇罗、营盘、文岗,大街乡气力、三营,太忠乡大柏地、麦地,龙街乡东山、和哨。这一带海拔1310-2150米,树龄50-100年的有4844亩,树龄100年以上的有753亩。
无量山茶区
无量山最著名的万亩生态茶山位于公郎镇和小湾东镇之间,由罗伯克、黑龙潭、大叶吉诺、斯须乐、杨梅岭等茶场组成,茶山地处北纬25度线与澜沧江的交汇处,同属于世界的两大产茶带。无量山万亩生态茶园的海拔在1700米至2400米之间,茶树生长周期较长,茶叶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形成了滋味鲜爽、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
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
(一)稻谷
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云南优质稻划分为3个区。
1.滇南热带籼稻软米集中发展区。从南部边缘的低海拔河谷热区呈树枝状伸入内地,有元江、景洪、勐腊、孟连、金平、屏边、红河、元阳、绿春、江城、陇川、勐海等县,活动积温7000-7500℃。年平均气温21℃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15℃,包括东部海拔低于400米,西部海拔低于700米的籼稻区。
2.滇南、滇西北亚热带籼软米重点开发区。包括红河、文山州南部,普洱市、临沧南部、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富宁,勐海、盈江、陇川、澜沧、孟连、沧源、开远、弥勒、文山、砚山、广南、潞西、景东、双江、新平、西盟和金沙江流域的巧家、元谋、永胜、华坪、泸水、宾川等县市,活动积温在6000~7500℃,年平均气温17~19℃,最冷月平均气温10~13℃。该区为东部低于海拔1100米,西部低于海拔1400米的籼粳交错区。
3.滇中、滇中北亚热带粳型优质米开发区。包括文山州东部,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和曲靖市南部,红河州北部,临沧北部,保山、昭通地区北部及怒江州等部分河谷地区,活动积温5000~6500℃,年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8~12℃。该区为东部海拔1100~1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的粳稻区。
(二)玉米
云南省各地均有玉米种植,但由于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和玉米本身的生育特性、耕作制度以及群众的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及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曲靖、昭通、文山、红河、临沧、思茅6个州(市)是云南省玉米主产区,每个地州玉米面积都在百万公顷以上,但中低产地面积比例较大。具体可分为四个种植区。
1.滇东北温凉玉米区。包括东川、昭通地区及宣威、会泽等市县,是云南省旱粮主产区,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3.5%。该区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的地区,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实行玉米与小麦或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也可一年两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早期或中熟种。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宣威、会泽、昭通和鲁甸坝子,地势平坦开阔,土壤主要是山地红壤和黄壤,肥力较高,适宜多种类型玉米品种生长;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东川、巧家、彝良、大关、盐津、绥江、永善、威信、镇雄、水富等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坡耕地比重大,土壤条件差。
2.滇西北冷凉玉米区。包括丽江地区、迪庆州和怒江州共12个县.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7.4%。该区玉米主要分都在海拔2000~2400米,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熟或中早熟种。适应玉米生长的地区有丽江、永胜、华坪和宁蒗等县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维西、兰坪、泸水、碧江、福贡和贡山等县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宜的地区有中甸、德钦等县的高寒地区。
3.滇中温暖玉米区。包括位于北纬24~26℃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全部,曲靖和玉溪的大部分县以及泸西、凤庆、永德等共55个县,玉米面积占全县玉米面积的34.5%。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米的坝子边缘、丘陵山区和半山区,多实行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制,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熟或中晚熟种。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昆明、富民、嵩明、宜良、路南、安宁、晋宁、绿劝、曲靖、陆良、马龙、寻甸、师宗、罗平、富源、泸西、易门、玉溪、澄江、江川、华宁、通海、峨山、新平、楚雄、武定、绿丰、姚安、南华、双柏、大理、巍山、弥勒、南涧、凤庆、永德、保山、施甸、昌宁、龙陵、腾冲等海拔22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的地区有元谋、大姚、永仁、宾川、祥云、剑川、鹤庆、洱源、云龙、漾濞和永平等县的多数地区。
