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汞污染原因

汞的排放来自于自然源和人为源两个部分,自然源包括:火山活动、自然风化、土壤排放和植被释放等,人为源排放指的是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汞排放,包括汞的使用、物质当中含有汞杂质以及废物处理引起的汞排放三大类。对汞排放的污染源构成及各污染源的相对重要性有比较一致性的认识,认为:向大气中的汞排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尤其是煤炭的燃烧,而燃煤电厂是大气中全球汞排放的最大的源。研究表明,1995 年欧洲人为排放源排放的总汞为341.8 吨,其中燃煤电厂排放的汞占26%,居已知污染源的首位。其他污染源还包括电厂以外的各种燃煤工业锅炉、废物燃烧、水银法氯碱生产、水泥生产、有色金属生产、钢铁生产等。

汞污染原因

人类使用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如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辰砂作颜料。随着工业的发展,汞的用途越来越广,产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1970~1979年世界汞产量为8.76万吨。煤和石油的燃烧、含汞金属矿物的冶炼和以汞为原料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是大气中汞的主要来源;施用含汞农药和含汞污泥肥料,是土壤中汞的主要来源;氯碱工业、塑料工业、电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排放的废水,是水体中汞的主要来源。1970~1979年全世界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总汞量达10万吨左右;排入水体的总汞量约1.6万吨;排入土壤的总汞量约为10万吨,总计超过20万吨。

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的汞随风飘散,一部分通过湿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体中。土壤中的汞可挥发进入大气,也可被降水冲洗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挥发而进入大气,大部分则沉降进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见汞的生物甲基化)。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下可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因此又从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通过挥发、溶解、甲基化、沉降、降水冲洗等作用,汞在大气、土壤、水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和转移。[2]

汞污染 - 危害

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金属汞、无机汞、有机汞——都会直接或间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又从底泥回到水中。

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以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生物放大)。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通过食物链使人体暴露量增加,毒性效应增强。上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初,黑龙江松花江出现了汞污染,一些渔民出现了水俣病。

在有机汞中,甲基汞是最重要的污染物。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规定,人体对元素汞摄入的安全水平是0.7毫克汞/公斤体重/周,而甲基汞的安全水平只有0.1微克甲基汞/公斤体重/周。它已被充分证明是一种神经毒剂,特别对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甲基汞可以通过孕期妇女的胎盘进入胎儿的大脑中,还可以通过母乳喂养传递给婴儿,而正在发育的胎儿对甲基汞的敏感性比成人高5~10倍。

水体中的元素汞和无机汞可被微生物转化为甲基汞,并随着食物链上升而富集在动物和人体中。因此,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汞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谈到汞在人体内的代谢,白雪涛说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是有机汞,95%以上可以被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是金属汞,以蒸汽态形式经肺泡吸收,可达85%。皮肤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汞。

汞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大、小脑组织。其他实质性器官也有明显分布。汞主要经肾脏(尿液)、肝脏(胆汁)排泄,还可经肠黏膜、汗腺、唾液腺、乳腺及毛发等其他器官排泄。长期摄入,可导致汞在人体内长期蓄积。

金属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大量吸入汞蒸汽会出现急性汞中毒,其症候为肝炎、肾炎、蛋白尿和尿毒症。一般来讲,二价汞离子毒作用是可逆的。无机汞主要对肾脏、肝脏损害。甲基汞可引起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生殖发育毒性。经典例子就是日本水俣病,表现为知觉障碍、运动失调、视力和听力障碍。

弗兰克赫兹实验为什么用汞

无汞医疗

汞废弃物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杜绝使用汞以及含汞产品,回收使用中的汞,而不是让汞继续在市场流通。美国有13个州已经通过立法,禁止使用含汞温度计,医疗系统转而购买更安全的替代品。包括瑞典、荷兰和丹麦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都已经禁止使用含汞温度计、血压测量器械以及许多其他含汞设备。2007年,欧洲议会通过立法,禁止欧盟各国使用含汞温度计。

土壤汞污染防治

由于汞在土壤中形态的多样性,增加了土壤汞污染的防治难度。当然对于任何污染而言,消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行,因此只能尽量减少。对于已被汞污染的土壤,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综上所述,我们可把土壤汞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为以下几方面:减少人为向大气的排汞量大气汞是土壤的重要来源。每年近有500t汞由人为活动排入大气循环,而这些汞最终可能沉降于全球范围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对土壤汞污染有重大的贡献,因此大气汞沉降是土壤汞的污染源之一,向大气排放汞就是间接向土壤排放汞,因此我们应注意如何降低向大气中的汞的排放量。改进农耕技术对于耕地而言,首先应该科学地施用化肥农药,尤其是注意进行污灌和施用污泥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汞的直接输入,且要积极慎重的推广污水灌溉,对灌溉农田的污水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生物修复蚯蚓能使地下水污泥中汞含量从0.97mg/kg降至0.29mg/kg,而且随着蚯蚓的繁殖,其净化量也逐渐增大,尽管蚯蚓或蚓粪终究还是变为土壤,但此过程大大促进了土壤汞的转化.一些植物,如纸皮桦,红树等,对土壤中汞的吸收储存能力较强,对汞污染的稻田改种苎麻,可使土壤中的汞净化率较种水稻提高8倍。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防治土壤汞污染不仅治理了环境,且其对环境的美化也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之一。

弗兰克赫兹实验使用汞的原因是因为汞是一种低蒸气压的惰性气体,能够在较低的压强下存在于容器中,且其原子重量较大,能够造成较大的撞击力,从而使电子激发至高能级。利用汞粒子的高速撞击气体分子,使分子电离和激发,从而产生光谱线,来检验玻尔的量子论。此外,汞的高压灯的辉光效应也可以提供足够的光源,以确保在微弱的检测条件下也能够得到足够强度的光线。以上是弗兰克赫兹实验使用汞的几个原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