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求关于三国时期魏蜀吴的货币及有关政策的资料

曹魏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钱币流通三国时期刘备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特别是成都的织锦"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蜀都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其兴盛景象可以想见。 孙吴所在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较晚,故最为落后。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迁居江南,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吴国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积显著扩大,耕作技术和农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国创立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生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这是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对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国的实力、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面积,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建置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江南的武昌是冶炼中心,连铜合金银制造业也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还和海外的一些国家有贸易交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

求关于三国时期魏蜀吴的货币及有关政策的资料

魏国经济:屯田制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吴国经济政策: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蜀国经济: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休士劝农”,“分兵屯田”的政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