4.滇南暖热玉米区。包括文山、普洱和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的全部,红河、临沧地州的大部及元江县共46个县,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34.5%。本区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800米的范围内,可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也有一年三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晚熟玉米。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文山、砚山、邱北、广南、富宁、西畴、麻栗坡、马关、弥勒、开远、个旧、建水、蒙自、屏边、金平、河口、元阳、绿春、红河、石屏、元江、普洱、墨江、普洱、镇沅、景东、景谷、云县、临沧、双江、耿马、镇康、沧源等县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的地区有德宏、西双版纳2个州以及普洱的西盟、澜沧、孟连、江城等县的大部分地区。
(三)小麦④
小麦是云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小春的第一大作物,种植区域遍及全省 126 个县市, 海拔 300~3600米的地方均有分布。云南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一般占当年夏收粮豆面积和总产的60%左右,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全省境内海拔2500米以下绝大部分地区都广泛种植冬小麦,同时,小麦对生态条件的选择和适应,使小麦在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中的分布和产量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
根据云南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可以将云南小麦种植区划分如下:
1.最适宜区。本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大理州、保山市东部及丽江、永胜等地。小麦生长季节内温度水平处于最适宜指标范围内,基本无霜冻危害,但水湿条件差别较大。
2.适宜区。适应区分为3个小区。温、水条件在茬口有较大不同,但产量潜力相当。①温度最适宜但严重缺水重霜冻区,包括昆明、玉溪、楚雄3个地州大部和泸西、陆良、师宗、宣威、富源等地。②温高水分适宜区。以绿春、屏边、元阳、凤庆、西盟、福贡、泸水等地为代表,面积小且分散。③温高适宜缺水中轻霜冻区。主要分布在马关、广南、西畴、邱北等地。
3.次适宜区。该区属低产区,但各地气候要素值差别较大,几乎分布在全省各地州。
4.不适宜区。该区包括高温不适宜区和低温不适宜区。高温不适宜区包括河口、景洪、大勐龙、勐腊、元江、元谋等高温地带;低温不适宜区包括以大山包、德钦、中甸等为代表的高海拔地区。
在1990~2008年的19年间,1999年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为72.53万公顷,1999年以后小麦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到2008年减少为42.5万公顷。由于面积减少得快,产量也是连年下降,1997年达166.14万吨最高产量后一直下降,到2008年产量仅为83.05万吨。由于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薯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03年薯类种植面积超过小麦,2001年薯类产量超过小麦,从此薯类的产量和面积在云南省粮食产量中位居第三,而小麦退居为第四。2008年薯类播种面积58.69万公顷,产量169.76万吨⑤,远远高于小麦的产量。
三、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分区域比较优势分析⑥
2008年,云南省稻谷种植面积1017.53千公顷,产量621.01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325.8千公顷,产量529.55万吨,玉米种植遍及全省16个地州市;小麦种植面积425千公顷,产量83.05万吨。云南省经济研究院、云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处的研究显示,1999~2007年云南省稻谷、玉米、小麦、马铃薯四种作物的种植同全省平均相比较的效率优势指数 、规模优势指数 、综合优势指数 如下(表1):
表1 1999-2007年云南主要粮食作物 、 、 的平均值
稻谷玉米小麦稻谷玉米小麦稻谷玉米小麦昆明1.971.650.670.760.790.631.221.140.64曲靖1.881.520.550.411.030.350.881.240.43玉溪0.740.580250.720.621.870.720.590.44昭通1.711.180.450.261.690.580.691.400.50楚雄1.691.260.461.200.750.731.420.960.66红河0.960.590.291.121.080.601.060.790.41文山1.841.130.400.701.330.531.131.220.45普洱0.500.320.181.531.400.420.870.660.27西双版纳0.330.180.132.580.990.010.930.410.03大理1.381.080.571.041.030.501.201.040.52保山0.620.420.241.061.030.590.800.650.37德宏0.210.110.1.1.490.610.230.560.260.15丽江1.480.870.710.751.170.791.051.000.74怒江1.770.960.500.461.710.640.901.230.56迪庆1.711.220.890.291.591.130.691.381.00临沧0.330.220.111.001.370.670.560.540.26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