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茶山镇的地理环境

茶山镇全境东西宽,南北窄,呈“凸”字形状。东西相距11.3公里,南北相距7.4公里,全区丘陵起伏,南北为河道(寒溪河、南畲蒗),为埔田,中横连绵山丘为旱地,山丘之间为坑田,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茶山山脉分成两线:

茶山镇的地理环境

京山线——由老黄旗山分出一支向东北行,经莞城、峡口而入京山蟾蜍岭。再别出一支东北行为九梅岭,岐为三支,其一南行至横江村左右诸山止。其二东北行为卖粥寮山,又东行为南社村诸山,又东南行为诸岭,而至龙头村诸山。其三从卖粥寮山别出一支东南行为象岭,折而西南行为茶山附圩诸山。又从南社村诸山中别出一支,南行至员头山一带诸山,再折而西南行至上元村旁之五点梅花(石场)止。此线属东南耒脉,西北走向,再而别出散衍,连绵起伏如渔翁撒网状。

增步线——远从莲花山(笔架山)分出一支,向东北行为牛屎坳山,历数山而为桂子岭入寮步新圩诸山,又西北行入为狗门岭,折而北行至寒溪水村诸山,又西北行入增步诸山止。此线属东南耒脉,西北走向。 茶山水系,于宋代原属东江河带,江从福隆村入口,经龙头折来茶山而入东莞运河或出东江峡外主流,再南流虎门两水汇合而出珠江口。史载宋元佑二年(1087)邑宰李于福隆筑堤阻之,从此东江改道,茶山属内河地带。茶山现属内河寒溪水流域,源出企石与常平两处上游,汇集经横沥、神山、大圳埔会合寮步与龙头蒗内诸水,经石步、员头山、寒溪水、茶山大桥、出横江埔之青鹤湾口,与温塘上游之黄沙水而西流出峡。年中最大流量为400立方/秒,平均流量为120立方/秒,纯属泥流沙中之混浊水质。

另外,南畲蒗水在茶山之北部,旧称为石冈水,本无源头,只属两边诸山流聚之积水区,自东北之石排镇内流入蒗内、经南社、塘角、涌尾、堂头而出东江。 2014年,茶山镇实现生产总值9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2013年增长7.9%。2014年,茶山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5.7%。

2014年1—7月,茶山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亿元,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4.3%,占茶山镇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9.9%;各项税收总额8.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7.5%,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1位;茶山镇进出口总额89991万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6.9%,其中出口额47792万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74%;总用电量8.4亿千瓦时,同比2013年增长9.6%。 2002年,茶山镇有蔬菜面积4000亩;荔枝、龙眼为重点的水果种植,积极发展优良荔枝品种,引进无核荔枝,推广老龄荔枝矮化嫁接等技术。2002年全镇生猪上市量18万头,三鸟上市100万只,种鸽12万对,肉鸽80万对;鱼塘面积3231亩。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4503万元。

2014年,茶山镇共盘活、整合、统筹土地410.5亩,其中盘活282.48亩、整合98亩、统筹30多亩。 2014年,茶山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7%。

伟建工业园位于茶山镇东南部,总占地面积333.05万平方米。园区自1999年开始规划建设,以电子产业为主,兼有食品、汽车配件、制衣、机械等其他产业的成熟园区。共入企业94家,2012年,园区企业工商税收合计2.65亿元,占茶山镇工商税收总额的25.24%;完成工业总产值72.53亿元,占茶山镇工业总产值的38.81%。 2014年,茶山镇各险种参保人数30万人次,发放各种保险待遇8231.14万元,发放就业补贴501.54万元,惠及8576人次。组织企业举办“春风行动”免费现场招聘会2场,就业服务日活动10次,组建“村民车间”12个,共安置258名户籍劳动力稳定就业。2014年1-9月向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老年人等发放各类补助津贴1000多万元。2013年至2014年底,累计统筹帮扶资金1000万元,建设莞揭“双到”果蔬供应链合作示范种植基地等扶贫项目70个,实现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4.6%。

