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一群80后的茶商创业故事

一群80后的茶商创业故事

一群80后的茶商创业故事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叶是我市农村经济的最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据统计,随着消费大环境的改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市已有80多家茶企入驻淘宝、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城。这其中,就有我市一批80后年轻人怀揣创业梦想,通过网络这个巨大平台,将家乡的资源优势与自己的人生梦想相结合,书写砥砺前行的创业故事。

 做生产型供应商

 “输入宝贝黄山毛峰,淘宝搜索是9079个宝贝,而像龙井就有3.35万个,红茶有18.36万个,比较而言,黄山毛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黄山茶城的一间门店的电脑桌前,这位叫江健的年轻茶商比划道,对黄山毛峰网络销售的未来,他持乐观态度。

 江健经营批发茶叶已近十年,但做茶叶电商还是两年前的事,江健强烈感受到互联网拉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要是做活动,一个单品能卖到两千单。就是平常,每天也要发出几箱的货,量很可观。”

 江健的茶叶主要来自家乡歙县新溪口乡。新溪口片是歙县茶叶主产区之一。当江健在屯溪敲打键盘进行生意往来时,哥哥胡健则忙碌在新溪口的`茶叶加工车间。尽可能地统一标准,提升茶叶品质,是近年来胡健埋头钻研的事。严格采摘要求、细分青叶等级;或是引进新生产设备,用煤气代替不稳定的电能;抑或是借鉴“他山之石”改进制作工艺,胡健一项项实践,努力通过后续加工提升茶叶品质。

 茶叶品质保证,借助互联网传播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网络卖家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得到批量供货。2014年,他家仅毛峰的出货量就超过了2万公斤,这让这对兄弟更加坚定了当前的企业定位——做生产型供应商。“将精力的重心放在生产方面,供应下游零售店或者批发市场商。这也是一个自我能量不断积蓄的过程。”胡健表示。

 兄弟俩保持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和务实的创业态度:“其实我们早就注册了‘三尖露’商标,等时机成熟了,还是会围绕自己的品牌来做。”兄弟俩坦言,品牌建设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让茶叶“厚”起来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是歙县茶叶机械化发展的示范点之一,茶园面积超过1500亩,茶叶机械加工经营户30多家。这里处于新安江山水画廊黄金旅游线路上,外围就是昌溪古村落、阳产土楼等知名景点,再加上定潭村多年来茶产业发展基础,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奇崖想到了整合资源,“既有茶叶优势,为何不来个茶园游,让游客来体验。”

 几年来,张奇崖一直在做有益的创业尝试:养孔雀、喂土鸡、开淘宝店,这些都围绕着一个目的:“以茶为核心,延伸产业链,辐射旅游,让茶叶‘厚’起来。”2013年,以花茶和绿茶为切入口,她做起了网络售茶。网店的客户主要是青年人,不少喜爱花茶,不习惯传统绿茶,她就反复调试生产,最终颜色亮绿、口感清淡、略带花香的绿茶得到了认可。去年11月,她流转了村里的16亩土地,投资85万元盖起厂房,在茶季来临前上马了两条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从源头开始把控,着力提升茶叶质量。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平均每公斤干茶效益提高约50元。

 “今年订单涨了两成,后期订单差不多还有三万斤。”张奇崖对今年的形势还比较满意。目前,她的赏友茶业已获得了qs认证,结合“批发+零售”的方式,正不断研发品牌产品,维护新老客户群。与此同时,生态农庄项目与茶园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希望“粘黏”各项资源,让游客既可以享受农家乐的愉悦,也可以参与到制茶、品茶、游茶园的体验中来。张奇崖说,明年的茶季这里就会很热闹了!

 将菊花茶“放养”千里之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而,互联网时代,“迁徙”易如反掌,80后安徽茶商张开晨成功将优质茶菊种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等地。

 30岁的张开晨算得上全国最早的一批茶叶电商。由他一手经营起来的网店张立龙茶记,今年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2005年,在合肥帮父亲张立龙打理茶叶店的张开晨,经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点拨,从学习电脑开始,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网络经营世界,成了行内第一拨弄潮儿。

 生意冷清是摆在张开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头三个月竟然一单生意都没做成!“我东西这么好,客户不知道,那我就送。前三个月我送了1000件出去。”张开晨急中生智,“预计一半客户会回来,没想到95%都回来了,有的现在还会来下单。”

 业务规模的拓展让张开晨意识到,只有保证产品的质与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张开晨毅然将网店搬回了歙县县城的茶叶市场。

 他一方面选择优质加工商保证茶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将价值高、不多见的优质菊花苗种“请进”基地培育种植,规模从几分地稳步扩大到20多亩。张开晨的菊花不是论斤的,而按朵卖,价格2元到15元不等。

 颇有战略眼光的张开晨大胆尝试,将基地培育的菊花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河北、黑龙江、云南等地种植,再对菊花成品回购,不仅解决了种植规模不大这一困扰,还为下一步市场推广做足了铺垫。目前,张开晨今年已经发出种苗50万株以上。

 十年的电商生涯,对张开晨而言,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学会了放眼世界,换个思路想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胡健江健两兄弟、张奇崖、张开晨……一群80后茶商在各自的商业环境下,凭借着智慧与资源,开创出了形态迥异的创业模板。然而,汗水与泪水的背后,是他们尽情绽放的花样青春,以及留下的一段不悔的付出。

;

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性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于是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

这年的春雨时断时续,毛茶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从春天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小心地打开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饼都因为霉变而变色了。两人本来打算自杀谢罪,幸好一个店小二喝了此茶,觉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胆把霉变后的茶饼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和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一闻,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绵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这般的好。”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后来,濮少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故事一

潮州枫溪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文人吴邦殿,官拜朝廷通政参议和尚宝卿等职。他为人诙谐幽默,善于制谜猜谜。一次,他居家时茶囊羞涩,就叫一个仆人头戴草帽,脚趿木屐,到邻居家讨一包东西,仆人问他要讨什么,请说清楚,他说不用言明,你去便知。仆人莫名其妙地到邻居家照他家主人的话对邻居说了,邻居大笑,让他带回一包普洱茶。原来,这是一则哑谜,仆人是个“人”字,头戴草帽是草字顶,脚趿木屐是人字下面一个木字,合成便是一个“茶”字。真是妙绝!

故事二

19世纪初叶,有位葡萄牙水手从中国带回一些上好的普洱茶。水手的母亲见到这异国珍品,请来了亲朋好友共享美味。可是众人一尝,但觉苦涩难咽。水手见餐桌上用碟子盛着“煮好”的普洱茶,便问:“那煮茶的水呢?”妈妈答道:“茶都这么难吃,那水还会好喝吗?我早把那水倒掉了!”

故事三

在17世纪以前,英国的茶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路途遥远,进口量又有限,使得茶叶在当时的英国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但是茶叶在英国的待遇如下:在某贵妇的家庭沙龙中,由一名身穿燕尾服的管家捧进一只精美的匣子和一套一般来说是会镶金的茶具。然后,由女主人亲自从匣子中取出一点点茶叶放入壶中。接下来大家就会一杯杯的喝茶,直喝到一点茶味都没有为止。这还不算,接着女主人会用一只精致的夹子把壶中的茶叶夹出,分几份夹在面包里在抹上黄油,供大家品尝。这时英国的名流们就会一个个拿起茶叶渣子做的三明治,啧啧的吃着,称赞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