信宜种植三华李20多万亩

去年底,信宜三华李高票当选为“岭南十大佳果”(排名第二),今年春,信宜市成功举办了首届李花旅游文化节。此两举,使信宜三华李声名远播,花果双馨。

信宜三华李的发源地是钱排镇,钱排三华李的种植起始点是大诺村、“娘家”在翁源三华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开拓市场到打造品牌,信宜三华李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38个春秋。在这38年中,先后经历了试种、扩种、改良等五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三个不同凡响的历史性跨越。

引进试种。1974年秋冬时节,钱排公社从翁源三华镇引进500株三华李苗,全部安排在钱排大队大诺生产队试种,400株由生产队集体试种,100株由农户利用自留地试种,由钱排供销社和信宜县有关单位定点扶持。当时大诺生产队农技员凌家枢(现已87高龄)是试种的头号功臣,他把试种的三华李种到家门口,精心培育,日夜呵护,了解三华李的属性和长势长况。三年后,试种的500株三华李全部成活、全部投产 。当时三华李平均售价约每市斤0.4元,单株年产量约50市斤,每亩地约种三华李45株 ,即每亩年产值约900元;而当时的稻谷价格是每市斤0.3元,年亩产约1500市斤(钱排镇气候高寒,下造寒露风来得早,失收严重),即每亩年产值约450元。 对比之下,山地种植三华李比水田种稻的产值增加了1倍。

钱排镇内山地扩种。大诺村试种三华李获得成功后,很快便由近及远向镇内周边地区延伸扩种。这一阶段,是最初的推广扩种阶段,种植范围局限于山地,镇内水田仍保持传统的稻谷耕种,农民的生产意识仍是“以粮为纲”。至1989年,全镇三华李的种植面积以数千亩计。

钱排镇内再次扩种,实现首次跨越。经过约10年的农户自主扩种,进入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钱排镇把三华李确定为农业经济的拳头品种,农民“以粮为纲”的小农意识被扭转,思想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主”,全镇实现由地到田的大规模扩种。钱排、梭垌、竹垌三个管理片11个村,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地都种上了三华李,传统的以种稻为主的耕作模式被彻底改变。当时,达垌片四个村因气候差异不适宜种植三华李,当地政府便在该片兴建反季节蔬菜基地和花卉基地,以弥补当地农民收入的不足,促进镇内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到1998年底,钱排镇三华李种植面积约3万亩。在这一发展阶段,由于钱排镇实现了大面积的跨越式发展,因而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几年间,平塘、白石、合水等镇的农民纷纷从钱排引进三华李种植。

大力推广种植,产业做强做大。这一发展阶段 ,是信宜三华李发展的第二次跨越 ,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跨越。1999年,信宜市三华李生产现场会在钱排镇召开,会议确立了三华李在该市水果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同年至次年,信宜市委市政府落实专项资金,在钱排镇梭垌村建立一个大型的优质三华李苗圃场,利用当地优质的三华李品种嫁接培育李苗,以供应其他镇发展种植。这一阶段,也是优胜劣汰阶段,该市只有11个镇适宜种植三华李,适宜种植的镇,都较大面积地发展种植了三华李。除钱排镇外,茶山、朱砂、洪冠等镇也发展成为三华李的主产区。在这10年的发展进程中,信宜市大力实施优果工程,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十佳优良单株三华李”评选活动或其他类似的评优活动,同时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主产区对果树进行改良,引导果农逐步种上统一良种,实现良种化,全面提高三华李的产量和质量。2000年,钱排镇印制了精美的三华李包装盒加以推广。此后,信宜三华李便以亮丽的形象和优良的品质进入市场,饮誉国内外。2004年,信宜市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信宜三华李”商标;2005年,信宜市荣获“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市)”称号;2008年,信宜市在钱排、茶山等镇建立起国家级标准化三华李生产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市级基地3个。至2010年,信宜市的三华李种植面积已超过22万亩。

实现第三次大跨越,华丽“转身”,花果同香,春夏两旺。去年,信宜三华李当选为“岭南十大佳果”。去年以来,钱排等主产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承包山场连片种植三华李的热潮。今年新春伊始,信宜市委市政府抓住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利用三华李的名气唱花歌、兴旅游、强经济,成功举办了“2012信宜李花旅游文化节”,取得了喜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三华李花果同香,使水果产业与旅游产业相得益彰。此举,最大幅度地提升了信宜三华李的知名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4488.html